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水分粮食解吸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6.1%、18.2%水分籼稻谷及17.1%、20.9%水分玉米在20℃60%RH,20℃70%RH,25℃60%RH,25℃70%RH条件下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原粮水分越高则解吸速度越快,粮食的解吸速度随时间递减,40小时基本达到平衡,64小时内解吸完成;解吸平衡水分与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关,与原粮水分无关。粮食的吸附滞后现象明显存在,粮食容易出现过干燥,采用可移动立式通风管通风干燥时,从避免过干燥的角度考虑,每通风40小时左右向上移动一次立式通风管比较适宜。为了保持粮食的原始品质,应控制未干燥层的粮食温度。  相似文献   

2.
CO2气调储粮技术对粮食真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进行了粮食在不同CO2气体浓度、不同粮食水分、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储藏后的粮食真菌区系变化情况、尤其是在粮食水分较高、储藏温度较高的条件下CO2对粮食真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和绵阳CO2气调库粮食真菌的区系变化实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2气调储粮方法对水分在15%以内的各种粮食上着生的粮食真菌于15~35℃的温度范围内在较长时间内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低水分粮的长期储藏;60%高浓度的CO2对水分在15%~16%的高水分粮于15~25℃温度范围短时间内(品质较差的粮食15天、品质较好的粮食140天左右)有较好的防霉作用,但粮食感官品质有所下降;35%以下浓度的CO2对高水分粮在15~35℃温度范围内均不能较好地抑制粮食真菌的生长,粮食储藏一段时间后就发生霉变;CO2不适宜于高水分粮在常温下的长期储藏,即使是60%以上浓度的CO2也不能很好地抑制高水分粮上着生的引起粮食霉变的储藏性真菌。  相似文献   

3.
控温储粮是指通过自然或机械的方法,调节粮堆温度,使粮堆温度长期保持在15℃或20℃以下,从而降低粮堆的呼吸强度,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达到安全保粮和保鲜的目的。粮食温度在15℃以下为低温储藏,20℃以下为准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4.
对高大平房仓吊顶,结合粮堆合理通风,压实粮面,掌握时机早密封,进行准低温储粮,可以使粮堆温度保持在15℃以下,实现粮食的低温储藏。  相似文献   

5.
气象条件中的温度是造成黑龙江省农户自储粮发生霉变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温度对农户粮食存储的影响,通过实时监测玉米和水稻粮堆内的温度并与气象站温度进行对比,以及对2011—2020年近10 a内48 h温度的变幅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气象站温度与水稻粮温变化规律不同,气象站温度变幅大,粮温变幅小,呈斜线缓慢下降,且两者相关性不大,R为0.821,粮温变化滞后于气象站温度变化约14 d,粮温随着气温的增高而增高,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粮温达到15℃时,气象站温度达30℃;气象站温度与玉米粮温变化规律一致,差异较小,相关性较大,R达0.957,粮温变化滞后于气象站温度约2 h,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粮温达到15℃时,气象站温度为16℃;农户自储粮温度气象服务指标为气温大于0℃,防结露指标为最高(最低)温度48 h升(降)温幅度达8℃。农户自储粮气象服务温度指标,对提供精准的农户粮食存储气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虽然偏高水分粮食通过机械通风降水可以达到安全储存的目的,但粮食数量的损失较大,给粮库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湖北京山国家粮食储备库从2004年开始在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进行了偏高水分粮保质储藏试验研究:采取一定的方法将粮堆外围粮食的水分降到安全标准以内,冬季尽量降低粮温、夏季粮面采用稻壳压盖隔热结合仓顶喷水降温的方法,使60%的偏高水分粮食的温度保持在15℃以下,实现安全度夏,从而减少储粮损失。  相似文献   

7.
《保鲜与加工》2010,(2):47-47
预冷鲜菇采摘后要及时进入冷库预冷降温。如果采用鼓风冷却方式,要把冷库温度控制在1~3℃之间,鲜菇中心温度为2—4℃,使鲜菇含水量降至75%~80%。  相似文献   

8.
粮食烘干机房式冷却流化出仓技术是在我国目前使用较普遍的平底房式冷却仓人力出仓的基础上应用流化技术改造成功的一种新型的粮食自动化出仓技术.流化出仓能力可达25t/h,解决了房式冷却仓自动出粮的问题,提高了降温、降水效果及烘后粮食水分、温度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房式仓中,采用箱式空气分配器离心式风机,对水分偏高的小麦进行分段降温通风,通风结束后,粮食在一年的储藏期间,上层最高温度为23.4℃、中层最高温度为18℃、下层最高温度为15℃,基本上达到了准低温储粮,粮情一直保持安全稳定。同时降温通风的单位耗能为0.055kW·h/℃t,大大节约了保管费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竹笼立体式自然通风准低温储糖,可使储糖温度常年保持在22℃以下,既能延缓粮食品质陈化,又能减少对粮食的污染,操作简单,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针对高大平房仓储粮度夏时上层粮温较高的特点,采取了分3阶段设置温度、湿度和分2个区进行保水冷却通风的方法,将粮温降到15℃左右。同时,就冷却的环境温度和装粮形式对冷却利用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1、粮食储藏系统日本特许公告 85045887 将粮食放在粮仓里储藏,使平均月温度低于15℃.当温度超过15℃时,就将粮食储藏于与该粮仓相连接的一个地下粮仓里. 2、粮食的仓储日本公开特许昭 61104747 将粮食储存于密闭储仓中.储仓装有一抽气孔和一排气孔.用吹气法调节温度和湿度,使储仓保持使粮食品质不变所需的温湿度.此法可用来长期储藏粮食,操作和设备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风干燥高水分玉米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粮食加工企业往往可以收购高水分粮直接加工,粮食收储企业为了争取粮源,保持粮食流通主渠道的地位,也要收购高水分粮,因此如何处理高水分粮食已成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库利用机械通风干燥,局部处理,结合磷化氢熏蒸,保管水分超过20%的玉米,实现了高水分粮的安全度夏,且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一、粮堆通风技术参数的计算(一)单位耗气量为了使粮堆完全冷却,需要通入一定量的冷空气。通常以每一立方米的粮食需要1000米~3的空气作为单位耗气量。单位耗气量=1000米~3空气/米~3粮食(注:在粮食冷却过程中,冷却空气带出的热量等于粮食散发出来的热量。冷却粮食所需的重量风量应是粮食比热与冷却空气的比值。若含水量为12%的粮食比热为0.44千卡/公斤0℃,空气的比热为0.24千卡/公斤0℃,则冷却粮食需要的风量比为1:1.8,即冷却一吨(约1.3—1.7立方米)粮食需要1800公斤的冷却空气。由于通风冷却时,粮食水份的蒸发会消耗一部份粮食的热量,实际需要的风量比为1:1。可以认为冷却一立方米的粮食需要1000米~3的风量。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推广冷却肉,目前消费的生鲜肉中有90%以上都是这种卫生安全、包装良好的冷却肉。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制品卫生指标和营养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冷却链系统的逐渐完善,冷却肉一枝独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1.热鲜肉冷冻肉和冷却肉的区别(1)热鲜肉热鲜肉是指清晨宰杀、清早上市,还保持着一定温度的畜肉。由于其肉温较高肉表面潮湿,最适宜大量繁殖使人致病的病原菌而且流通中最低温度也有l0℃,最高可达35℃左右。因此这种肉经批发、零售到用户食用,会受到空气中的尘…  相似文献   

16.
面粉以袋装方式储藏,用磷化氢熏蒸后,保持粮温低于25℃,控制仓库的相对湿度为65—68%,,可保持面粉安全过夏。  相似文献   

17.
在楼房仓中用谷物冷却机于夏秋高温季节适时对储粮进行保持水分冷却通风,可以较为经济地将全年粮温控制在20℃以下,实现准低温储粮,延缓储粮品质陈化。  相似文献   

18.
在楼房仓中用谷物冷却机于夏秋高温季节适时对储粮进行保持水分冷却通风,可以较为经济地将粮温全年都控制在20℃以下,实现准低温储粮延缓储粮品质陈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粮食低温储藏。温度、水分和密闭是影响储粮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其中尤以粮温最为关键,习惯上将粮温在15℃以下称之为标准低温仓;20℃为准低温仓;25℃为常温仓。一般都是利用冬季低温降低粮温,西北地区也有利用地下仓或窑洞仓降低粮温的做法。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应用机械通风制冷,八十年代末引进国外致冷机制冷技术。但限于制冷机耗电量大,费用高而难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蛭石压盖粮面安全储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面压盖储粮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储粮温度的上升幅度,我库在13号仓采用蛭石进行粮面压盖试验,试验仓的表层粮温和最高温度比对照仓低5~7℃,能使粮堆长期保持低温状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粮堆的自身呼吸作用降氧,使粮堆处于低氧状态。采用膜下磷化氢低剂量(3 g/m)投药,使粮堆内长期保持有效磷化氢浓度,达到了“三低”储粮环境,起到了隔热保冷,防止害虫繁衍,减少对粮食的污染和延缓粮食品质陈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