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外国芥菜型油菜优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到的8个国家共96份芥菜型油菜品种资源的脂肪酸组分、含油量、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芥菜型油菜中无高含油量(>45%)种质及低硫代葡萄糖甙(<30μmol/g)种质,仅在澳大利亚品种中发现1份低芥酸(<1%)的种质。云南成功地利用了这份低芥酸种质育成4个优质芥菜型油菜新品种,目前已在生产上推广种植5000 hm2,这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为云南的芥菜型油菜优质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云南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油菜品种资源371份的含油量、7种脂肪酸的组成成份和硫甙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为:云南省油菜种质资源中具有含油量较高的优异种质资源,含油量的高低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即高海拔地区油菜的含油量普遍较高;云南省地方品种中缺乏低芥酸(<1%)和低硫代葡萄糖甙(<30 μmol/g)的种质资源,优质油菜育种所需的低芥及低硫源资源只能从外引入利用。  相似文献   

3.
油菜特异种质--陕北黄芥的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芥是广泛分布于陕北高原的黄籽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经考察鉴定表明,陕北黄芥是一个抗逆性强,含油量高,芥酸含量低的特异种质资源,是不同于陕西关中,黄淮地区,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芥菜型油菜的另一优异种质种群,对于油菜优质育种和种质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新品种“沪油15”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品种(系)间的双交方法育成甘蓝型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以下简称硫甙)优质油菜新品种沪油15。该品种种子含油率42.43%,菜油芥酸含量为0.38%,菜籽粕硫甙含量为19.01μmol/g,菜籽产量比非优质对照品种汇油50增产23.9%以上,适合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油菜品种资源特异种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321份油菜品种资源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75%为极早熟和早熟品种,此外,还存在着高抗(耐)病毒病,霜霉病和菌核病的、高产的和高含油量的种质资源,高海拔地区的油菜品种含油量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对2018—2021年度360份甘蓝型油菜的10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性状差异分析;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甘蓝型油菜的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和鉴定指标筛选。结果表明:360份甘蓝型油菜种质的10个品质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5~1.52,除硫苷含量、芥酸含量和花生烯酸含量外,其他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00;变异系数范围为9.79%~181.49%,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把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硫苷含量、芥酸含量平均值较低,而含油量、油酸含量较高,即整体满足“双低”的同时还兼顾高油酸和高含油量;第Ⅱ类群的硫苷含量、油酸含量较高,含油量较低;第Ⅲ类群含油量、油酸含量较低,但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芥酸含量整体高于前2个类群;主成分分析把10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3.009%,表明4个主成分包含了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综合得分F值均值为1.039;相关性分析表明,8个品质性状(硫苷含量、蛋白质含量、软脂酸含量、油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7.
提高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已成为继芥酸和硫代葡萄糖甙两个品质性状成功改良后的重要育种目标。由于黄种皮品种种皮薄,种壳比率小,降低了纤维素含量,相应地增加了蛋白质含量,含油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各国育种家都希望培育出甘蓝型黄种皮品种。 本文主要报道甘蓝型油菜种皮色的遗传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缘种有益性状的发现和利用是作物改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大白菜和甘蓝型油菜相关性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大白菜种质中具有低硫甙、高含油量的资源。进一步研究表明:大白菜种质中主要硫甙为3-丁烯基硫甙,与甘蓝型双低油菜主要硫甙2-羟基-3-丁烯基硫甙不同,为一种新的低硫资源;大白菜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甘蓝型油菜平均低0.6个百分点,特别是棕榈酸(C16:0)低1个百分点。而油酸含量却比甘蓝型油菜平均高3.65个百分点。若将低硫、低饱和脂肪酸、高油酸材料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定向选择,是可以选育出低饱和脂肪酸、高油酸和更低硫甙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9.
南朝鲜的主要油料作物是芝麻和油菜,芝麻的育种工作始于1954年,油菜育种始于1964年。他们非常重视种质资源的搜集。目前已搜集芝麻种质资源797份,其中来自国外9个国家和地区的有253份。油菜种质资源634份,其中国外资源525份。 利用多种多样的种质资源改良品种已获成效。直至目前已选育出具有各种性状的芝麻品种几百个。其中含油量高于55%以上的品种4个,亚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3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宁杂3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94年育成的第二个“宁杂系列”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其显著特点是:早熟、株型紧凑、品质性状稳定、纯度高、优势强。1 宁杂3号选育经过1983年将具有恢复基因的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品系RV6与加拿大低芥酸品种Zephyr选系配制杂交F1代,1984年秋在F2代用“半粒法”筛选低芥酸单粒,当年得到低芥酸单株,1985年在F3代筛选低硫甙单株,获得双低株系,到1988年育成双低品系SP243。1989年用宁A3双高(高芥酸、高硫甙)不育系对SP243测交筛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选育适应性更好、优质、丰产的杂交油菜品种。[方法]采用杂交转育方法,以黄子双低隐性核不育系02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41R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宝油717,介绍其主要特征特性,并对其应用进行评价。[结果]该品种具有高油、丰产等特性。于2007年开始参加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的预备试验、比较试验,表现优良,2010年选送参加陕西省油菜区域试验。2010~2012年陕西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共计10点次,有9个点产油量增加,增产点次率90.0%,平均产量2 842.50 kg/hm2,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3.41%,平均产油量1 236.15 kg/hm2,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7.62%。两年品质分析,芥酸含量平均为0.51%(2011年为0.29%,2012年为0.72%),硫苷含量平均为35.22μmol/g(饼)[2011年为37.15μmol/g(饼),2012年为33.29μmol/g(饼)],含油量平均为47.34%(2011年为46.12%,2012年为48.55%)。于2013年6月通过陕西省油菜区域试验并获审定。[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油菜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伍新龄  王凤玲  关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22-9524,9656
[目的]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不同加热温度(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 min,用三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其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加热到300 ℃后,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38.04%、27.07%、23.87%、67.49%减少到33.76%、24.26%、19.16%、55.50%,变化率分别为11.26%、10.40%、19.70%、17.78%.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大豆油比较不稳定.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41.65%、60.67%、63.28%、9.27%减少到23.92%、37.17%、37.13%、0(未检出),变化率分别为42.57%、38.73%、41.33%、100%.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4种食用植物油的变化率均较大,其中橄榄油最不稳定.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分别降低22.14%、24.72%、30.63%、18.67%.[结论]研究可为指导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以及烹饪过程,避免或减少不良脂肪酸的生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油菜生产优质与高产的矛盾,促进湖北省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pol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238A和恢复系1013R配组育成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天下农6号,201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及熟期适中的优点。2009—2011年在湖北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3 203.25kg/hm~2,平均产油量1 447.20kg/hm~2,分别较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3.56%和9.19%;其芥酸含量0.10%,硫苷含量21.48μmol/g(饼),含油量45.19%,品质达双低油菜品种标准,适宜长江流域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产地主要品种核桃仁组分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凯氏定氮法、DNS法、索氏抽提法测定了不同产地5个品种核桃仁中总蛋白、总糖和脂肪的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其核桃油中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结果表明,美国霍华德、汾阳中林1号、云南娘青、甘肃周至隔年、新疆新光核桃仁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46%,19.41%,19.30%,17.61%,16.84%,糖类含量分别为8.11%,8.04%,9.04%,9.45%,9.14%,脂肪含量分别为67.27%,67.75%,63.93%,70.05%,68.30%。各核桃品种的核桃油中均含有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各种脂肪酸含量按高低顺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在5个核桃品种中,硬脂酸含量分布在2.36%~2.8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油酸含量分布范围相对较宽,在12.40%~30.23%之间;亚油酸含量分布相对集中,在56.56%~69.32%之间;亚麻酸含量分布范围相对较宽,在2.19%~9.64%之间;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在82.25%~93.14%之间;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值为6.25~27.41,美国霍华德和新疆新光的此比值较接近于人体所需的比例。检测结果可为开发核桃仁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功能食品提供相关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核桃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质+核”不育系ZH7104A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自育核不育两型系401AB群体中分离的可育株作核不育基因的供体,用自育的高含油量、高蛋白、高配合力的双低质不育系7104A对应保持系7104B作轮回亲本,通过杂交、连续3代自交-回交、自交育性分离、株系内兄妹交转育成新的高含油量、高蛋白、高配合力的"质+核"不育系ZH7104A。ZH7104A具有高含油量(44.04%)、高蛋白(29.20%)、高配合力(一般配合力)、低芥酸(0.01%)、低硫甙(18.12μmo·lg-1)等优良性状。且具有不育性彻底、恢复源广、较易配制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选育出优质甘蓝型黄籽油菜用于生产,利用2004年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从浙江引进的常规黑籽双低材料04R中的优良选系8148R,与贵州省油菜研究所选育的双低黄籽恢复系8296R进行有性杂交,经4年6代选育,结合室内品质分析及田间观察记载进行定向选择育种,最后育成了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配合力强、抗倒耐病的双低黄褐籽恢复系8149R,与不育系8187A配制的组合SH0901表现很强的超亲优势,产量达199.16kg/hm2,增产率为19.07%。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育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方法]以皖油14为对照,利用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QA与恢复系R51配组,筛选出最佳组合。[结果]选育的组合天油早1号表现早熟、强优势、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95%,硫苷含量为27mol/g,含油量为41%;产量为3 000 kg/hm2,比对照皖油14增产10.3%;符合省区试双低油菜标准,无品质缺陷。2006年7月提交安徽省区域试验(早熟组),2011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结论]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天油早1号适合在安徽省地区作早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适合新疆南疆设施番茄黄沙无土栽培种植模式的水肥运筹选择。【方法】 以不同灌水量、氮肥、磷肥和钾肥为因素,每个因素设定5个水平,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1/2,进行沙培番茄温室栽培试验。测定株高、茎粗、叶厚、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地下部鲜重、根系活力、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糖酸比、VC、番茄红素等17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中肥低水或中水低肥有助于促进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生长,增加同化物积累,并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根系活力。其中,T9处理地上部干鲜重较重,分别为72.30和616.70 g,根系活力较大,为917.09 μg/(g·h)。(2)高水高肥或低水高肥时可有效提高产量,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其中,T3处理产量较高,为8 102.72 kg/667m2;T5处理有机酸含量较多,为0.65%;T14处理番茄红素含量较高,为15.80 mg/kg。(3)各指标与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厚与番茄红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酸含量与叶面积极显著相关(P<0.01);地上部干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下部干重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提取7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的特征值加权计算17个性状主成分因子的综合得分。其中,T9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695,T15处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295。【结论】 T9处理即灌水量310 mm、施氮量570 kg/hm2,施磷量438 kg/hm2、施钾量738 kg/hm2,可以有效促进沙培番茄生长发育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