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虾池是对虾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环境,对虾在养虾池吸收一定的物质才能生存,同时又将生命活动的产物如排泄物等排到池水中,对虾的生存、发育都是在虾池的水体中,它只能在虾池内一定条件的限制内生存、发育、成长。如果虾池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就会影响到对虾的生活。在对虾与环  相似文献   

2.
养虾池基础饵料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养虾池在繁殖基础饵料的过程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底栖动物的数量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等。通过预先施肥,虾池中出现了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牺动物,有一虾池在施肥后29d,沙蚕密度达2226条/M~2,放虾苗后,51d 内仅投饵四次,对虾的平均体重达4.72g,平均体长为6.60cm,最大的10.5cm。结果表明,经过培养基础饵料,放虾苗后一个月左右,可不投饵或少投饵,对虾仍能正常生长,节约了饲料成本。文中还报告了养虾池底栖动物定量采集的新方法——“新定置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使用不同品牌的斑节对虾饲料与养虾池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关系.选用两种品牌的对虾饲料。在4个虾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粤海脾斑节对虾饲料三个斑节虾池中,水质正常,有利斑节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种类占优势。浮游生物数量多、且稳定。对虾生长正常.中途没有虾瘸发生。按计划收虾。养虾产量较高,另一品牌对虾饲料.喂养斑节对虾。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虾病.产量低。  相似文献   

4.
一、虾池混养的好处 1.提高虾池综合养殖效益 在适宜的虾池内混养一定数量,一定规格的海湾扇贝有利于对虾生长,且增加商品扇贝产量,混养虾池比单养效益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5.
虾池浮游微藻与养殖水环境调控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虾池中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和对虾的健康养殖有着密切关系,一些有益微藻能调节水体溶氧量(DO)和酸碱度(pH),吸收氨氮(NH4-N)和亚硝氮(NO2-N)等有害物质,有效地调控养殖环境。但一些能分泌毒素的微藻也会给对虾的健康生长带来危害。数量和生物量占微藻总量比例均较高的浮游微藻优势种对整个虾池微藻群落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主导着微藻群落的功能发挥。不同养殖模式、养殖季节、养殖地域以及养殖阶段虾池中浮游微藻的优势种类分布、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有差异。浮游微藻群落中优势种的变动规律和虾池中各种环境因子的动态密切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动会影响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的变动。文章综述了对虾养殖生产实践中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和生态调控特征的研究概况,并对在养殖中构建优良微藻藻相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对虾养殖期间,虾池内大量繁生褐苔(青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对虾养殖前期池内繁殖少量褐苔是幼虾的基础饵料之一。但是,当全池性的大量繁生时,实是养殖对虾的一大为害。何谓褐苔?就是在虾池的底泥表面上生长一薄层以蓝、绿藻为主  相似文献   

7.
为了修复对虾养殖池塘的养殖环境。从昌黎、乐亭、黄骅等3地的对虾池塘中取底泥,共分离出215种细菌.通过其对对虾饵料和蛤蜊内降解能力的测定,筛选出9株虾池有机污染降解茵。这些菌株能以对虾饵料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并且对对虾的配合饵料和蛤蜊肉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通过7d的培养。有4株细菌对对虾的饵料的COD去除率约70%。对蛤蜊肉的COD去除率超过50%,其他5株细菌对对虾饵料及蛤蜊肉的COD去除率也在30%以上。结果表明。这些细菌能快速消除对虾池塘的有机污染,具有修复虾池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一、应因地、因池混养 各地区之间、品种之间、虾池之间、同一虾池不同部位都存在较大差异。如贝类在不同虾池内,有的靠近进水口生长快,有的靠近排水口生长快;有的虾池富营养化严重,不仅对虾生长不好,同时也影响了贝类的生长,甚至出现贝类死亡。所以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混养经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实施混养。 二、应选用好的贝类品种  相似文献   

9.
虾池水质和底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和实验室研究对虾养殖池水和底质,研究得到结果:虾池底质中有机质,硫化物和Eh随深度的变化,底质受残饵及对虾排泄物有机质污染,并与虾池养殖池龄有关,测定了虾池水质周日变化,下半夜水中溶解氧值最低。虾池水质在养殖过程逐渐下降,可能阻碍对虾生长,显示养殖存在自身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 利用牛粪养对虾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利用牛粪养对虾,对虾生长良好,11周龄成活率达88%。该所在试验期间不投任何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 kg牛粪。施放牛粪的海水养虾池,能大大降低对虾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在对虾养殖中应用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前,虾池水质严重污染,虾病蔓延是对虾养殖中的两大主要危害。随着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及对虾养殖业由粗养逐步向半精养、精养技术的发展,虾池底质和水质的污染负荷越来越重。虾池内投喂的过剩残饵,对虾的排泄物以及动植物尸体,经微生物分解,不仅消耗大量的O_2,而且产生很多如NH_s、H_2S、NO_2~-等影响对虾生长的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同时助长了病原菌的滋生和蔓延,继而出  相似文献   

12.
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湾扇贝自1982年引进我国后,发展迅速,效益明显,但由于目前主要采用的浅海筏式养殖方式投资大,成本高,从而限制了其大面积发展。在虾池内混养海湾扇贝,成本低,效益大,风险小,易于管理,并能充分利用虾池水体及水中饵料生物,起到净化水质、促进对虾生长的作用。虾贝混养可分为虾池保苗和虾池养成两个过程。一、虾池内保苗凡是计划在虾池内保苗的单位,须在春节前清淤  相似文献   

13.
对虾池混养文蛤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池的综合利用是近年来提高虾池整体经济效益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已有在虾池内混养鱼蟹的报道。在虾池中混养文蛤,具有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不与对虾争饵,还能起到部分净化水质的作用。每亩虾池投放100公斤文蛤苗种,可生产供出口的商品贝200公斤以上,纯获利300元,经济价值很高。现将虾池中混养文蛤的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地阐明改善虾池生态环境要把好四关:一要建设深塘大水体虾池,为对虾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做好海水监测工作,确保虾池纳进新鲜海水;三要减少对虾不可利用的有机质进入虾池,减轻虾油污染;四要转化清除虾池中的有害物质,净化虾池底质水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挖掘虾池本身生产潜力,彻底改变单一养虾模式,科学开发利用虾池养殖海珍品,从而提高虾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9年,我们在辽宁省杨树房近海养殖开发公司进行150亩对虾与海参混养试验,为了证明混养优越性,同时进行150亩单养对虾对比试验,现将整个养殖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对虾养殖品种单一,生产环境欠佳等原因,对虾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充分提高对虾池的综合利用率,我们利用江苏省大丰县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的1034亩对虾池进行文蛤与对虾的混  相似文献   

17.
青苔,一种广盐度的丝状藻类,大量生长在盐田蓄水池、废盐田、荒废水面等处.青苔曾经广泛存在于养虾池中,成为养虾业的一大敌害,其在虾池中大量生长繁殖,与对虾争夺生存空间,影响对虾的摄食与投饵,高温季节来临时大量死亡腐烂,造成虾池严重污染,经常导致养虾的失败.因此,长期以来,青苔作为养虾业的一种重要的敌害生物,被列为清除对象,最终被彻底从虾池中清除掉.  相似文献   

18.
养虾拾零     
牛粪养对虾: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进行以牛粪养万氏对虾的试验,试验表明对虾生长良好,成活率达82.6%。他们在整个试验期间(11至14周)虾池中不投喂任何商品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公斤牛粪。这种施牛粪的海水养虾池水质对对虾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炉渣养虾:台湾研究试验用钢铁厂的炉渣铺在鱼池底部,然后养虾,结果幼虾成活率达84%,并长到上市规格,而未铺炉渣的幼虾成活率仅50—60%。研究认为,由于炉渣中含有  相似文献   

19.
由于至今未找到解决对虾暴发性病毒病的方法 ,虾池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挖掘虾池潜力 ,近年来 ,我们在虾池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研究 ,先后进行了蚶虾、虾蛤、虾蟹、鱼虾等多品种、多方式的混养 ,其效果较单一进行对虾养殖要好。并在实践中发现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河与南美白对虾混养是现有虾池养殖模式中较好的一种。其优势表现在 :一是通过贝、鱼、虾混养 ,可使水质得到改良 ,使贝、鱼生长速度快 ,使虾不得病或晚得病 ;二是充分利用有效水体 ,饵料利用率高 ,周期内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一养殖。利用虾池进行三个品种的混养 ,可达到…  相似文献   

20.
1999年至2000年,广西组织实施了农业部“对虾健康养殖高产技术”丰收计划项目。对虾养殖面积16360亩,总产量3522308公斤,单产215.3公斤,平均亩产值12918元;投入产出比1:2.56,投资收益率139.83%,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改造虾池,营造对虾生长的良好池塘环境 理想的虾池面积一般10~20亩,池深2~2.3米,水深1.5米左右。池塘面积大,水位浅,排灌不分的虾池,必须进行改造。虾池改造方法主要有:①大池改小。对面积比较大的虾池,进行筑堤分隔,改造成面积10~20亩左右的小虾池;②加深虾池,加固加高池堤。对水位比较浅的虾池,利用机械推土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