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村庄是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单元,厘清村庄发展潜力、合理划分村庄类型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并结合潜力评价结果、POI(兴趣点)数据核密度分析、引力模型划分村庄类型。结果表明:从化区村庄发展潜力整体上较好,但发展潜力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南强、东北弱的空间格局,形成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从化区村庄可划分为经济核心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相对稳定类村庄、规模控制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5类,数量占比分别为14.23%、12.69%、23.08%、25.38%、24.62%。研究表明,基于多源数据进行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具有时效性和普适性,结合发展潜力、POI数据、村庄竞争力划分村庄类型,可为村庄发展规划精细化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永顺县县域村庄的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永顺县县域村庄的分类及布局方面村庄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县域村庄分类方案及布局策略,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深入分析村庄现有发展条件及其今后发展趋势,科学划分村庄类型,有效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采用文献梳理、AHP层次分析法在系统分析村庄现状的基础上对村庄类型进行划分以及村庄规划与村庄分类和两者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村庄分类工作应当进行精细化分类,突出自身地域特色功能,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村庄规划布局需重点关注的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村庄规划优化策略;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村庄规划布局优化的实践路径。经实地调研发现,村庄规划布局在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增强乡村建设实践性、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突显乡村特色文化,契合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优化规划布局,实施上位规划并构建评价长效机制等策略。以安徽宿松陈汉乡为案例,分析了村庄规划布局优化的实践路径,通过塑造特色乡村文化,优化和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充分吸纳村民意见以及推进农村国土综合整治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本文为相关地区村庄规划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并制定针对性的村庄发展策略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本研究以河南新县为例,分别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村庄发展潜力,识别阻碍村庄发展的障碍因子类型和数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村庄分类和分区,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新县村庄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呈现南北部和县城周边较高、东西部较低的总体空间格局,坡度、地质条件、人口和村庄用地规模、距县城和卫生院距离等是限制新县村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东南部的田铺乡和西南部的卡房乡个别村庄障碍因子数较多,未来继续保留发展的难度较大。新县全域村庄划分为特色保护类23个、城郊融合类9个、集聚提升类79个、搬迁撤并类13个、整治改善类69个,占比分别为11.92%、4.66%、40.93%、6.74%、35.75%,并采用SKATER空间聚类算法划分村庄发展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分区村庄发展特征、优势和短板提出针对性村庄发展策略。本研究可为村庄发展障碍因子识别及乡村振兴精准施策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三生”空间协调与综合质量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思路及建议。[方法]基于GIS平台,以吉安县作为研究区,构建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到耕地综合质量得分,进一步叠加上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于生态安全、城市建设发展的约束条件下,对初步划定结果进行优化,得到最终布局优化结果。[结果]基于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按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得到适宜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一般耕地面积为44 560.89 hm2,考虑原有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城市发展,分为保留、调入、调出3种情况,得到最终永久基本农田优化面积为43 097.52 hm2。[结论]研究结果遵循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质、聚集和稳定的思路,以及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布局优化要求,可为吉安县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沿海滩涂区域农渔业国土利用空间进行布局优化,是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和促进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南部滩涂围垦地区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揭示了研究区1995—2020年滩涂主要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等农渔业空间利用格局演变特征,并将生态适宜性评价、生态网络构建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结合,模拟预测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滩涂农渔业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并提出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利用总面积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由 1995 年的 924.62 km2增长至 2004 年的 1 224.96 km2,2004 年后规模开始缩减,2020 年缩减至1 129.38 km2;水田和养殖池塘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为明显,旱地空间聚集度增加,海域开放式养殖向远离海岸方向逐渐扩张,滩涂区域主要农渔业利用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陆海梯度分异特征;滩涂农业种植和海水养殖现状分布的生态适宜性较好,但是农业种植未来增长空间受限,滩涂池塘养殖和开放式养殖仍有一定空间发展潜力。严格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限制了滩涂农渔业利用空间的增长;在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农渔业发展情景下滩涂农业种植与海水养殖土地利用规模会有明显增加,但需要重点关注未利用土地的合理开发、滩涂陆海生态连通性的提升和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应用推广。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滩涂农垦区农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与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典型,其发展潜力与合理布局对区域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从资源禀赋、经济区位、生产条件、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各地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作布局优化。评价结果显示,郑州市、驻马店市发展潜力评价为高等级;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信阳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中等级;焦作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周口市、济源市发展潜力评价为低等级。布局优化结果显示,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以其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规模设施农业;郑州市、焦作市、许昌市、漯河市经济区位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发展都市设施农业;安阳市、商丘市、周口市因其生态问题严重适合发展有机设施农业;其他地市发展一般设施农业。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邓泽澜;刘慧芳;王瑾;郭永龙 《湖北农业科学》2025,(1):7-15
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探索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差异下的布局优化路径。首先,基于国土空间利用系统解析,测算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其次,构建以效率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情景方案和指标体系,引入多准则决策分析识别空间发展优势;最后,采用空间叠加、归类合并的方法对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进行优化分区。结果表明,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呈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分布特征;西部及西北部平原区更具备城镇发展和农业生产优势,在不同情景下主要确定为城镇优势区和农业优势区,东部山区生态优势突出,主要确定为生态优势区;国土空间优化分区共包含城镇核心发展区、农业核心生产区、生态核心保护区、城乡结合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经济发展区6种类型,整体分布较为集中,面积最大的为生态核心保护区,占比为37.27%。晋中市未来发展应根据西北部地区以城镇发展和农业生产为主、东南部地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国土空间优化分区特征,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完善要素投入机制,实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兴隆县因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等影响,形成了许多规模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山区型村庄。在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山区型村庄应树立美丽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理念,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居民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村庄空间发展规划。本研究以兴隆县雾灵山镇雾灵山村为例,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针对村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示范点”发展目标。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区三线的基础上结合村庄现状特征和一二三产业发展模式,讨论研究制定雾灵山村空间发展规划。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将对类似地区制定相应的村庄空间发展规划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讨江西省鄱阳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对布局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布局优化对策,通过选取空间合理、结构合理、生产保障、生活便捷以及生态安全五类因素的13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技术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将鄱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5个等级,比例分别为22.22%、31.94%、28.25%、15.97%和1.62%。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适宜性等级分布情况,区域内32个行政单位的总体适宜性较好,其中适宜性较好以上的乡镇中上游城乡、谢家滩镇、柘港乡、鄱阳镇、乐丰镇、凰岗镇、枧田街乡、古县渡镇和侯家岗乡面积较大;对于529个行政村,各个级别拥有行政村数量随着适宜性程度由好至差而逐渐减少,分别为176、167、131、44和11。同时针对不同适宜性等级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南省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分析河南省2000年-2010年近10年来生态承载力,[方法]应用生态足迹法,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分析了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供给、人均生态赤字和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0.8288hm2至2005年急增为2.0368hm2,至2010年下降为1.8739hm2;(2)从2000年至2010年河南省人均生态供给由0.3994hm2降低为0.366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0.37hm2至2005年急增为1.61hm2,至2010年下降为1.46hm2;(3)生态承载力指数均大于1,处于超载状态。[结论]因此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河南省生态超载状况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6.
以黄河包头段干、支流的6个站位0~20cm柱状沉积物为例,计算了分层位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并对其进行地统计学分析和K riging插值重建,以此揭示研究尺度上潜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层位都发生了轻微和轻微以上生态风险,排污支流站位F的风险达到中等乃至强;各站位间重金属垂向潜在生态风险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变异;其中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变异占主导地位,表明各站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整体的垂向空间分布结构性相对较强;空间变异比与相关尺度的对应揭示出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越高,则空间自相关尺度越小;阐明了潜在风险空间分异现实存在性和进行分层计算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