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琬琦  张衡 《绿色科技》2024,(1):194-199
为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出行时空格局,基于2021年“五一”假期的百度迁徙数据,从城市节点、城际联系、网络集聚3个层面挖掘节假日背景下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出行网络格局,以揭示城际居民在时间、空间上的移动规律。研究发现假期期间,城际居民出行呈“U”形变化趋势,城际出行网络具有等级规模性,88%的城际客流都分布在200 km的出行距离中,形成了3个凝聚子群。结果表明:(1)“五一”假期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出行需求具有时间对称性,空间分布呈现中间高、两翼低的特征,城际出行网络空间形成以西安为中心,宝鸡、咸阳、渭南为次中心的“一大三小”的发展模式;(2)城际客流联系具有极化现象,且空间近邻性特征显著,城际客流运输通道主要位于陕西省境内,短距离出行集中,整体上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放射性出行模式;(3)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出行省内联系较强。  相似文献   

2.
刘婷  盈斌  李森森  孙若男 《绿色科技》2022,(20):210-218
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景观安全格局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景观安全格局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集,分别在中国知网和WOS中以主题词为“景观安全格局”和“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进行高级检索。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了网络知识图谱制作并分析,结果表明:(1)景观安全格局研究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国内学者发文量高于国外学者,核心作者主要包括俞孔坚、李迪华、彭建等人;(2)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外主要以Univ Sao Paulo和Princeton Univ两大机构为主;(3)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格局的识别与方法构建上,对城市、流域、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进行大量应用研究,但在高山峡谷、黄土丘陵区的相关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山地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利用GIS软件和网络分析法原理,结合山地城市特征及城市公园绿地现状、道路和人口分布状况,在优化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承德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各行政区及各街道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和服务水平,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格局提供优化依据。研究发现:(1)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分别为61.68%和60.71%,公园绿地总体服务水平不理想;(2)研究区小型公园绿地建设水平有待提升;(3)研究区缺乏大型综合性公园绿地;(4)新城区的公园绿地建设仍需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策略:(1)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水平;(2)增加小型公园绿地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合理布局;(3)加强山地公园建设,弥补综合公园绿地建设的不足;(4)新城区在开展城市建设的同时要兼顾绿地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及选线对缓解城市热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局地环流理论和水文流域模型方法,对福州市通风廊道的选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福州市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呈中东部“热”、西北部“冷”分布格局。2)通风潜力各影响因子按通风效能由大到小依次为城市路网>带状水系>面状水系>平均建筑高度>平均建筑密度>带状绿地>高程>面状绿地>坡度。3)基于局地环流理论构建的5条(一级2条、二级3条)福州市通风廊道空间分布格局未能有效覆盖主城区的“热点”区域,对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效益不够明显;结合水文流域模型优化后,形成15条(一级2条,二级8条,三级5条)通风廊道,通过优化新增的10条廊道,在数量、等级、路径选线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对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通风廊道的管控建议,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广西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时空演变格局,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对广西2000-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土地利用动态度逐年上升,2015-2020年各县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均提升至4%以上;(2)各区域内部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分化现象,但区域差异均逐渐收敛,土地利用动态度越发均衡;(3)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布重心由来宾市兴宾区开始转移,最后逐渐靠近广西几何中心;(4)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广西土地利用动态度“南高北低”的地理格局;人口聚集城镇化加速、产业升级调整使得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使得广西整体土地利用动态度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6.
白枕鹤(Grus vipio)是濒危鹤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分布于六国,在苏联、蒙古、中国繁殖,在中国、北朝鲜、南朝鲜、日本越冬。本文对白枕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有新的补充。通过对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环志的白枕鹤“J17”的观察证明,在1984~1987年春季均从日本迁徙到中国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繁殖。1987年6月18日,中日环志合作调查组捕捉环志了“J17”的幼雏,环志号Q00-0663,红彩环“61”。10月7日“J17”的家族南迁,于12月3日到达日本出水鹤类越冬地,环志回收说明白枕鹤迁徙于中国繁殖地和日本越冬地,是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7.
蓝绿设施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以远安县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水定绿”为规划方法,因地制宜地提升新老城区蓝绿服务功能,对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城市降雨、地形、土地类型现状等构建远安县SCS雨洪淹没模型,结合城市绿地斑块、绿地点、路网等,分析了城区景观格局和绿地可达性,结果表明:(1)远安县被淹没区域多集中在水系附近及地形坡度平缓的区域;(2)老城区蓝绿建设较新城区更为合理,新城区蓝绿设施连接度还需加强;(3)老城区出行优势明显,游憩绿地空间上分布不均。并提出了研究对象蓝绿空间优化策略:完善滨河绿带,构建三重防洪体系;加强城市边缘地带的生态网络建设;提高老城区绿量。以科学、生态的蓝绿格局优化方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山地县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张诗云  杨惠君 《绿色科技》2023,(24):265-272
为探讨农村居民点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一定参考,促进区域建设。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平果市农村居民点和姓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探索了两者存在的关联。结果表明:(1)平果市农村居民点呈现南北密集中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南部和北部斑块面积大、斑块数量多、斑块密度高,中部斑块面积小、斑块数量少、斑块密度低;(2)平果市各主要姓氏的空间分布基本上表现为空间正相关,各姓氏分布呈现出空间集聚状态;(3)根据姓氏组成相似程度,平果市形成3个较大集群,主要姓氏分布越多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密度越大,农村居民点越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9.
晓刚 《森林与人类》2006,26(1):44-45
鸟类为什么迁徙?它们又是怎样迁徙的?至今还是一个自然之迷。到目前为止,鸟类学家所提出的所有解释都还是一些假说而已。关于鸟类迁徙的起源问题,有人从地球历史来考虑,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起源于冰川时期。冰川周期性的侵蚀和退却,使鸟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定期性往返的迁徙生物遗传本能,于是便世代相传,形成习性。但此学说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鸟类不迁徙,并且冰川期仅占鸟类生存历史的1%,如此短暂的时间,对鸟类遗传性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也排除不了在冰川期以前鸟类即已开始迁徙的事实。有人认为迁徙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因适应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迁徙,关于其迁徙模式和影响迁徙的因子目前还不甚明确。为了探究影响大熊猫垂直迁徙的因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设立了9条样线,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垂直迁徙时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究气温、降雨量、湿度和积雪覆盖等因子对大熊猫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垂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7月主要在高海拔秦岭箭竹分布区活动,而2月则主要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区活动。大熊猫从冬居地向夏居地迁徙迅速,仅1~3d即可完成,而从夏居地向冬居地迁徙经历时间较长。气温、积雪覆盖、湿度和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对大熊猫的迁徙活动产生影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最适温度”区域活动,当高海拔区域出现积雪覆盖时,就会迁徙到低海拔活动。湿度和降雨量主要通过控制竹子发笋和生长来影响大熊猫的迁徙。研究证实了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现象,并获得了关于大熊猫迁徙模式和影响因子相关的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鹰”只是一种民间通用的称呼,从鸟类学上来说,根据分类的不同,它们被称为雕、鸢、鹞、鹰、篱和隼,也被统一称为“猛禽”。大部分猛禽都有集群迁徙的习性,在全球某些地理条件合适的地方,在秋季的鸟类迁徙季节,就能看到大批猛禽在短时间内集中过境的现象,场面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12.
利用SWAT模型对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陈家沟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模拟。在建立SWAT模型基础数据库和确定其适应性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特性。结果表明:(1)陈家沟小流域年均产沙量4763.41t,年均总氮输出量8.27t,年均总磷输出量0.79t;(2)非点源污染相对较为严重的区域分布于流域出水口处、流域中部两个集中汇水区和南部高海拔区,可划定为非点源污染的关键源区;(3)单位面积非点源污染负荷量较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旱地和水田;(4)削减化肥施用量可有效减少总氮、总磷输出量。  相似文献   

13.
在内布拉斯加州中部的柏塞苗圃,于重复试验的三个生长季中,测量了美国西部黄松80个天然林种源的24个性状,依据13个性状做了聚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把80个种源划分为9个地理类型组。其中加利福尼亚州和北高原(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及蒙大拿州西部)两组是美国西部黄松的一个变种var.ponderosa(pinus ponderosa var.ponderosa)的适生区;其余各组,北美分水岭以东地区和分水岭以西的一个亚利桑那州种源被定为美国西部黄松的另一个变种var.scopulorum(Pinus ponderosa var,scopulorum)的变种区。并划成下列各组:(1)位于蒙大拿州中西部的两个变种过渡区;(2)蒙大拿州中部;(3)由怀俄明州中北部到科罗拉多州中南部的落基山中段;(4)黑丘和由蒙大拿州东部到内布拉斯加州西部周围的大草原;(5)最东边,内布拉斯加州北部低海拔区;(6)福兰特山脉以东的科罗拉多州草原;(7)由科罗拉多州南部一直延伸到新墨西哥州中部和亚利桑那州的南段落基山。这些地理轮廓提供了该树种在广阔的东部分布区内遗传变异的新知识,同时还可以作为种子收集和生长预测的方便分区。  相似文献   

14.
王莎  周国富 《绿色科技》2024,(1):205-213
以贵阳市为例探索喀斯特山地城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城市碳代谢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三生”空间资源协同优化,为未来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及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贵阳市201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运用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碳代谢过程及其生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工业生产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呈持续增长态势,农村生活空间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其余空间用地则呈现减少态势;(2)贵阳市垂直方向碳通量和水平方向净碳流值均为负,“三生”空间格局演化造成了碳排放量增加,碳收支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3)整个研究期间掠夺限制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互惠共生关系也明显增加,随着“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程度愈发剧烈,竞争关系也随之出现。贵阳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对促进彼此绿色发展生态关系具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问题,需进一步打造低碳城镇化建设布局,促进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是洞庭湖国际重要鸟类越冬区迁徙途经地,也是湖南省越冬候鸟保护工作重点县,自古有“千年鸟道”之称。2010年,红网首次披露在新化与新邵交界处的观音山,有人放肆捕杀候鸟,2011年、2012年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新化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新化县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紧密部署,一场旷日持久的候鸟守卫战及时打响。地毯式空炸宣传,构建联防群治网络,果断亮剑,雷霆出击,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而今10年过去了,新化的龙湾湿地,万鸟翔集;蔚蓝的天空,明净通畅。新化又回到了鸟的天堂,成为候鸟安全过境的吉地。蓝天守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选取湖南省32家国家湿地公园样本,利用地理统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发展迅速,其获批试点的国家湿地公园数量达32家,位居全国第3位;(2)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不平衡,总体上集中分布在环洞庭湖区域,呈现"东北多,西北少,西部和南部较多,中部较少"的格局;从地市分布看,处于前4位的常德、邵阳、益阳和岳阳数量占到全省的50.0%,而娄底和湘潭仅占全省的1.55%,张家界没有国家湿地公园;从三级流域看,主要分布在洞庭湖环湖区、湘江衡阳以上、湘江衡阳以下;(3)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分布的热点区域为环洞庭湖区域,在环洞庭湖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各形成1个高密度热点区;(4)湖南省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分布在海拔40 m以下的区域,与湖南省湿地资源沿海拔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5)单位国土面积拥有国家湿地公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益阳、岳阳、长沙和常德,每百万人拥有国家湿地公园数量最多的地市是益阳,相关分析表明国家湿地公园与国土面积相关性不高(r=0.52),但与人口总数相关性相对较高(r=0.78),说明人口越密集的区域,人民群众对国家湿地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7.
秋冬交替之际,正是候鸟迁徙黄金时节。可是,许多鸟儿飞向的却是一条不归路。2012年11月13日,在天津北大港湿地保护区中发现3处“人造毒池”,  相似文献   

18.
候鸟是指在春秋两季沿着比较稳定的路线,在繁殖地域和越冬地域之间迁徙的鸟类。近几年来,“禽流感”的传播被证明与候鸟迁徙有关,因此,对候鸟迁徙的研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目前,进行候鸟迁徙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环志和雷达监测,由于涉及鸟的种类野外识别困难、持久不断野外观察工作的限制,国内在同一地区长期定点研究的报道尚很少。我们于1996年~2006年对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迁徙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白鹤的迁徙对策与迁徙模式,甄别20年来中国境内白鹤中途停歇地的分布变化,评价不同尺度下其重要性等级,提出白鹤中途停歇地保护空缺和管理建议。【方法】利用2016—2017年10只卫星跟踪白鹤的定位数据,根据停歇天数不同将中途停歇地划分为4种类型,通过权重赋值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利用ArcGIS 10. 2的空间分析功能,绘制迁徙路线图,并开展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春、秋迁徙季节白鹤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距离、停歇次数、停歇时长、迁徙阶段长等迁徙参数均不存在差异显著性。春、秋迁徙期共识别中国境内中途停歇地62个和104个,分别属于5停歇区域中的23处和27处停歇单元。重要中途停歇地春、秋季节仅为9个和13个,包括传统的西松嫩平原的黑龙江扎龙、吉林莫莫格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以及华北平原的黄河三角洲。新发现的有西松嫩平原的内蒙古图牧吉保护区、辽河平原的辽宁康平卧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通辽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重要、一般、临时中途停歇地和休整地分别有36. 4%、37. 5%、40. 7%和72. 4%位于现有保护体系之外。总之,西松嫩平原春、秋季节都是白鹤最重要的停歇地区;春季迁徙期,辽河平原次之,黄河三角洲第三;秋季迁徙期,正好相反。长江中下游平原秋季比春季重要,大兴安岭地区春季比秋季重要。【结论】白鹤春、秋迁徙均符合能量消耗最小对策,迁徙路线呈现"8"字形,中国东北西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是其狭窄迁徙通道的瓶颈位置。白鹤的迁徙模式为兼性迁徙,在食物匮乏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蹦跳式迁徙,而在食物丰富的迁徙节段上采用轻跳式迁徙。近20年来,白鹤在中国境内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辽河三角洲已不再是白鹤重要中途停歇地,但位于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东部是其新发现的重要停歇区域。为确保白鹤的迁徙安全和长久生存,建议对已建保护区的周边重要中途停歇地,依托现有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对湿地面积小而分散的重要停歇地,如科尔沁沙地东部湿地,建议成立保护小区;对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些停歇地和休整地,构建跨部门和跨区域的联合保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利用MOD17A3HGF NPP时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2001—2019年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01—2019年间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总体较高,植被NPP年均值整体上变化趋势不显著,变化波动较大,且与年均温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2)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年均值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规律,大体呈中部高,南、西南部略低的状态,与其主要河流流域有着重要的联系;(3)植被NPP变化趋势呈现基本不变、轻微改善的特征,改善区域主要位于中国云南省与广西,轻微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老挝中部和缅甸北部;(4)GEE云平台解决了本地平台数据下载与存储不便等问题,整个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NPP时空变化的数据处理在10 min内完成,GEE云平台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研究中体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