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和生产实践均表明,品质保证的蓝耳病疫苗免疫,都能对蓝耳病产生理想的免疫保护。然而,很多猪场却因为免疫短期难以见到明显效果,或因免疫导致大批猪发病和死亡,而对蓝耳病疫苗免疫持否定态度。事实上,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意外,与疫苗本身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而更多地与蓝耳病病毒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以及蓝耳病病毒感染对链球菌病的诱...  相似文献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仔猪免疫后,尚存在一段低免疫保护期,有发病的可能性,猪免疫高效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后28天才可产生免疫保护力,而高水平的有效保护性抗体在体内的维持时间一般在3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1经典蓝耳疫苗和高致病性蓝耳疫苗是否需要区分免疫?答:在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把经典蓝耳病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分为2种疫病,要求分别免疫相应的疫苗。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以下因素:(1)猪场蓝耳病感染情况,即以经典蓝耳病为主还是高致病性蓝耳病为主;(2)蓝耳病疫苗的交叉保护性,国内外的报道表明蓝耳病疫苗存在较高的交叉保护;(3)生产因素,由于免疫过多的疫苗会增加劳动量及对猪体的应激,  相似文献   

4.
猪瘟和猪蓝耳病是目前猪场重点防控的两种疾病,但两者免疫接种存在免疫干扰.试验通过猪瘟和猪蓝耳病不同的免疫程序免疫,4周后检测猪瘟抗体滴度,结果发现蓝耳病灭活苗对猪瘟免疫影响较小,而蓝耳病弱毒苗和猪瘟疫苗同时免疫影响最大,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蓝耳病弱毒苗和猪瘟疫苗先后间隔7d免疫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现已遍及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和地区,成为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对于蓝耳病病毒的特征及免疫,学术界已突破一系列难题,但仍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尚未知晓的玄机。因此,造成学术界和养猪行业内的争论也此起彼伏。这其中不乏有商业利益的驱使,但最终也反映了人们对蓝耳病的认识和对蓝耳病疫苗所具有的疑虑。对蓝耳病病毒病原特性,目前经常用于蓝耳病免疫的疫苗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人们对蓝耳病疫苗的认识,为生产实践中对蓝耳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猪蓝耳病已成为猪场主要疫病防控的病毒性疾病。疫苗免疫是当前防控的最佳手段,但是很多猪场通过疫苗免疫并未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反而加重病原的传播,导致损失更加严重。为了寻找最佳的免疫效果,本文介绍了猪蓝耳病疫苗的基本情况;简述了猪蓝耳病疫苗免疫的特点:群体免疫接种而非个体,疫苗毒株之间交叉保护;说明了猪蓝耳病疫苗免疫的效果(降低猪圆环病毒、支原体的感染风险)及提高效果的方法: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疫苗毒株须母仔猪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找寻一条仔猪阄割打三针的免疫新路子,笔者对永川区的来苏、大安、朱沱三个镇的90头仔猪,在7-9月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田间免疫试验,通过对仔猪阄割前后与阄割时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比较,观察受试仔猪的反应,分析免疫安全性。结果表明:仔猪阄割前后与阄割时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疫苗对受试仔猪在免疫安全性上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仔猪阄割打三针的免疫新路子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探索了蓝耳病病毒阴性种猪在分组免疫VR-2332经典毒株和JXA1高致病毒株蓝耳病疫苗后的抗体水平变化(S/P值),表明其在蓝耳病疫苗首免后存在免疫反应弱的现象,同时二次免疫效果也不佳,针对疫苗毒的再次应答反应也比较弱。虽然蓝耳病ELISA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的S/P值不能反映疫苗保护力,但对于蓝耳病疫苗免疫以及疫病检测仍有一定参考及指导价值。2013年5月份笔者所在猪场引入部分蓝耳病阴性原种后备猪,考虑当前国内猪场蓝耳病普遍存在的大环境,同时也为了掌握其在蓝耳病疫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变化情况,设计了蓝耳病阴性转阳性疫苗  相似文献   

9.
1科学的蓝耳病免疫理念1.1免疫预防最为经济最为有效1.2选用弱毒疫苗而非灭活疫苗1.3必须对全群进行免疫接种1.3.1母猪的免疫是关键:建立一致的免疫力,抑制母猪排毒。1.3.2仔猪纳入常规免疫:尽早建立主动免疫力。1.4选用优秀的蓝耳病弱毒疫苗免疫是关键2优秀的蓝耳弱毒疫苗的标准2.1种毒的抗原性好、交叉免疫保护力强猪蓝耳病毒容易变异,除经典毒株外,还有变异毒株如江西株、湖南株、天津株等;选择的疫苗不仅对经典蓝耳病毒株,而且还应对当前流行的各种变异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蓝耳病我们知道的 机体感染后,先天性免疫作用弱;疫苗免疫后需要3-4周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性免疫;由于病毒的变异,疫苗的交叉保护效力存在疑问;抗体依赖增强现象;现有的疫苗无法提供广泛的保护;免疫后多少有些安全感。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蓝耳病我们知道的 机体感染后,先天性免疫作用弱;疫苗免疫后需要3-4周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性免疫;由于病毒的变异,疫苗的交叉保护效力存在疑问;抗体依赖增强现象;现有的疫苗无法提供广泛的保护;免疫后多少有些安全感。  相似文献   

12.
正本研究探索了蓝耳病病毒阴性种猪在分组免疫VR-2332经典毒株和JXA1高致病毒株蓝耳病疫苗后的抗体水平变化(S/P值)。结果表明其在蓝耳病疫苗首免后存在免疫反应弱的现象,同时二次免疫效果也不佳,表明针对疫苗毒的再次应答反应也比较弱。同时也了解了两试验组在统一更换TJM-F92株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 二、部分特殊疫苗的参考免疫方法 1.蓝耳病阳性猪场,对蓝耳病的免疫可根据该病在猪场流行的情况参考以下程序:母猪配种前半个月或配种后两个—目左右免疫蓝耳病灭活苗3-4毫升/头;仔猪的免疫按蓝耳病冻干苗说明书使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畜禽强制免疫病种已达到四种: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免费发放疫苗、实施强制免疫对有效防控这些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疫苗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亟待相关管理部门及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本文就疫苗管理过程中供应、运输等方面出现的管理问题进行初步探析,希望能对改进疫苗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离不开弱毒疫苗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简称蓝耳病)以来,养猪界对该病危害的认识迅速普及,但对于如何实施有效防控措施,特别是对蓝耳病弱毒疫苗防控效果及是否应该使用方面专家们众说纷纭,让养猪业人士无所适从。本文根据我们所掌握的国内外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技术的一些研究资料,介绍了养猪业发达国家对PRRS的控制办法,并对这些措施是否适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阐述了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和不实行免疫的危害;探讨了蓝耳病弱毒疫苗发生副反应的原因和人们所担心的病毒重组与变异问题;列举了猪场如何正确使用蓝耳病疫苗以达到最佳免疫效果的措施和注意事项,希望对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养殖场猪瘟的最佳免疫方法,将35-45日龄健康仔猪105头分为7组,分别将O型口蹄疫、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进行不同剂量、不同组合免疫,观察其免疫反应,并经ELISA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效价来评价其免疫效果;单独增加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显示猪瘟和O型口蹄疫、蓝耳病疫苗三种疫苗同时免疫,加强免后,效果和单独免疫相同;单独增加猪瘟疫苗的免疫剂量,免疫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猪蓝耳病免疫时当前绝大部分中小规模场防控蓝耳病最重要的措施。但由于对蓝耳病病毒、蓝耳病免疫和蓝耳病疫苗认识不足,不掌握相关的知识,造成免疫失败和猪群发病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主要从猪蓝耳病病毒特性、疫苗特点、免疫程序、猪场环境污染等4个方面对蓝耳病免疫失败和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蓝耳病免疫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科学评价不同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选取19个规模猪场,分别使用蓝耳病国产弱毒疫苗、进口弱毒疫苗、普通灭活疫苗、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进行免疫,免疫1月后,采集免疫猪群的血清与全血样品,进行PRRSV病原学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国产弱毒疫苗、进口弱毒疫苗、普通灭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对照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40%、76.10%、36.70%、49.30%、31.17%。使用PRRS弱毒疫苗免疫组PRRSV变异株检出率较高,使用高致病性PRRS灭活疫苗免疫组PRRSV普通株检出率较高。此结果提示PRRS疫苗免疫后能产生一定的保护性抗体水平,但交叉免疫保护性较差。对于PRRS的防控,关键在于提高猪群PRRS抗体的水平与整齐度,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将乐县中小型规模猪场免疫程序及免疫效果情况的调查,认为首次接种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疫苗时,可采用猪口蹄疫疫苗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同时注射,1周后再接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生猪“321”免疫技术,是指将国家要求强制免疫的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两种疫苗同时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稀释液(或猪瘟稀释液)同等剂量混合为一针后在猪耳后颈部一侧肌肉注射,另一侧肌肉注射猪口蹄疫疫苗,即三苗同步、两点注射、一次完成。该技术是云南省在动物免疫理论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主要针对农村散养户饲养的生猪实施“321”免疫注射技术。云南省腾冲县自2013年春防开展“321”免疫注射技术的应用,现根据使用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