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在肯尼亚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主要害虫是玉米禾螟。玉米禾螟[Chilo partellus(S-winha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粮食作物最重要害虫之一,国际昆虫生理生态中心(ICIPE)将其列为专题进行研究。 危害 在肯尼亚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之一,是害虫危害,特别是蛀茎螟虫类的害虫。蛀茎螟虫类害虫有四种:玉米禾螟、玉米楷夜蛾(Busseolafusca Fuller)、非洲大螟[Sesamia calam-istis(Hampson)]、Eldana saccharina(Walder)(Seshu Reddy,1983)。这些害虫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对高粱芒蝇进行有效防治,研究其发生规律对增加防治效果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对高粱进行一个完整生育期间高粱芒蝇发生数量的监测,调查了试验地芒蝇发生消长规律和发生的高峰期,基本明确了高粱芒蝇在贵阳地区的发生规律,高粱芒蝇主要发生在高粱三至四叶期,发生数量最高峰的播种时间为5月28日。  相似文献   

3.
<正> 谷子是山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省为害谷子的蛀茎害虫主要有:玉米螟、粟灰螟、粟杆蝇和谷跳(虫甲)等。这几种蛀谷害虫的为害程度常依地势、气候等环境条件而异,但据几年的调查了解,玉米螟和粟灰螟则是分布广、为害重的主要种类。这两种蛀茎螟虫虽然全省普遍发生,但其为害的程度则依气候和地势等环境条件显然有异。概括说,粟灰螟主要发生于山地、旱坡地以及常年比较少雨的雁北川地和山区,而在本省的几个主要盆地,如忻定盆地,忻县和雁北西部一些地区、晋中盆地、以及晋南盆地等,在谷田常年多以玉米螟居于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在泸州市高粱种植基地发现高粱芒蝇危害现象做了概述,分析了高粱芒蝇的危害和发生特点、发生原因,提出了高粱芒蝇的防治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一、为害症状为害糯高粱的螟虫主要有桃蛀螟、高粱条螟、玉米螟、粟穗螟等,其中以桃蛀螟发生较为普遍,为害也最为严重。早期螟虫幼虫蛀入茎内,在心叶取食,使糯高粱出现"枯心""花叶"等症状。高粱抽穗前,螟幼虫直接蛀入穗柄和茎秆,造成籽粒灌浆受阻,千粒重下降,严重者造成高粱穗从茎秆或穗颈处折断。桃蛀螟为害高粱时,成虫在抽穗扬花期将卵分散地产在高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高粱的主要蛀茎害虫,每年损失率达15%左右。近年来二代玉米螟危害日趋严重,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研究,目前在防治上仍无经济有效方法。因此人们普遍意识到,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这一害虫的主要途径。抗性鉴定筛选抗源是抗虫育种的基础。在高粱抗欧洲玉米螟鉴定研究方面起步较早。Dicke 等(1963)分别用穗柄孔数和虫道长度为指标,鉴定出 Kafir 型抗螟资源,认为中国有些高粱具有2~3级抗性水平。Singh,B.V.等(1983)分别采用花叶率和蛀孔株率作为抗性指标鉴定出 CSV—8R、IS 4664等抗螟资源,Kishore,P.等(1984)田间试验认为CSV—5×IS4664、R147×IS4664杂交后代抗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稻区近年钻蛀螟虫群落组成、分布及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稻区钻蛀螟虫主要种类有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三化螟的分布遍及广东全省且在台山、南雄及新会稻区占绝对优势.二化螟具有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台湾稻螟除了在南雄稻区未发现外,其余稻区都有发生.从蛀茎稻螟在稻田的为害程度来看,蛀茎螟虫在调查区中的发生为害因为化学防治和农业栽培防治措施总体上较轻.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气候因子及芒蝇发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设置9个播种期,以高粱品种黔高8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播期下高粱产量、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及芒蝇发生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粱产量与气候因子、芒蝇发生率间相关显著,分别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芒蝇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芒蝇发生率与生育期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的差异显著影响高粱产量和芒蝇的发生率,适时早播有助于避开芒蝇发生的盛期,确保高粱不减产。研究结论可为贵州省贵阳地区高粱适期播种和病虫害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荻蛀茎夜蛾(Sesamia sp.)、棘禾草螟(Chilo hyrax)是为害芦苇生长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率高,造成芦苇减产严重。本试验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对荻蛀茎夜蛾和棘禾草螟进行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华北平原甜高粱受蛀茎害虫的为害情况,对河北和山东2省3地共9个甜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华北平原为害甜高粱的蛀茎害虫主要有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高粱条螟(Procerasvenosatus)和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其中玉米螟是优势种,占60%以上;品种间受害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有2个品种100%被害,有1个品种受害率仅为15%;植株受害后糖垂度显著下降,平均降低30%以上,受害株与健株在糖垂度指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非洲是耐旱禾谷类作物(如高粱、珍珠粟、龙爪稷)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但是埃塞俄比亚有一种耐旱耐涝的重要禾谷类——画眉黍,在其它地方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2.
已查明四川高梁穗部害虫有54种。其中,粟穗螟(Mampavabipunctella Ragonot)、桃柱野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ce)为主要虫种。高粱花翅小卷蛾(Lobesia aeolopa Meyriek)、柑桔长卷蛾(HomonaCoffearia Meyrick)为次要虫种。棉铃实夜蛾(Heliothis armigeva Hubner)为局部偶发成灾种类。其余49种属于少量或零星发生种类。害虫种类以盆南高温区域最多,随纬度北移和海拔上升而减少。根据穗虫群落构成和发生动态,可将四川省高粱穗部害虫群落分为粟穗螟为主区和桃蛀野螟为主区。  相似文献   

13.
再生高粱穗部害虫发生种群及防治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再生高粱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值超1000元,很具开发价值,是旱粮结构调整的亮点。以粟穗螟和桃蛀野螟为主要种群的高粱穗部害虫可使高粱减产14%以上,并影响其品质和商品性,甚至造成绝收。研究表明,再生高粱穗部害虫的发生及密度和防治技术对优质再生高粱的生产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玉米苗期虫害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文 《农技服务》2006,(6):24-25
<正>玉米苗期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玉米蛀茎夜蛾玉米蛀茎夜蛾又叫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其幼虫一般在苗期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 1、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玉米蛀茎夜蛾一般一年发生一代,卵在杂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禾谷类作物,作为高光效C4作物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性,在保证全球粮食安全及促进边际土地利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方法]本文以1961-2020年FAO数据为基础,结合海关等数据对世界高粱的分布、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我国产业现状及进出口情况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分析发现,1961-2020年世界高粱年平均收获面积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非洲、美洲3大高粱主要生产洲非洲增加、亚洲下降、美洲平稳,总产量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而单位面积产量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亚洲和非洲相对较低;2020年世界高粱主产国中高粱收获面积苏丹、印度、尼日利亚、尼日尔产量排在前列,总产美国>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印度>墨西哥>中国>巴西>苏丹>其他国家,美国总产量最高,为947.4万t;我国高粱收获面积排名第12,总产量排名第6,单位面积产量排名第2;内蒙古、吉林、贵州、黑龙江、辽宁、四川、山西、河南等省区为高粱主要产...  相似文献   

16.
豌豆潜叶蝇发生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豌豆潜叶蝇(Phytomyza horticola Goureau),又名油菜潜叶蝇、豌豆植潜蝇、刮叶虫、夹叶虫、叶蛆,俗称串皮虫;异名Phytomyza atricornis Meigen,Phytomyza nigricornis Macquart;属双翅目,潜蝇科。豌豆潜叶蝇分布广,食性杂。国外主要分布于非洲、北美、澳洲、欧洲和亚洲的日本。国内除西藏、新疆、青海未见报道外,其他各省(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非洲甘蔗茎螟发生规律,主要论述茎螟发生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消长因素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综合防治技术。目的是把茎螟的为害控制在经济许可水平之下,以确保甘蔗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8.
高粱是有上千年栽培历史的古老作物之一。在古代,它已作为禾谷类作物而被广泛利用。因高秆而得名。拉丁文“Sorgos”就是“高耸”、“高个”的意思。 人们认为高粱原产非洲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大量的野生高粱。谷物高粱曾经是亚洲和非洲各国世世代代的最重要的粮食。不久前高粱才被用作饲  相似文献   

19.
1.玉米蛀茎夜蛾 玉米蛀茎夜蛾,又叫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玉米蛀茎夜蛾一年一代,幼虫一般在苗期,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还可危害鹅冠草、稗草、等野生杂草。  相似文献   

20.
对7个板栗园小蛀果斑螟幼虫空间格局调查结果表明: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同归模型为m*=2.2825+1.0471m,Taylor幂模型为Ig(v)=0.4467+1.12871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小蛀果斑螟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小蛀果斑螟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3.2825/m+0.04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