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防沙治沙法》贯彻实施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掌握的资料为依据,总结了《防沙治沙法》十余年来贯彻实施情况:防沙治沙取得了明显成效,完善了配套法规制度,推进了依法治沙进程。同时,作者查找并分析了防沙治沙执法监督落实难、法律之间冲突、制度设计不完善、沙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未体现防沙治沙要求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荒漠化监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新世以来我国主要沙地和沙漠景观动态变化与全球气候波动对应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荒漠化监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在时空两方面影响着我国的荒漠化监测,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在空间范围上对土地荒漠化的不同影响。这包括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度和灵敏度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及其技术路线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类型较多,程度各异。如何进行土地荒漠化的动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本文就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的目标要求及其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2003-2008年甘肃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2003年和2008年2期覆盖民勤的TM影像解译,对民勤绿洲及其外围20 km范围内8 355.20 km2土地进行荒漠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土地占到监测区的80%以上。荒漠化类型分为风蚀和盐渍荒漠化2种,呈带状分布在绿洲外围或镶嵌于绿洲内部。2003年监测区内共有荒漠化土地671 ...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土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规定,依据《全国荒漠化监测主要技术规定》,区划界定了内蒙古荒漠化潜在发生的范围,并对内蒙古的土地荒漠化状况进行了宏观监测。监测工作中充分利用了“3S”技术,现地调查与遥感解译相结合获取地面信息,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计算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并进行了程度分级。同时在弄清《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限定范围的土地退化的基础上,调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范围外的土地退化情况。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面积为74.39×104km2(约合11.16亿亩),占自治区总面积118.3×104km2的62.88%,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海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数据和2000年TM遥感数据,对青海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年为2.22×105 km2,占总面积的31.11%,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为1.89×105 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4.83%.1976年荒漠化总面积为2.20×105 km2.近30年来,青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加重,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漠面积分别增加了254.13%和94.78%.  相似文献   

7.
以处于季风边缘区的太仆寺旗2000年与2005年的TM4、3、2波段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对TM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增强、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生成两期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在GIS软件支持下,建立了两期的荒漠化现状数据库,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立2000-2005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运算动态度,分析北方环境敏感区荒漠化变化。分析得出: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1121.6hm2;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8948.8hm2和-5978.7 hm2。其中,1/3的中度荒漠化土地逆转成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重度风蚀荒漠化转变成轻度风蚀荒漠化的面积2168.9hm2。而非荒漠化土地变成了轻度风蚀荒漠化土地达21393.9hm2。但是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5374.5hm2。而且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演变成轻重度风蚀荒漠化土地也很多。因此,总体而言,太仆寺旗荒漠化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自然环境明显改善,这归功于大力实施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结果。但是也存在非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够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局部地区的荒漠化迅速发展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沙质荒漠化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根据我国沙质荒漠化 (亦称沙漠化 )土地现状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需求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依据地表形态、植被、土壤三大特征 9项指标 (裸沙占地百分比、地表结皮、植被盖度、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量、速效磷、速效钾、土壤物理粘粒含量 ) ,应用多元回归方法筛选评价指标 ,采用多因素综合指标分级数量化法建立了地方、区域、国家 3种尺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现状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经三个不同气候区野外实地验证 ,结果表明 ,地方、区域、国家 3种评价尺度的判对率分别为 81 .0 3%、84.48%、89.66%。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准确性高、简便易行、便于推广等特点 ,适用于我国各层次的沙漠化土地监测与评价 ,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9.
以扎鲁特旗2000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互判读,建立土地荒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扎鲁特旗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率达28.88%.荒漠化类型有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异明显,南、北部严重而中部较轻,农牧交错区比纯农区和纯牧区严重.地形地貌、松散的土质以及干旱多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条件,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剧增是间接原因,而管理失误才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要遏制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严峻态势,必须加强管理,控制人口,改革土地利用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荒漠化土地监测和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先进的调研和监控手段 ,可在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应用美国 Landsat- 5 TM影像 (1 987年 )和资源一号卫星 CCD影像 (2 0 0 0年 )进行对比分析 ,揭示出金塔绿洲荒漠动态发展趋势 ,肯定了金塔绿洲林业生态建设成就。表明资源一号卫星完全可以成功地应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荒漠化监测和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点观测及调查等方法对沙区土壤沙化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沙区有沙漠化土地210 496 hm2,占沙区总面积(540 950 hm2)的38.91%,沙漠化平均每年沙线从西北向东推进0.54 km。特定的地质构造和毛乌素沙地为沙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及外部来源,干旱多风、风蚀水侵等自然灾害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治土壤沙化的对策:治沙先种草,草灌结合;建立草—灌—乔“山型”体系和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控制沙线南移;在荒芜的沙地大量种植耐牧的灌木,沙打旺等牧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沙区人民的防沙、治沙意识;通过人大立法,迅速制止无限度的垦荒;放宽政策,鼓励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促进沙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风动力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植被是该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决定因子。本文根据风洞试验的结果,探讨了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指出该区的土地荒漠化是在南疆气候变异以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旱地区土地退化的大环境下发生的;同时,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又有特定的内涵:以天然绿洲的土地退化为本质;人类活动加速了这一过程。该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其物理学驱动机制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荒漠河岸林衰退期、灌丛沙堆稳定发展期、灌丛沙堆活化-荒漠化发展期。  相似文献   

13.
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植被恢复是荒漠化土壤逆转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工程下荒漠化土壤逆转过程中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了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工程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受人工植被影响,土体构型逐渐复杂,出露地表的母质层逐渐被淋溶层和淀积层覆...  相似文献   

14.
绿洲开发与绿洲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讨论了绿洲开发和绿洲内存在的各种荒漠化形式后 ,探讨了绿洲荒漠化的成因以及荒漠化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得出 :绿洲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引起的 ;荒漠化严重危及绿洲系统的正常运作 ;最后 ,就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给出适当的设计 ,希望绿洲内部的人类活动能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 ,以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与沙漠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沙漠化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研究未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不仅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是合理开发沙区自然资源,进行国土整治,搞好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沙区古气候自然变化规律及全球气候的自然变化趋势的增温效应,用预测的观点,探讨了沙漠化的未来及其对策,从而强调应从气候变化入手去研究沙漠化变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为沙漠河流 ,绿色走廊生存于两大沙漠之间 ,且生长环境恶劣。本文通过对荒漠、沙漠、沙漠化与荒漠化间关系辨析 ,考虑到研究区的地域特征和时间尺度 ,给出绿色走廊土地荒漠化的概念 ;基于土地荒漠化概念 ,给出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的驱动因子为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因子 ,而荒漠化驱动因子变化耦合了人类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近 5 0年来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其驱动因子的关系 ,利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研究了驱动因子的贡献率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西藏高原是我国沙漠化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沙漠化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文中对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并对目前高寒沙漠化研究的不足和争议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5条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是从原内蒙古林学院起步和发展的。本文回顾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5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取得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成果,展望了沙漠化防治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生态问题是制约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 ,中部绿洲人为破坏和北部荒漠区土地沙漠化是主要的生态问题。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欲实现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 ,需从水土资源适宜配置、加大投资、改变经济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