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文彪  王心良 《安徽农业科学》2023,(17):243-247+254
基于湖南省2005—2020年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情况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探讨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成因。结果表明:农户非农收入占比和农业补贴对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有正向影响作用;种粮比较收益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对耕地“非粮化”有负向作用。为防范湖南省耕地“非粮化”,应增加农户收入来源、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以及完善耕地保护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以保障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探索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规律,利用我国2000—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基于门槛模型对市场化背景下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粮食产出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受市场化水平的严重制约,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存在双门槛效应,2个市场化门槛值分别为4.465及8.540。2)到2013年为止,我国已经有10个省份进入高市场化行列,19个省份为中等市场化省份,但是仍然有西藏、青海2个省份没有迈过低市场化门槛。3)财政支农支出的粮食产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高市场化省份,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系数为0.393,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中等市场化省份,财政支农支出能够促进粮食产出,其影响系数为0.031,但是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在低市场化省份,财政支农支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系数是-0.087,其效应显著为负。认为应该在市场化水平比较低的省份加快其市场化进程,进行制度创新,以更有效地实现财政支农促进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粮食作物种植比较效益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并且我国粮食产需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国内各地出现的耕地“非粮化”现象,本文以鲁西平原产粮大县阳谷县为例,基于问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粮作比例角度出发分析影响耕地“非粮化”的因素,进而提出防控耕地“非粮化”的监管对策,以期为鲁西平原乃至我国广大平原地区防控耕地“非粮化”以及国家研究出台更为有效的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简要分析了丘陵地区耕地“非粮化”的一些主要现象;列举了当前一些应对耕地“非粮化”政策的态度;强调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阐明了在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下,构建丘陵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更新和具有的观念;指出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下,拓展特色农业的一些经营模式;提出了一些处置丘陵地区特色农业耕地“非粮化”的路径和办法;强调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下,保障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一些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从区域粮食供求失衡视角出发,分析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低、空间布不对称、区域间利益关系不协调,地方政府在保护粮食安全方面的搭便车行为,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产销区间矛盾.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改革和创新以下领域:农产品流通体制、区域粮食储备制度、“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等.改革成效和问题并存,指出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可能的方向:建立耕地保护建立补偿机制,对耕地实行动态保护;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强化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7.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种粮成本高、效益低,耕地“非粮化”趋势日益突出,而耕地撂荒作为耕地“非粮化”的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应。为解决耕地撂荒这个难题,近年来,四川省内江市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黄花+粮食”复合种植模式,防止耕地“非粮化”,实现稳粮增收。文章在内江市全面推进撂荒地整治的大背景下,通过查阅文献、咨询、调研等方式掌握内江市精品蔬菜黄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粮经统筹”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内江市黄花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东省20个城市2001—202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FA模型测算广东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一步借助Tobit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广东省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稳步缓慢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0.15%,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区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和时序变化趋同性。2)耕地非粮化水平提升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倒逼效应”,但存在功能区差异,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受非粮化的“倒逼效应”明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北部生态区影响相对不显著。3)不同水平的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倒逼效应”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高度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鉴于此,应注重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加强耕地非粮化治理,实行功能区差异化提升策略,与社会经济手段相互协调,稳定和提升主销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普遍,主要表现为:经济作物用地增加、粮食生产用地减少;产业融合发展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土地撂荒闲置或用于"非农"建设。耕地"非粮化"原因多样,生产者层面包括粮食作物收益较低、土地流转租金逐步提高、农民从事"非农"行业机会增多;消费者层面包括饮食结构变化、休闲需求增强;政府层面包括执行政策的认知偏差、法律制度不够健全、补贴政策有待优化。建议采取以下对策防止耕地"非粮化":优化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耕地管理,优化粮食生产条件;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种植收益;树立科学理念,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压实主体责任,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率时空分异,识别其驱动类型,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2005—2020年山西省耕地非粮化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率影响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 K-Means聚类法探究山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耕地非粮化率由2005年的50.21%下降到2020年的40.05%,呈“W”型波动,超过山西省粮食安全阈值 11.45个百分点;从空间上看,耕地非粮化率差异显著,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从空间集聚类型上看,2005—2020年山西省耕地非粮化率全局莫兰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空间集聚效应加强,主要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土地生产率、年降水量、各县到省会中心的距离对耕地非粮化率变化起主要作用,且均与耕地非粮化率呈负相关。山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主要分为资源禀赋型、交通便利型、农业支持型和经济作物增长型。识别山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对于保护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种粮比较效益低是普遍共识,尤其在丘陵山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导致种粮比较效益更低,降低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本文旨在研究健全丘陵山区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通过深入剖析农民种粮收益低的原因,分析研究耕地条件、土地流转、物质与服务投入、人工、政策、科技等因素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探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的对策,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提高社会化服务经营质量、提升山地农机应用水平、完善种粮收益政策体系、加大新型适用科技应用力度、夯实农业保险保障基础,以期为提高丘陵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丹江口市2009—2021年来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市耕地的保护及精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及统计工具,分析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市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2009—2021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V”型变化,耕地非农化率先减小后保持稳定,2018年后增加幅度较大;2009—2021年,丹江口市各乡镇耕地非农化呈现“增—增—增”“增—减—增”“减—增—增”“增—减—减”“减—减—增”多种趋势。研究揭示了丹江口市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可为研究区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耕地执法力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刻画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布差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科学管控“非粮化”,本研究以江西省寻乌县为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检测、交互作用检测等方法揭示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寻乌县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水平为19.42%,以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为主。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与耕地本底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政策环境4个维度的因子均显著相关,而地形、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连片度是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农业产业类型“非粮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多数因子对耕地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的驱动方向相反,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研究表明,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需要管控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总量并客观分类处置,本研究为“非粮化”分类监测和客观处置提供了参考,为低山丘陵区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中还面临财政转移支付不够充足、增粮与增收的关系不够协调、产地销地的粮食安全责任不够明确、粮农收益的保障度不够高、粮食产业经济尚未振兴、粮食产业联盟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就要健全财政转移倾斜机制、增粮增收协调机制、产地销地分责机制、粮农收益保障机制、粮食经济振兴机制、粮食产业联盟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准确识别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并提出优化管控措施,对耕地“非粮化”精确管控具有积极意义。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为例,从地类构成、坡度、景观格局、空间邻接、居民点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度等方面对右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引导耕地趋粮化为目的,针对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提出优化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右江区“非粮化”耕地总量达到308.38 km2,以旱地为主,其次为园地和林地。“非粮化”耕地坡度以大于6°为主,地形坡度低于25°时,“非粮化”面积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非粮化”耕地破碎,与园地和林地的空间邻近度较高,相互作用强度较大。距农村居民点(低于800 m)和道路(低于1 200 m)越近,“非粮化”耕地面积占比越大,“非粮化”耕地空间分布受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事关国运民生。“非粮化”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通过对2000—2020年的各类统计年鉴等面板数据,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变化量、粮作比、粮食播种面积动态变化度、重心轨迹、标准差椭圆方向分布的变化,得到2000—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非粮化状况在时间与空间格局上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耕地面积变化趋势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剧烈减少、剧烈增加、平稳减少、开始增加”的阶段,长江三角洲区域遏制非粮化与非农化的政策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长三角洲地区的粮食产量在空间上具有不平衡性;安徽、江苏二省为长三角地区产粮支柱,上海与浙江由于历史、产业结构等原因粮食生产能力较弱;长三角地区粮食产量变化与农作物总体产量变化不同步;这是由于国家及地方政策对耕地保护以及对农用地保护的力度不同以及各地方第一产业结构主动或被动的调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长三角地区的非粮化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的南部区域,经过“东北—西北”方向的移动,总体空间重心有逐渐向北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虽然对粮食主产区应该进行利益补偿已经形成共识,但如何补,补多少一直没有量化依据,该文论述了粮汇的基本内涵,设计了粮汇交易运行的基本模式。以此为基础,从粮食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维度,论证了创建粮汇和粮汇交易的合理性。最后,该文证明了粮汇和粮汇交易在粮食主产区利益的量化补偿、克服农民"种粮消极"心理、抑制地方政府利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寻租和建立粮食主体功能区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因农户比较收益低,浙江耕地非粮化、复种指数下降与经营模式的粗放化现象比较突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浙江耕地保护重点应从数量保护转向集约利用。提高农民耕地集约利用激励的浙江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通过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如耕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网络建设与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等,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9.
从粮食生产面积、种粮比较效益、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等方面分析了淳安县粮食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从设施建设、种粮科技、培育主体、延伸拓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对策,为淳县粮食增产保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稳定粮食生产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在防止耕地“非粮化”方面进行了全面摸排清查,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乡镇行政层级在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基于对各乡镇街道进行的走访调研,搜集了乡镇在开展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中存在思想认识不高、部门协调不够、摸排底数不清、信息把握不全、整改落实不力等问题,从耕地“非粮化”的形成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推进不力2个维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工作推进力度、彻底详实摸清底数、分类整改和分类施策、加强耕地常态监管、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加强财政支持力度等对策,以期为乡镇开展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