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小麦是支撑人类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种植收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栽培品质和种植产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基于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促进农业市场的发展,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为例,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栽培中的应用,分析认为种植人员应按照小麦栽培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符合要求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对策,实现小麦高产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技术及水平不断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高,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优化土壤结构,为种植土壤提供更多的有机物。近些年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提高了小麦的质量及产量,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作用以及该技术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促进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作用能够在小麦种植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也逐步提升,其中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一项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有效手段。目前,玉米秸秆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该文通过对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从控制秸秆粉碎质量、精细化整地、及时查苗补苗、提高播种技术、合理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严格把关,才能充分发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提高小麦种植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民整体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玉米机械化收获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促进小麦实现高产的新型技术之一,不仅能增加土壤肥力,还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适用成本和使用频率,满足小麦栽培过程中需要的养分需要,对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亩产经济效益有着很好的作用。本文从玉米秸秆还田的优势和不足入手分析,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小麦栽培注意事项,提出了施肥技术应用要点,对促进玉米秸秆还田取得更好效果,促进提高小麦产量有着较好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米机械技术的大力推广,也为小麦的持续性生产创造了条件,使小麦产量能够稳步提升。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稳定增产的目的。因此,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运用到小麦栽培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玉米秸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冬云 《安徽农学通报》2014,(11):99-99,128
总结了新乡市小麦、玉米两熟耕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玉米秸秆还田的优点,并针对小麦生产中实施玉米秸秆还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乡地区秸秆还田下的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正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土壤肥性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则是一种能够改善土壤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使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一般都需要同时对土地进行保护性耕作,以确保土壤性能良好。应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土壤的保墒能力和活性,使其肥力提升。在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时,要同时做好一系列的秸秆粉碎、整地、播种、施肥等工作。本文在分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时,主要借助了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一、做好秸秆处理工作在应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种植技术时,需要做好玉米秸秆处理工作。一般来说,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多在10月中上旬,而为了配合小麦的种植,夏玉米的种植时间以6月上旬为宜,这样在10月初就能收获玉米,小麦播种的整地工作也能够更好地开展。如在小麦种植时,能够做到随机收获,并及时粉碎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9.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秸秆还田已成为我市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达到秸秆总量的90 %以上,土壤有机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还田过程中存在秸秆粉碎质量差,还田量过大等问题,给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要充分发挥秸秆还田的优势,就要控制玉米秸秆还田量,秸秆粉碎长度应在5 cm以下,并通过增施氮肥、应用秸秆腐熟剂、给以适宜的土壤水分、深耕等措施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或将秸秆颗粒化后精细还田。小麦种植采用种子包衣、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镇压、水肥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消除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示范区种植作物全生育期的跟踪记录、指导和服务,全面掌握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农业投入与产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效果,通过实例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大力推广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本文分析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玉米免耕栽培的优势,并提出了对策,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实现玉米秸秆还田工作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有效提高,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到小麦栽培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根据实际要求,为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志 《河南农业》2012,(2):42-43
从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的整地技术、播种技术,以期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保证小麦播种出苗,苗足苗壮,促使早分蘖、多分蘖、达到壮苗安全越冬,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农机化促进法》实施后,国家对农机化的扶持投入逐年提升,有力地提升了枣庄市农机装备水平,加快了小麦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普及应用步伐,但仍存在着一些农机作业质量问题,如有的地方玉米种植标准化程度还不高,有的小麦玉米收获损失率较高、秸秆粉碎还田效果不好,有的小麦播种质量不高、镇压效果不好;等等。分析制约农机作业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农机作业质量宣传不到位,农民群众对一些农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原理及数年的实践调查,就小麦、夏玉米两熟制秸秆全部还田措施予以优化配套. 一、小麦秸秆还田 (一)选用矮秆、早中熟型小麦良种种植 矮秆早中熟型小麦成熟较早,收获后根茬秸秆比例较大,粉碎秸秆比例较小,利于覆盖操作和秸秆腐熟.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随着玉米机械化收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高小麦栽培技术往往还需要充分发挥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因此,在未来关于如何提升小麦栽培技术与小麦产量、品质研究中就可以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小麦栽培技术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与难点。1玉米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玉米还田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玉米还田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与养分。这是因为玉米秸秆中本身富含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玉米还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通过开展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的小麦旋耕精少量播种、小麦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对比试验,验证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在安徽省的适应性,为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提供试验支撑。结果表明,模式二(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黄淮麦区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区,近年玉米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针对国家黄淮南、北片审定的小麦山农20的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应用现状,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地块的耕作特点,提出了双国审小麦山农20品种在玉米秸秆还田生产中需要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是非常重要的有机肥来源之一,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同一品种种植、设置6种栽培模式,其中5种为玉米秸秆还田的不同栽培模式,1种为常规垄作的栽培模式,在玉米收获期对玉米产量进行分析,测产方式按照吉林省玉米区域试验测产要求实施,以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玉米生产种植利用的玉米秸秆还田方案,为解决玉米秸秆处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浚单20(JD20)、蠡玉16(LY16)、农大108(ND108)为材料,研究4个夏玉米品种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下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净同化率、粒叶比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免耕播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双免)方式较前茬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翻免)方式平均增产13.8%,且较前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及下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旋免)方式平均增产6.8%;双免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从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旋免和翻免2种耕作方式;双免种植的玉米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均高于其他2种耕作方式;同时,双免种植方式的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粒叶比。表明在华北平原连续多年种植小麦、玉米,双免耕作方式较翻免和旋免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玉米产量的逐年提高,玉米秸秆还田量也逐渐加大,严重影响小麦的播种质量。本文主要从秸秆粉碎、精细整地、合理施肥、科学播种等方面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下小麦科学播种技术,以期为冬小麦在玉米秸秆还田下提高播种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