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开发活动,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利的和有害的影响.在综合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使土地整理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生态补偿,并从生态结构的合理性、生态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了由植被覆盖率、景观破碎度等17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前后的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调节土地整理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方式以及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光辉  刘友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86-9588
首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为土地整理各类工程对景观生态产生了干扰、演替等生态效应,形成了各种生态胁迫因子。将当前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归纳为4个大类,即土地平整、植被破坏、沟渠路建设与零星地的归并以及作物种植与客土填充,从而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这个模型揭示和描述了土地整理绝大部分可能的风险源和胁迫因子以及这些风险源和胁迫因子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整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为今后土地整理工作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经验。【方法】参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标准,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环境4个生态要素中,选取了11个指标构成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结果】利用构建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物元模型,对开原市庆云堡镇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显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等级为“较好”,较土地整理前的“一般”等级有很大提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水量供需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得到提升,水土流失得以控制,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中低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改善,系统抗灾能力增强。【结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物元分析模型在用于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目前中国使用的几种评价方法都难以量化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将生态足迹法的生态承栽力模型运用到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中,并以信阳市清浉河区双井等(两)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规划方案为例,以期为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一种可以量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农业工程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一种土地整理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同时注重整理区生态环境改善,构建一种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的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结果表明,融人生态理念的土地整理,提高了整理区粮食生产能力及抗灾害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始终与环境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且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土地整理规划中要增加生态补偿设计,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逐渐成为衡量土地整理效果不可或缺的一大指标。本文主要通过对生态补偿评价方法的研究来阐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和原则。生态化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需要设计方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抵御力和恢复力有整体完善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做好设计过程中的生态补偿设计环节。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始终与环境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且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土地整理规划中要增加生态补偿设计,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逐渐成为衡量土地整理效果不可或缺的一大指标。本文主要通过对生态补偿评价方法的研究来阐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和原则。生态化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需要设计方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抵御力和恢复力有整体完善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做好设计过程中的生态补偿设计环节。  相似文献   

8.
针对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的主要工程及对农业生态的影响,提出了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协调农用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该文首先介绍了农用地整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和产生的主要效益,随后分别阐述了农用地整理过程中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其他工程对农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了农用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整理规划和施工技术不尽合理,缺乏整理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规范指导。最后,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制定合理的农用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规范,加强其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科学合理的整理规划,强化土地整理综合考核。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治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最后提出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重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土地整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蒋明成  谢川  张莉  夏建国  欧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37-14041,14048
遵循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和指标选取一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拟定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lphi法筛选指标,最终建立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插值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土地整理前后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土地整理前项目区92.62%生态安全等级为Ⅱ级,7.38%为Ⅲ级,土地整理后生态安全等级全处于Ⅱ级;研究区生态安全等级提高幅度不大,土地整理前最低分值非常接近Ⅱ级与Ⅲ级的阀值,土地整理后分值靠近Ⅱ级的下限;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土地整理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治生态景观效应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定量的评价土地整治前后产生的生态景观效应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从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角度,构建了4层级14个评价指标的土地整治生态景观效应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对比分析法划分指标等级及分值。将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安徽省含山县某土地整治项目,对土地整治前后的生态景观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土地整治项目对区域的生态景观效应贡献率为13.86%,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功能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鹏  况福民  邓育武  田亚平  谢卫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99-1801,1860
根据湖南省区域环境及土地利用特点,运用P-S-R模型建立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值,对其2001~2010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划定安全等级。结果表明,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减小趋势;2001~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指数总体为增加趋势,但是在2006~2008年出现小幅度下降;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综合安全指数变化表现为增加趋势,但是至2010年仍为临界安全。湖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面临的压力仍较大,区域土地资源状态仍不乐观,在人类的干预和维持下,生态安全受人类的影响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影响因子,结合四川省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运用频度分析、理论分析及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含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环境子系统、社会环境子系统3个方面共17个指标的四川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及时掌握了解四川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实施相关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安全角度,创新性地建立包含生态环境、景观格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四大因素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使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更加全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确权法对指标赋权,运用改进的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计算规划前后的安全分值,定量探讨土地整治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以湖南省平江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出全县2020年相对2010年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1.1204,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整体影响是正面的,在生态安全方面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区域局限性、部分不合理性以及生态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实证项目生态效益为合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中等,综合效益为中等.尽管生态效益权重较大,但不能决定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权重没有超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和,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中,不仅要以综合效益评价其效果,而且要充分考虑单项生态效益,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体现生态涵养型的整治目的,为建设生态宜居型的美好乡村创造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关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重点内容与热点问题。笔者首先回顾前人对生态安全概念的不同阐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查询与梳理,提出生态安全及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其次以晋西北地区为例,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选取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系统3 方面的20 个指标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列举当前土地生态安全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未来发展特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