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草配合施用有机肥对省力高效梨园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推动果园生草在我国的推广应用,研究生草配合施用有机肥土壤管理方式对省力高效现代梨园土壤养分的作用效应,在冀中平原的“雪青”梨园,以常规清耕梨园为对照,研究省力高效梨园生草4年和生草8年的培肥效应,于2014年梨树萌芽期,在80 cm土层内分10 cm一层取样,分别测定不同土层的有机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不同处理土壤营养元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草梨园0~50 cm土层有效养分含量均达到较高水平;与常规梨园相比较,这种管理模式短期(4年)增加了0~10 cm土层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锌含量和0~20 cm土层速效钾、有效铁含量,长期(8年)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0~20 cm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0~30 cm速效磷和有效铜含量、0~40 cm有效锌含量和0~50 cm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了0~30 cm土层pH值,明显提高了河北省石灰性梨园土壤磷、铁、锌的有效性。长期生草配合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上层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生草8年后,0~50 cm土层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锌占0~80 cm土层比重分别达到92%、82%和88%,为梨园提供充足营养的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有利于梨园土壤培肥和果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的选择至关重要。近年来,欧李已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恢复中被利用,但其生态作用有待系统评价。本试验选取山西省柳林县留誉镇黄土丘陵沟壑区内通过水平阶整地栽植的5 年生欧李灌丛地作为试验样地,并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5年生油松林地进行对比,通过欧李根际与非根际、欧李灌丛下与欧李灌丛行间相同土层及欧李灌丛下与油松林下相同土层、层间土样差异分析,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欧李种植后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特征,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做出综合评价,以便为欧李作为生态恢复树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与欧李行间土壤相比,欧李灌丛下土壤pH与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土壤酶活性(除20~4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2)欧李灌丛下与油松林下土壤各具优势,欧李灌丛下土壤在碱解氮、全磷含量及酶活性方面优于油松林下,而在土壤含水量、电导率及其他养分含量方面次于油松林下;3)主成分分析得出,引起土样间差异的关键因子依次为:蔗糖酶、有机质、pH、全磷、碱解氮、碱性磷酸酶、速效磷;第一主成分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欧李灌丛下0~20 cm土层>油松林下0~20 cm土层>欧李灌丛下20~40 cm土层>欧李行间0~20 cm土层>油松林下20~40 cm土层>欧李行间20~40 cm土层。综上所述,欧李种植使丘陵沟壑区土壤综合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C/N有机碳肥对铝矿复垦地的土壤培肥及桑树生长的影响,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坡造镇伏琴村蚕桑复垦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2个施肥量和4个C/N有机碳肥的施用对复垦土壤的pH、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土壤酶活性及桑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和不同C/N有机碳肥处理的土壤pH缓慢上升,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和土...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不同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将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均分别按1∶2、1∶1和2∶1比例进行同行混播,研究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苜蓿单播,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对浅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0.05)。2) 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混播组合。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养分的积累,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混播对于钾素的积累效果更明显。3)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著(P 0.05),增加苜蓿的比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3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1∶1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2∶1较其他两个比例混播更有利于速效养分的积累;0–20 cm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配比处理1∶2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最高,2∶1土壤碱解氮、全氮、全磷含量最高,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2∶1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个比例混播。4)空间分布上,随着土层加深,除草地早熟禾单播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土壤全钾出现深层高于浅层现象外,其余所有混播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浅层高于深层,呈现养分表聚性现象。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变化对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但高寒半湿润沙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变化研究较为缺乏。为明确该环境下沙化生态系统的修复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变化,选用燕麦、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混播修复高寒半湿润沙地,并以未修复沙地为对照,测定0~10 cm和10~20 cm两土层修复4年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探讨土壤微生物和养分随植被修复的动态,及微生物与土壤养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修复年限增加,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以细菌为主,沙地修复4年后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由8.30 nmol·g-1增加到10.58 nmol·g-1,但是细菌依然占微生物总量的50%以上,植被恢复并未改变细菌占微生物总量比例。两个土壤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多样性(细菌、真菌、放线菌、G-菌、G+菌)、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且0~10 cm始终大于10~20 cm土层。草本修复第1年,0~10 cm和10~20 cm土层微生物及养分各组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修复2年后,0~10 cm土层含量开始增加;到修复第3和4年,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中各组分含量均恢复到未治理水平,且有机质、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未治理沙地(P<0.05)。土壤养分中各组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总量和细菌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0.01),与G+、G-菌、真菌、放线菌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沙地进行人工草本种植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含量,对帮助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修复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艳  马红彬  赵菲  谢应忠 《草地学报》2015,23(2):264-270
以宁夏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管理方式(放牧、补播改良和封育)对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养分与植物群落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方式对荒漠草原0~40 cm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封育和补播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积累,中等强度的自由放牧较封育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不一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5~15 cm土层高于表层,而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0~5 cm最高.不同管理方式下的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阶段,相比之下封育5年和7年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较高;群落稳定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养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兰州中心城区道路绿地土壤pH和养分状况,找出主要限制因子并提出解决办法,以行道树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分0?30和30?60 cm两个土层,根据土壤有无植被覆盖,分裸露和植被覆盖两组采样,运用分组回归方法分析土壤pH与土壤肥力间相关性,研究不同pH组道路绿地土壤养分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1)土壤pH在7.91~9.39,均值8.49,土壤pH整体较高,其中33.42%和0.47%的道路绿地分别为强碱性和极强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5.30~47.80 g·kg?1,平均值18.29 g·kg?1,其中37.64%和21.77%道路绿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较缺乏和严重缺乏;土壤碱解氮含量在5.24~167.55 mg·kg?1,平均值48.54 mg·kg?1,其中35.68%和5.95%的道路绿地分别为较缺乏和严重缺乏;土壤有效磷含量在4.68~184.46 mg·kg?1,平均值45.66 mg·kg?1,其中19.58%和1.67%的道路绿地分别为较缺乏和严重缺乏;土壤有效钾含量在72.35~449.64 mg·kg?1,平均值177.60 mg·kg?1,有效钾含量不缺乏。2)裸露土壤0?30 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均显著高于30?60 cm土层(P<0.05);植被覆盖土壤0?30 cm土层中碱解氮和有效钾均显著高于30?60 cm土层(P<0.05)。3)土壤pH分组研究表明,土壤pH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高pH是限制兰州市道路绿地土壤养分发挥的重要因子。4)植被覆盖显著降低土壤pH(P<0.05),显著提高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P<0.05)。因此,对裸露地表进行植被覆盖可有效改善道路绿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比较了围栏封育(FE)、传统放牧(TG)和草灌结合(CGB)3种管理措施对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和硝态氮含量在不同管理措施下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FE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GB和TG (P<0.05);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影响较小,主要对0~10 cm土层全氮含量产生影响,该层中FE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GB和TG;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FE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最高(P < 0.05)。综上,围栏封育更有利于青海湖流域土壤养分的固持和青海湖流域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宁夏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养分循环的推动力,可灵敏反映草地生态环境变化,常被用来评价草地土壤质量。本研究以宁夏典型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放牧和水平沟改良管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区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随封育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真菌以封育5年草地最高;微生物总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表现为随封育年限增加而增加,放牧草地最低;水平沟改良草地微生物特征未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5~15 cm土层最高,25~40 cm土层最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垄覆膜集雨种植对二年龄苜蓿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旱作条件下,垄覆膜集雨措施应用于紫花苜蓿种植,垄为集雨区,沟为种植区,研究不同沟垄宽比和覆膜方式对2年龄苜蓿草地土壤养分影响。结果表明,垄覆膜种植苜蓿第2年返青前、第2茬刈割后,各处理0~20,20~40 cm土壤全磷(T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膜垄、土垄处理0~20,20~4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含量均随着垄宽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膜垄处理0~40 cm土层SOM、TN、速效氮(AN)、速效磷(AP)、缓效钾(SAK)、速效钾(AK)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垄处理及CK(平作),所有处理中MR60、MR75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刈割后和返青前相比,膜垄处理0~40 cm土层SOM的减少量显著低于土垄处理,膜垄处理0~40 cm土层TN的增加量及AN、AP、SAK、AK的减少量均显著大于土垄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0~40 cm土层SOM的减少量与苜蓿的经济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0~40 cm土层TN的增加量、AP的减少量、AK的减少量均与苜蓿的经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垄覆膜集雨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有效的抑制SOM含量的降低,且膜垄的抑制作用大于土垄,同时促进TN含量的增加,有效地提高0~40 cm土壤养分,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金叶莸(Caryopteris clandonensis)和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具有耐修剪、易成活、管理粗放、开花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等特点,能够弥补屋顶绿化常见植物种植中景观单一、易产生病虫害和易损伤等不足。但目前有关二者在轻型屋顶绿化基质中栽培效果的研究和报道较少。本研究针对每种植物设计两个处理(1 + 金叶莸、基质2 + 金叶莸、基质1 + 扶芳藤和基质2 + 扶芳藤),其中,基质1为m珍珠岩 ? m粉煤灰 = 100 ? 15,基质2为m珍珠岩 ? m粉煤灰 = 100 ? 20,探究珍珠岩和粉煤灰配制的轻型屋顶绿化基质对这两种植物生长一年后栽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2中金叶莸和扶芳藤的株高、地上生物鲜重、地上生物干重、根干重、根长、根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均显著高于基质1 (P < 0.05),基质2中金叶莸、扶芳藤的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与基质1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基质的pH、全氮和全磷与植物生长状况极显著相关(P < 0.01),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电导率与植物生长状况显著相关(P < 0.05)。综合评价排名依次为基质2 + 金叶莸、基质1 + 金叶莸、基质2 + 扶芳藤和基质1 + 扶芳藤。综上所述,基质2为本研究中栽培金叶莸和扶芳藤的最优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草原和不同开垦年限农田土壤137Cs放射强度分析结果表明:与轻度退化草原相比,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中的137Cs放射强度分别下降了21%和52%。草原土壤开垦后,137Cs放射强度明显下降,开垦7年、15年、33年后,137Cs的放射强度分别只有轻度退化草原的37%、31%和26%。相关分析表明,伴随着土壤侵蚀的发生,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下降。137Cs放射强度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N、交换性K和阳离子交换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退化梯度高寒草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以三江源区玛多县周边高寒草地未退化(Non-degraded grassland,ND)、轻度退化(Light degraded grassland,LD)、中度退化(Moderate degraded grassland,MD)以及重度退化(Heavy degraded grassland,HD)4种不同退化梯度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高寒草地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样,对土壤理化性质(全氮、全磷、全钾和全碳等)、酶活性(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重金属含量(铜Cu、铬Cr、铅Pb、锌Zn和镉Cd)进行测定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重金属含量随着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呈先降低后上升再降低的趋势。土壤理化性质中,不同退化程度草地0~10 cm土层土壤全碳、硝态氮和pH差异显著(P<0.05);1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硝态氮、全碳和pH差异显著(P<0.05);2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全碳差异显著(P<0.05)。土壤酶中,不同退化程度草地0~1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差异显著(P<0.05);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差异显著(P<0.05)。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中,不同退化程度草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Cu,Cd,Zn以及20~30 cm土层Cu,Cr,Cd差异显著(P<0.05)。同一退化程度随土层加深重金属含量具富集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5种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显著相关(P<0.05)。根据土壤污染负荷指数法计算,各退化梯度土壤均属于重金属中度污染。综上所述,本试验分析了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物理变化、酶活性变化及重金属含量变化,可为三江源高寒草地土壤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止土壤退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原不同方式持续利用对土壤颗粒空间分布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河北坝上封育10年,中度放牧,重度放牧草地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垦殖草地(持续利用5年,10年,15年)土壤进行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研究其土壤颗粒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 μm,250~150 μm,150~53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而53~20 μm,20~2 μm,<2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即增加了重度放牧草地土壤风蚀退化的潜在危险性;对于垦殖草地,随着持续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中2000~250 μm,250~150 μm,150~53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增加,而53~20 μm,20~2 μm,<2 μm颗粒含量均显著减少,这表明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土壤逐渐趋向沙化。因此,为保证草地的可持续性,放牧草地需要避免重度放牧而垦殖草地需要改变现有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水溶性有机碳(SWSOC)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阶段(GT)、草灌阶段(MT)、灌丛阶段(FX)、灌乔阶段(FA)、乔木阶段(AR)和顶极阶段(TV),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的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SMBC、土壤微生物熵(SMQ)、SWSOC、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SWSOC/SOC)、土壤基础呼吸(SBR)的变化规律以及他们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BC和SB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SMQ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和恢复进行而增加;在不同的恢复阶段,SWSOC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0~10 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在10~20和20~40 cm土层,SWSOC随着恢复的进行先增后减;SWSOC/SOC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恢复的进行而减小;SMBC,SMQ,SWSOC,SBR均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土壤有机碳库的累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纤维素分解菌肥、联合固氮菌肥、EM混合菌肥3种微生物菌肥配以水分添加和划破草皮等方法对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进行土壤养分改良,以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及pH变化评价改良状况。结果表明,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中添加微生物菌肥+划破草皮处理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改变0~20cm土层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pH剖面分布特征;不同微生物菌肥+划破草皮处理明显改变土壤中速效氮含量的分布特征,其中,EM处理明显提高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CD处理明显提高土壤中表层氨态氮含量,CD和EM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表层速效氮(硝态氮+氨态氮)含量,但单纯划破草皮G处理只能改变不同形式的速效氮在土壤垂直剖面中的分布格局,没有明显提高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因此,采用EM和CD处理均可以改善土壤中速效氮缺乏的现状,但作用微弱,可能同选用的微生物菌肥在青藏高原高寒恶劣气候条件下活性变弱有关。筛选或分离适应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存的微生物菌肥再配以适宜的施用方法可改善退化草地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覆膜种植对春播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生产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在春播雨养条件下,以“等行距+不覆膜”处理为对照,测定了“调整株行距+不覆膜”、“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下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下的出苗率、单株干重、干草产量以及播后一个月内0~20 cm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P<0.05);与对照“等行距+不覆膜”处理相比,“调整株行距+覆膜”处理可使一个月内0~20 cm土壤温度平均升高2.3℃,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13.8%,出苗率提高32.3%,干草产量提高15.6%。综上所述,高丹草“宽窄行、双株、覆膜”栽培技术可在海河平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Salinity is a major problem affecting crop production worldwide. The potential of different soil amendments (sulphur, gypsum, compost, and combination of gypsum, compost and sulphur) and two plant-growth stimulators (potassium silicate and calcium carbonate nanoparticles) to alleviate the harmful effects of saline soil on two cultivars of berseem clover (Trifolium alexandrinum L.), one salt tolerant (‘Serw-1’) and the other high yielding (‘Helaly’), was evaluated. Some soil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Plant growth parameters, herbage yield, nutritive value and plant metabolites, including photosynthetic pigment and endogenous hormone content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herbage yield of berseem clover cultivar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oil amendments in both years. The greatest yield increase was obtained with the compost application. The highest protein contents in herbage (16.4% in Helaly and 17.2% in Serw-1) were detected in response to composite (compost + gypsum + sulphur) and compost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Carbohydrate content increased to 9.53% in Helaly and 5.1% in Serw-1 in response to the gypsum and compost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The composite, compost and gypsum soil amendments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s resulting in the greatest herbage yield and quality values.  相似文献   

19.
退化草地的恢复问题已经成为草地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宁夏草原的主体类型的荒漠草原,既是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封育是保护荒漠草原的基本措施,封育的效果不仅表现为植被的恢复,也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为了更好的恢复与重建荒漠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本文通过研究宁夏荒漠草原沙芦草群落围封内外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旨在揭示围封对荒漠草原土壤粒径组成及分形特征的影响,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参考。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土壤粒径分布在0~250 μm之间。其中,围栏内黏粒(< 2 μm)、粉粒(2~50 μm)含量占主导地位,围栏外以极细砂粒(50~100 μm)所占比例最大,围栏内和围栏外粒径> 250 μm的比例几乎为0。与围栏外相比,围栏内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的土壤黏粒含量显著增加,而极细砂粒含量显著减少(P<0.05)。围封对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围栏封育后,0~10 cm土层土壤全N、全P含量显著增加,而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10~4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均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沙芦草群落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在2.65~2.69之间变动。围栏封育后,0~10 cm、10~20 cm土层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显著增加(P<0.05),20~40 cm土层无显著差异。总之,围封可以促使土壤颗粒细化,对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有助于提高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极细砂粒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土壤分形维数能够作为一个用来表征土壤质地以及退化土壤恢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固氮菌肥、磷肥、混合菌肥及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对高寒区紫花苜蓿品种金皇后的生长,品质特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和苜蓿的株高、鲜干重、粗蛋白含量均增加,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减少。0~1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均高于10~20cm土层。施加25%磷肥+混合菌肥后,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0.58%,比对照高出3.72%,与其他施肥处理之间有着显著差异。中性洗涤纤维降低量为1.69%~4.71%,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单施磷肥,高于单施混合菌肥后的含量;酸性洗涤纤维降低量为0.05%~9.98%,磷肥与混合菌肥配施后的ADF含量显著低于单施磷肥或混合菌肥的含量。施加75%磷肥+混合菌肥时,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磷肥和混合菌肥配施,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高于单施磷肥或单施混合菌肥的含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生长品质特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次序为:50%磷肥+混合菌肥磷肥25%磷肥+混合菌肥固氮菌肥75%磷肥+混合菌肥混合菌肥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