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江西鄱阳湖区泥鳅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繁殖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体色可将其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三种。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产卵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斑纹泥鳅之间形态学的差异无显著性;肥满度在同种斑纹泥鳅雌雄之间差异显著;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大花斑682.0±249.6粒/g、小花斑439.7±189.8粒/g、无花斑573.5±127.5粒/g;受精率方面分别为73.5±3.6%、67.9±2.5%、71.9±4.1%,而孵化率分别为95±2.2%,85±3.2%,93±5.2%;结果显示大花斑泥鳅在繁殖性能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泥鳅繁殖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西鄱阳湖区泥鳅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繁殖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体色可将其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3种。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产卵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斑纹泥鳅之间形态学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在同种斑纹泥鳅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5);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大花斑682.0±249.6粒/g、小花斑439.7±189.8粒/g、无花斑573.5±127.5粒/g;受精率分别为73.5%±3.6%、67.9%±2.5%、71.9%±4.1%;而孵化率为95.0%±2.2%、85.0%±3.2%、93.0%±5.2%;结果显示:大花斑泥鳅在繁殖性能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刀鲚生殖群体特征及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鄱阳湖刀鲚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以实现鄱阳湖刀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13、2014年4-7月,分别在鄱阳湖及湖口八里江段进行了实地渔业资源调查,随机抽样定置网、流刺网和拖网采集的鄱阳湖刀鲚样本共658尾,测量了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和性别。雌性287尾、雄性371尾,体长18.6~38.1 cm、体重16.3~198.2 g。雌性刀鲚的体长和体重均大于雄性(P0.01),雌、雄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随着体长的增加,雌雄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6月中旬、下旬的刀鲚卵巢发育仍参差不齐,有些可挤出卵粒,已发育到Ⅳ期末和Ⅴ期,有些还处在Ⅳ期初,但成熟系数在2.0以下的个体数量已显著减少。绝对繁殖力为960~13 820粒,相对繁殖力为123.4~753粒/g。平均丰满度为0.30±0.03(0.19~0.45)。鄱阳湖刀鲚雌雄比在1∶1.25~1.44,表现出雄多雌少的现象;刀鲚繁殖种群已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资源已出现严重的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刀鲚的渔汛特征及渔获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究鄱阳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渔汛特征和渔获物现状,为有效地保护其种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在鄱阳湖设置3个调查点,对刀鲚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共取样986尾、41.54 kg,随机抽样调查不同捕捞网具的整船次鄱阳湖刀鲚渔获物数据,测量体长、体重等生物学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刀鲚单船日渔获重量WB与水文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17.9~38.1 cm,其中21.2~23.6 cm是优势体长组,占总个体数的37.02%;体重范围为14.3~198.2 g,其中25~40 g是优势体重组,占总个体数的57.20%。鄱阳湖刀鲚体长L(cm)和体重W(g)幂函数方程为:W=0.0019L3.1378(R2=0.8997;n=986;P0.01)。湖口水域刀鲚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6月,高峰期在6月,7月很少见;单船渔获数量NB为(3.2±4.1)尾/d,单船渔获重量WB为(0.12±0.11)kg/d。湖口水域刀鲚单船渔获重量WB与该水域水位、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WB与水位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与历史资料相比,鄱阳湖刀鲚渔获规格以小个体居多;渔汛稍有推迟,持续时间大幅度缩短;种群规模急剧缩小,表明刀鲚资源正在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鲚属资源衰退原因及恢复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鄱阳湖鲚属鱼类资源衰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保护鄱阳湖鲚属鱼类资源提出了相应的恢复对策,为更好地保护和持续利用该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辉明  方春林  傅培峰 《水产科技情报》2015,42(3):140-141, 145
为了解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现实情况,于2014年5~7月,通过实地走访渔民、现场GPS定位并查询历史资料,对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利用ArcMap软件绘制和计算了刀鲚产卵场的分布和面积,建立了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动态数据库,旨在为鄱阳湖名贵鱼类资源保护和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分析方法测定了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鲜重)分别为18.68%、18.69%和18.20%;脂肪含量分别为0.796%、0.106%和1.203%;水分含量分别为79.81%、79.52%和78.40%;灰分含量分别为0.951%、1.188%和1.162%.3种泥鳅肌肉中都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鲜重)分别为17.57%、18.11%和17.47%;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84%、7.98%和7.76%,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98%、7.33%和6.95%.经比较分析,四倍体泥鳅和二倍体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很接近,但都明显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8.
四倍体和二倍体泥鳅及大鳞副泥鳅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分析方法测定了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 四倍体泥鳅、二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鲜重) 分别为18. 68%、18. 69%和18. 20%; 脂肪含量分别为0. 796%、0. 106%和1. 203%; 水分含量分别为79. 81%、79. 52%和78. 40%; 灰分含量分别为0. 951%、11188%和1. 162%。3种泥鳅肌肉中都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 其中包括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鲜重)分别为17. 57%、18. 11%和17. 47%; 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7. 84%、7. 98% 和7. 76%, 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FAO /WHO 的标准。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 98%、7. 33%和6. 95%。经比较分析, 四倍体泥鳅和二倍体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17种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很接近, 但都明显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鲫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鄱阳湖鲫的年龄结构以及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鲫种群由5个年龄组(1a~5a)构成。体重(W,g)与体长(L,mm)的关系式为:W=5*10-5L2.887;体长与鳞径(R,mm)的关系式为:L=32.61R+6.634。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Wt=776.9599*(1-e-0.14238(t+0.31961))2.887、Lt=294.8954*(1-e-0.14238(t+0.3196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0=7.13a。鄱阳湖鲫的生长参数与其他湖泊中相比,生长系数(k)较小,表明鄱阳湖鲫生长缓慢,从退算体长来看,鄱阳湖鲫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建议采取加强春季禁渔期管理、控制捕捞强度、提高捕捞年龄、保护湖滩草洲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渔业资源增殖。  相似文献   

10.
对15尾大鳞副泥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正反测序,获得长度为1140 bp的细胞色素b基因同源片断。所有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序列中共出现8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7.1%。各单倍型的变异全部是转换或颠换,无插入和缺失,转换/颠换比为6.36。变异位点在3位密码子中的分布呈现偏倚,密码子第3位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5.18%,而第1和第2位均只占7.41%。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4%、30.8%、26.5%、15.3%,A+T>C+G。在所得序列中,密码子第1位上4种碱基使用较为均衡;第2位上碱基T的使用率高达41%,碱基G的使用率低至13.2%;第3位上碱基A的使用率为37.9%,而碱基G的使用率仅为7.0%。以红尾副鳅为外群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在系统地位上大鳞副泥鳅与黑龙江泥鳅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PCR-测序技术,对采自南四湖和淮河的12个泥鳅个体的mtDNA 控制区5’端416 bp序列进行了测序,共发现86个多态性核苷酸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0.206。这些核苷酸的变异位点中55个为插入缺失,31个为碱基替代,变异位点的分布主要集中在6~36,110~158,366~384核苷酸区段中,其余核苷酸区域相对保守。南阳湖、微山湖与淮河三个泥鳅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71~0.080之间,表现出高的遗传变异率。  相似文献   

12.
泥鳅血清凝集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DEAE-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和Superdex 200 10/300 GL凝胶过滤层析技术,从泥鳅血清中分离出两种天然凝集素MSL-I和MSL-Ⅱ.SDS-PAGE检测表明,MSL-I及MSL-Ⅱ均显示两条蛋白质着色带.采用凝胶过滤法测得MSL-I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MSL-Ⅱ相对分子质量为82 000.根据凝胶过滤测定及SDS-PAGE检测结果可知,MSL-Ⅱ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9000和13 600两种亚基组成,MSL-I的亚基组成有待进一步研究.MSL-Ⅱ能结合多种糖,其中对乳糖的亲和力最强.MSL-Ⅱ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在pH 4~11范围内具有凝集活性,最适pH为6~8.  相似文献   

13.
二倍体泥鳅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承泰  王卫民  曹玲  姬伟 《水产科学》2007,26(12):652-655
对二倍体泥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正反测序,在5个个体中均得到序列一致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长度为1140bp,A、T、G、C含量分别为313(28%)、358(31%)、170(15%)、300(26%),A+T〉C+G,与其他水生动物相同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含量相似,该基因中密码子第1位核苷酸中4种碱基组成较为均衡;第2位核苷酸中T的使用率较高,为33.4%,G的使用率较低,为17.1%;密码子第3位A的使用率高,为34.2%,而G的使用率较低,仅为7.9%;由泥鳅细胞色素b基因片断推导出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氨基酸序列中Leu占11.%,远高于其他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泥鳅深加工现状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泥鳅深加工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泥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加工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泥鳅深加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镉胁迫对泥鳅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了不同浓度Cd2+(0、0.25、2.5 mg/L)胁迫24、48、72 h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脏和鳃中金属硫蛋白(MT)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肝脏和鳃MT基因的表达对外源Cd2+胁迫所表现出的反应存在差异,肝脏比鳃更为敏感;Cd2+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则肝脏和鳃中MT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越高。在受到Cd2+胁迫时,肝脏和鳃中大量表达MT,可降低Cd2+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泥鳅MT基因可以作为监测水环境中镉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48个泥鳅家系鱼种阶段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巢式设计和人工授精技术成功地建立了48个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全同胞家系,对不同家系子代鱼种早期阶段6个月的生长进行了测量。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家系的子代在生长性能上差异极显著。其中,F3、F6、F22和F46等家系全长增长较快,6月龄全长分别为9.03cm、9.07cm、9.23cm、9.15cm,与其它家系相比优势显著;F1、F6、F22、F46和F50等家系体重的增长速度较快,6月龄体重分别为3.78g、3.74g、3.85g、3.87g、3.59g,与其它家系相比差异显著。由此推定F6、F22、F46等家系为优秀家系,可作为进一步遗传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7.
朱炳全 《水产科学》2000,19(5):15-16
利用水田改造后养殖泥鳅,放养平均重1.25g的泥鳅幼苗,经过10个月的养殖,平均规格达24.5g,667m^2产322.7kg,667m^2收入4018.7元,试验表明,利用水田进行泥鳅的人工养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蛋黄、轮虫、豆浆、脱脂奶粉、鳗鱼饲料、鱼粉和酵母粉等7种饵料对泥鳅苗种前期培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经过21 d培育,结果显示,泥鳅在不同饵料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轮虫组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全长达到0.31 mm,最终存活率最高,达到39.5%;其次是蛋黄组,达到25.5%;其他组别最终成活率都较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轮虫作为泥鳅开口饵料效果最为理想。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三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泥鳅苗种生长曲线(R2=1.000),该期生长拐点在7~8日龄间。  相似文献   

19.
饥饿对泥鳅某些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体长9·7~12·0cm、平均体重8·3g的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在正常摄食和饥饿4~16d状态下的血液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在饥饿的第4d、8d、12d和16d,红细胞数量分别是正常摄食时数量的67·5%,63·0%、61·3%和60·5%,差异极显著(P<0·01);红细胞的体积变大,饥饿到第16d时,红细胞的长径和短径分别比正常摄食时增加了2·8%和13·0%;白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在饥饿的第4d、8d、12d和16d,白细胞数量分别是正常摄食时数量的114·3%、121·7%、137·1%和139·4%;白细胞的体积逐渐变小,饥饿到第16d时,其长径和短径分别是正常摄食时的88·2%和89·4%,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在前8d的饥饿中是下降的,之后出现上升;红细胞的脆性在饥饿前期有所下降,后期则维持在一定水平;红细胞的沉降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加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的形态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台湾地区选育的泥鳅新品种,虽具有明显优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养殖性状,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将这2种泥鳅混淆,为了科学识别形态特征相似的台湾泥鳅和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定量比较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人工养殖群体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显示:(1)2种泥鳅在本研究所涉24项形态评价指标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达8项,两者在形态特征上具较好的区分度;(2)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463%,其中第1主成分为以营养生理状况、体型匀称程度为主导的体质强壮因子,第2主成分为以头部大小和胸鳍长短为主导的觅食运动功能因子,后3个主成分是与眼睛发达程度为主导的视野功能因子;(3)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8项形态评价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分类函数方程组。大鳞副泥鳅:func_1=-681.190+4.992x1+498.305x2+1778.188x3;台湾泥鳅:func2=-860.382+5.373x1+650.034x2+1894.839x3;所建判别函数可清晰区分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人工养殖群体,且判别准确率为100%。研究表明,虽然台湾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形态特征相似,但能利用形态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对两者进行科学、快速的判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