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宁省葡萄白腐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葡萄白腐病田间发生规律研究,认为葡萄白腐病发生与生育期、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多因子模拟表明,该病害多因子Logistic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葡萄白腐病流行动态随气象因子变化情况。沈阳地区该病害防治时间为6月初;时间指数增长期为葡萄出芽到7月初,逻辑斯蒂时期为7月初到9月中旬;衰退期9月中旬以后。在发病前期合理使用2 5%甲硫.腈菌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等药剂,可有效控制葡萄白腐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葡萄白腐病菌对福美双抗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到27株葡萄白腐病菌株。应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菌株对福美双的抗药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采集的葡萄白腐病菌抗药性存在着差异,出现高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74.07%。在离体条件下,抗药性菌株表现出较高的抗药稳定性。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鲜重与病菌抗药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产孢量与抗药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对葡萄白腐病重发原因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防治时策,并选用4种农药进行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福星EC和50%环唑ME 7 500倍液喷雾,防效好,连喷3次,药后20 d防效达100%,10%苯醚甲环唑WG 3 000倍液、12.5%戊唑醇ME 1 875倍液防效达81%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抑霉唑的敏感性及抑霉唑与常规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等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通过分析抑霉唑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毒力的相关性,判断抑霉唑与各药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69株葡萄白腐病菌菌株对抑霉唑的EC50在0.13~55.53 μg/mL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427.15倍;其频数分布图呈多峰曲线,第一主峰内EC50平均值为6.34 μg/mL,可作为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抑霉唑的敏感基线。与敏感基线相比,田间已出现抑霉唑低抗菌株,占检测总株数的8.70%,未检测到中、高抗菌株。选择3个抗性菌株连续继代培养10代后,其对抑霉唑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说明其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抑霉唑EC50对数值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福美双、多菌灵、代森锰锌的EC50对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9、-0.143、-0.089、-0.268和0.159,说明抑霉唑与戊唑醇存在一定的交互抗性,但与其他4种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表明抑霉唑可用于胶东地区田间葡萄白腐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5.
巩洁  陈亮  陈立  韩文霞  陈五岭 《植物保护》2010,36(5):105-109
采用紫外线、He-Ne激光及两者复合诱变的方法,分别处理对葡萄白腐病有拮抗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PT2,以提高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紫外线和He-Ne激光单独作用,所筛菌株UV10与HN14抑菌效果提高率分别为15.0%与21.7%。而经过对复合诱变条件确定,在紫外线照射90 s后,再用15 mW的He-Ne激光辐照10 min,筛选出最佳正变菌株F15,抑菌效果提高30.9%,明显高于单因素诱变,经25代传代试验证明其拮抗能力可以进行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6.
葡萄苦腐病菌(Greeneria uvicola)是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根据G.uvicola的ITS基因序列,设计了PCR引物GUA-1和GUA-2以及实时荧光PCR引物GUA-P1和GUA-P2及荧光探针GUA-Probe-117.利用引物GUA-1和GUA-2进行PCR扩增,G.uvicola和感染G.uvicola的红提葡萄可产生354 bp的特异性片段;实时荧光PCR扩增,G.uvicola和感染G.uvicola的红提葡萄均出现强荧光信号(△Rn)增加.而葡萄上其他常见真菌样品以及健康的红提葡萄既无特异性扩增也无荧光信号增加.灵敏度测试中,普通PCR可检测到含G.uvicola DNA浓度0.05ng/μL以上的样品,实时荧光PCR可检测到含G.uvicola DNA浓度0.0005 ng/μL以上的样品.由此确立了G.uvicola的两种稳定可靠、灵敏的分子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葡萄白腐病也叫穗烂病,是我国葡萄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阴雨连绵的年份,常引起大量果穗腐烂,对后期产量影响较大。2005年5—6月受特殊天气条件的影响,上杭县葡萄白腐病严重发生,给果农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对葡萄白腐病严重发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胶东地区52株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lodiell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检测了水杨肟酸 (SHAM) 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比较了吡唑醚菌酯与其他4种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毒力。结果显示:添加SHAM (20 μg/mL) 能够显著提高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 (F = 5.5017,P = 0.0388),与吡唑醚菌酯单独作用相比,添加SHAM后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白腐病菌的毒力提高了1.17倍。供试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整体仍表现为敏感,EC50值在0.176~6.012 μg/mL之间,平均值为 (2.826 ± 1.670) 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 (2.826 ± 1.670) μg/mL作为山东省胶东地区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相对敏感基线。戊唑醇、福美双、代森锰锌及多菌灵对葡萄白腐病菌的EC50值分别在0.364~16.873、5.236~25.562、15.912~84.778和1.819~568.690 μg/mL之间,葡萄白腐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与对戊唑醇的相当,显著高于对福美双、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控葡萄白腐病的药剂选择及合理轮换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准确地鉴定出2种不同的葡萄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根据Gen Bank中已报道的引起我国葡萄溃疡病的6个主要种的延伸因子-1序列及β-微管蛋白序列分别设计了葡萄座腔菌和小新壳梭孢的特异性引物B.d-F/B.d-R及N.p-F/N.p-R,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田间病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引物B.d-F/B.d-R和N.p-F/N.p-R可以分别在葡萄座腔菌和小新壳梭孢中扩增到324 bp和212 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均为10 pg。双重PCR检测体系中Taq DNA聚合酶的最佳用量为0.05 U/μL,引物B.d-F/B.d-R和N.p-F/N.p-R的最佳终浓度均为0.2μmol/L,最适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分别为58℃和30 s。对田间葡萄病样的检测结果与室内病样常规病原菌分离结果一致。表明该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够同时检测葡萄座腔菌和小新壳梭孢,有助于快速、灵敏地检测葡萄苗木的带菌情况。  相似文献   

10.
毛葡萄穗轴褐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广西毛葡萄主产区。穗轴褐腐病是近年为害毛葡萄花穗穗轴的主要病害。作者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将该病的致病菌鉴定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可生长pH值为3~11.5,其中,pH 3~4利于病原菌产生分生孢子;能有效利用蔗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等14种供试碳源,但以葡萄糖最好;能利用DL-丙氨酸、硝酸钠、DL-甲硫氨酸等10种供试氮源,但以DL-丙氨酸最适。  相似文献   

11.
厚朴苗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专化型试验结果表明,厚朴苗根腐病由尖镰孢霉内的一个新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 sp. magnoliae)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12.
枸杞烂根病是枸杞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1993 ̄1994年在新疆枸杞主要栽培区大量采样、分离和致病性测定,查明其主要病原菌是疫霉菌和丝核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寄主范围测定,将它们分别鉴定为寄生疫霉和立枯丝核菌。  相似文献   

1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国内近年来受到重视的病害,局部地区危害严重。通过对几种有关细菌的细菌学和致病性比较研究,认为国内发生的水稻基腐病是由菊欧氏杆菌的一个菌系引起的,在细菌学性状和致病性方面与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 (Sabet 1954) Vactoria,Arboledaand Munoz]相似。  相似文献   

14.
山东菏泽地区牡丹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5~1997年从山东菏泽61株牡丹根腐病病根样品中分离获得121个分离物,经初步鉴定归属于13个属(种)。对出现频率最高的优势菌进一步鉴定,根据其培养特性、生长速度、产孢细胞、孢子形态、孢子量度和致病性等,按C.Booth镰刀菌分类系统,定名为镰刀菌属,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该菌所致的牡丹根腐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浙江嘉兴市和余杭市的晚稻褐腐叶鞘及谷粒的156份样本中分离出363个荧光细菌,经菌落形态和致病性测定后获得19个致病菌株,从中选出10个进行细菌学和Biolog鉴定,并与6个标准菌株比较,结果证实,这种水稻叶鞘褐腐病是由Pseudomonas fusouaginae引起,种子能带菌传病。  相似文献   

16.
17.
CONTROL OF WHITE ROT IN ONION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8.
甘薯根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省发生的甘薯根腐病,经分离鉴定,主要致病菌为爪哇镰孢(Fusarium javanicum Koord),爪哇镰孢根生变种(F.javanicum var.radicicola),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solani var.coeruleum),其中以爪哇镰孢致病力最强,出现频率也高。另外,在病根中还常分离到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eldon),尖孢镰孢(F.oxysporium Schlecht),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Maubl.) Ashby),它们在单独回接时致病力弱或不致病。
在河南省分离得到了Fusarium javanicum Koord的典型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能经常产生子囊阶段甘薯隐赤壳(Hypomyces ipomoeae(Hals) Wr.],证明这个种在中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是一种风味独特的亚热带水果,为我国特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