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牧草种质库生活力监测和更新繁殖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保证种质资源的安全贮存,必须适时监测、及时更新。从监测间期,监测方式和监测方法3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牧草种质库种子生活力监测技术;从种质更新繁殖的发芽率标准和数量标准两个方面阐述了种质的更新繁殖标准。最后,提出我国牧草种质库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种子入库保存前,以相对湿度(15±3)%,温度(15±2)和(21±2) ℃分别对23种豆科牧草种子进行干燥,以掌握不同的干燥温度对种子脱水速率和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1 d后,在(15±2) ℃的干燥温度下,14种种子含水量降至7%以下的入库标准,而在(21±2) ℃的干燥温度下,除小冠花外,其余种子含水量都达到了入库标准;2)(15±2) ℃的干燥温度对11种牧草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使6种牧草种子发芽率较干燥前显著升高,6种显著降低,而(21±2) ℃的干燥温度对15种牧草种子发芽率无影响,使5种发芽率较干燥前显著升高,3种显著降低。综合考虑,对极易脱水的种子(白花灰叶豆、百脉根、红三叶、毛蔓豆、木豆、紫花苜蓿、沙打旺、有钩柱花草、葛藤、圭亚那柱花草)和易脱水种子(二色胡枝子、柠条、紫云英)应在(15±2) ℃条件下进行干燥;对难脱水种子(白三叶、大翼豆、红豆草、箭斑三叶、箭筈豌豆、绛三叶、羊柴、硬皮豆、猪屎豆)应在(21±2) ℃条件下进行干燥;对极难脱水的小冠花种子干燥温度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概述牧草种子种及品种快速鉴定技术的研究,比较分析了各种鉴定方法优势与不足,并对牧草种子种及品种快速鉴定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省高寒地区德令哈的主要农作物籽实大麦、青稞、小麦、豌豆、大豆、玉米、豆渣、苜蓿、油菜、小麦、豌豆等秸秆草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为科学饲养牲畜、发展青海省海西州畜牧业、开辟当地饲料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青海省高寒地区德令哈的主要农作物籽实大麦、青稞、小麦、豌豆、大豆、玉米、豆渣、苜蓿、油菜、小麦、豌豆等秸秆草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为科学饲养牲畜、发展青海省海西州畜牧业、开辟当地饲料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草田轮作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草田轮作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土壤性状、实现土地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措施。我国的草田轮作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记载。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田轮作潜力及重要性、轮作效益、轮作模式及对土壤影响等方面。草田轮作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为家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促进了养分循环,是实现农牧民增收及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具有旱灾频繁、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理念变革。分析了陇中干旱农业系统面临的传统粮草牧轮作方式多样性遗弃、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变差、年轻农业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提出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区域自然禀赋,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基本思路和发展模式:1)坚持环境生态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文化现代化的系统性理念;2)奉行让餐桌指挥农田,农田为餐桌服务,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使生产、加工和销售融合发展的理念;3)在农业土地经营中,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先,田园综合经营管理,通过粮改饲和旱作农业技术革新,实现杂粮与牧草轮作种植,建立粮、草、林、畜、禽协同发展的农作制度,保障社会对农产品多元化和食品安全;4)依托乡土食材消费需求拉动,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营,农产品标准化订单种植生产,市场信息反馈,促进农业要素的重组耦合,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效;5)培训扶持懂技术、会管理的能人,牵头领办农民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设计田间生产。  相似文献   

8.
利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通过探讨植物篱-作物间作系统的小麦产量表现及其土壤水分利用特性,明确不同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耗水特征及影响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植物篱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和休闲期0~20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较低,基本接近作物有效水分下限(crop lower limit,CLL)。植物篱-作物间作能够起到积蓄降水的作用,但主要体现在耕层0~30 cm土壤,且以小麦/苜蓿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小麦/甘草处理耗水量最高(250.98 mm),裸坡休闲总蒸发量较大(197.30 mm)。裸坡处理棵间蒸发占耗水量的比例高达80%以上,主要表现为土壤蒸发,而小麦/甘草主要表现为作物蒸腾,说明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可一定程度有效降低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增加作物蒸腾量。不同间作系统小麦耗水量与单作耗水量并无差异,但其产量提高了60.00%~83.55%,进而明显提高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艾维茵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指标及组织器官重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只49日龄艾维茵肉鸡的生产性能、屠宰指标、组织器官的重量及其与活体重、胴体重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49日龄艾维茵肉鸡活体重为2284.7±76.6g;屠体重为2058.3±66.3g,屠宰率为90.10%;半净膛重为1915.1±68.7g,半净膛率为83.82%;全净膛重为1450.1±49.2g,全净膛率为63.47%;胸肌重为380.2±16.2g,胸肌率为26.22%;腿肌重为366.6±11.1,腿肌率为25.28%;脂肪重为125.3±16.5g,分别占活体重和全净膛重的5.48%和8.64%;皮肤重为185.8±10.3g,分别占活体重和全净膛重的8.13%和12.81%;内脏器官总重为205.4±17.1g,分别占活体重和全净膛重的8.99%和14.16%;骨胳总重为247.8±14.4g,分别占活体重和全净膛重的10.85%和17.09%;肌肉重为1034.3±48.6g,分别占活体重和全净膛重的44.83%和56.55%;骨肉比为1∶4.2。  相似文献   

10.
马莉贞 《草业科学》2012,29(12):1832-1841
通过文献和标本记录分析得到青海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数,并尽可能得到它们在青海省的具体分布地,结合ArcGIS的手段,进一步了解并核实这些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青海省各州(市、县)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青海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全省各州(市)均有分布,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玉树州,有73种,占总物种数的50%;物种丰富度最低的是海西州,有26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全省各县的分布差异很大,其中玉树县有57种,而甘德县只有5种。本研究可为青海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 system for fattening steers combining grazing with feeding rice whole‐crop silage (rWCS) on growth performance, mea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skeletal muscle growth. Stee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grazing or concentrate‐fed groups (CT). The grazing group (GZ) was fed rWCS after grazing until 16 months of age. The final body weight was the same in the two groups, but the dressed weight was lower in the GZ than in the CT. The beef color standard was higher in the GZ than in the CT. Although beef marbling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re was less intramuscular fat and subcutaneous fat in the GZ than in the CT. The α‐tocopherol and β‐carotene contents in the muscle were higher in the GZ than in the CT. The GZ showed a lower daily gain (DG) during the grazing period, which may have resulted from decelerating skeletal muscle growth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myostatin and atrogin‐1. However, the DG and feed efficiency of the GZ increased after grazing. The two groups exhibited a similar level of beef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壤养分的演变规律、土壤肥力特征的影响,分析作物产量及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和理论依据.利用河西绿洲灌区31年(1988-2018年)的灌漠土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开展了以秸秆与磷肥配施(SP)、秸秆与氮磷肥配施[1/2(S+N)P]、氮磷配施(NP)、不施肥(CK)为处理的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pH,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间作体系灌漠土土壤养分演变规律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第31年和逐年平均值与试验初始值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73.3%和25.8%,土壤全氮增加50.6%和21.7%,土壤全磷增加22.5%和3.8%,土壤全钾含量增加19.9%和38.2%;与对照(CK)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55.3%和20.0%;土壤全氮增加28.8%和15.9%,土壤全磷增加50.2%和13.4%;土壤全钾增加23.5%和0.2%.秸秆连续还田9年后小麦产量比对照平均降低5.8%,第10年开始小麦产量逐年增加,比对照平均增加65.9%.玉米产量在秸秆连续还田13年间比对照平均降低8.2%,之后较对照平均增加22.0%.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秸秆或秸秆氮磷肥配施,土壤培肥效果均显著优于单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能持续提升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