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电生理方法测定小菜蛾雌、雄成虫对雌蛾性信息素(8expheromone,SP)两种主要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i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以及性信息索与寄主植物5种挥发性物质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当供试浓度为20.0g·L^-1时,雄蛾对Z11-16:Aid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Z11-16:Ac.将Z11-16:Aid和Z11-16:Ae按照质量比5:5和7:3进行混配,当供试浓度为20.0g·L^-1时,雄蛾对5:5配比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7:3配比.部分供试植物挥发性物质能增强小菜蛾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但会因植物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小菜蛾性别而存在差异.雄蛾对反-2-己烯醛与SP混合物以及正己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混合物,其中对反-2-烯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雌蛾,而雌蛾对顺-3-己烯醇与SP混合物、异硫氰酸丙烯酯与SP混合物以及正己醛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其它供试混合物,其中对青叶醇与SP混合物、异硫氰酸丙烯酯与SP混合物的EAG反应相对值要显著高于雄蛾.因此,小菜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与植物挥发性物质合理混配可以降低性诱剂成本,提高诱蛾效率,特别是具有提高雌蛾引诱比例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不同配比性诱剂所制诱芯诱蛾力的差异,采用合成的性诱剂3种主要组分,制备了18组配比不同的诱芯,研究性诱剂不同配比对田间诱蛾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组分不同配比对诱蛾力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Z8-12∶Ac)对诱蛾起主要作用;反-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E8-12∶Ac)的诱蛾作用不显著;顺-8-十二碳烯醇(Z8-12∶OH)含量的变化对性诱剂的诱蛾力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相同配比性诱剂对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不同。综合分析得到对越冬代和第1代梨小食心虫雄虫表现出最佳诱集效果的性诱剂配比,其(Z8-12∶Ac)∶(E8-12∶Ac)∶(Z8-12∶OH)分别为(90~98)∶0∶6和(90~100)∶0∶0,相对诱捕率最高分别可达86.6%和84.9%。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 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诱芯混用和诱捕器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剂田间捕蛾效果的影响。诱芯混用试验结果表明,在16 d的诱捕试验中,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分别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双复合诱芯、甜菜夜蛾与小菜蛾和斜纹夜蛾三复合诱芯总诱蛾量的6.37倍和5.51倍,且在使用的前8d,甜菜夜蛾单诱芯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显著高于两种复合诱芯诱捕器的诱蛾量,而两复合诱芯间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单、双控区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的各个时间段,单控区的甜菜夜蛾诱捕器单盆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双控区的。不同颜色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红、黄、绿3种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单日最高诱蛾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颜色对甜菜夜蛾性诱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及其诱蛾活性。[方法]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对樟巢螟雌蛾的性腺体提取物和合成标样比较分析,并用与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主要组分的异构体进行触角点位的生理测定,最后开展田间诱集比较试验以筛选出最佳性信息素混合物。[结果]雄虫触角对各种剂量的Z11-16:Ac产生强烈的EAG反应。在同一水平下,樟巢螟雄虫触角对植物气味物质和Z11-16:Ac异构物的EAG反应都低于Z11-16:Ac。在田间试验中,单一的Z11-16:Ac或其混合物质均能诱集樟巢螟雌虫。[结论]Z11-16:Ac是樟巢螟雌蛾性信息主要组分,对樟巢螟雄蛾具有诱集活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3种不同诱捕器及2种不同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对茭白二化螟的诱蛾灵敏度、诱集量的最佳组合,进行了不同诱芯及诱捕器对二化螟的田间诱集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盆式诱捕器与粒状诱芯的组合,在诱蛾灵敏度、诱蛾总量上均较优异,与其它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Wittig反应合成了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Z10-12Ac,含量为60%的粗产物未经纯化直接用于配制诱芯,野外试验时剂量为10-15ug用于大量诱捕,剂量为100-150ug用于干扰交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性诱剂诱芯对广州地区斜纹夜蛾的引诱效果。【方法】在广州地区田间进行 4 种不同厂家的斜纹夜蛾诱芯(NB、QZ、BJ、ZZ)诱捕效果的测定,作物、田间管理措施等其他外界因素基本 一致的情况下,每隔 1 周对诱集虫口数进行一次收集,每隔 4 周更换 1 次诱芯。对 4 种不同厂家的斜纹夜蛾诱 芯的诱捕虫口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试验期 NB、QZ、 BJ、ZZ 4 种诱芯每瓶诱蛾总数分别为 2 402、 786、394、123 头,诱芯 NB 是诱芯 QZ 的 3.05 倍、诱芯 BJ 的 6.09 倍、诱芯 ZZ 的 19.53 倍;平均每日每瓶诱蛾 数分别为 26.1、8.5、4.2、1.3 头,诱芯 NB 是诱芯 QZ 的 3.07 倍、诱芯 BJ 的 6.21 倍、诱芯 ZZ 的 20.08 倍。【结论】 诱芯活性:NB > QZ > BJ > ZZ,半衰期时间:NB(32.25d)> QZ(25.1d)> BJ(16.04d)> ZZ(12.1765d)。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苹果蠹蛾性诱剂的优化配方。[方法]以苹果蠹蛾性信息素主要成分和2个次要成分加抗氧化剂BHT制备10组配比不同的诱芯,并在苹果蠹蛾第一代成虫发生期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10组不同配比的诱芯对苹果蠹蛾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反,反-8,10-十二碳二烯-1-醇800μg、十二烷-1-醇200μg、十四烷-1-醇80μg和抗氧化剂BHT 100μg的配比田间诱蛾效果最好,且优于商品诱芯。[结论]该研究筛选出了苹果蠹蛾性诱剂的优化配方,为开发苹果蠹蛾高效诱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3种配方性诱剂和3种形状诱捕器对沙蒿木蠹蛾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的诱芯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船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最好;诱捕器放置高度为1.6~2.0 m的诱集效果最佳;晴天诱捕数量最多。3种性诱剂(器)的诱蛾时间动态表明:性诱剂Z5-12:Ac、船形诱捕器、放置高度为1.6~2.0 m、晴天诱捕为最佳组合,效果优于单项防治措施,该结果可为合理利用性诱剂对沙蒿木蠹蛾进行种群动态监测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顺7-十四碳烯乙酸酯(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酯(E3-14:Ac) 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酯(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的4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4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达1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为11头/d,持效期达26 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达100和150 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 m.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作为一种高效、无毒、无污染的新方法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Z8-12Ac),但有报道反-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E8-12Ac)也为活性组分。以辛二醇和正丁醛等为原料,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通过wittig试剂合成E8-12Ac,于不同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Z8-12Ac、E8-12Ac与顺-8-十二碳烯醇(Z8-12Ac)含量比为90∶4∶6与94∶0∶6时,诱捕效果最好,其中配比94∶0∶6诱捕虫量最多。结果显示,E8-12Ac无明显的诱蛾活性,Z8-12OH对诱蛾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Witting反应合成四种核桃举肢蛾性诱剂。林间诱蛾试验表明:人工合成的四种性诱剂对核桃举肢蛾都有一定的诱蛾活性,不同组分按一定比例组合后诱蛾活性有所增强,特别是Z-8-13∶Ac和Z-9-16∶OH以2∶8的比例组合后诱蛾效果最高。为核桃举肢蛾虫情测报提供了一条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4.
在性诱剂诱捕装置系统的经济成本中,诱芯一般只占其中的10%~20%,但却是影响诱蛾量的关键所在,经常引起诱蛾量的数倍差异。通过综合考虑诱捕器及其管理的人工成本,对目前我国市场上性诱芯进行性价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假设常规诱芯为1倍诱蛾量、单价为1元时,则诱蛾量1.1025倍、1.3倍、2倍、3倍、5倍的高效诱芯的理论效能价格应该分别为2.00元、3.925元、10.75元、20.50元、40.00元;如果市场将2倍诱蛾量的高效诱芯单价压低至2元,则1只常规诱芯的理论效能价格应该是-3.375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小菜蛾性诱剂的田间诱捕效果,在大白菜地进行不同人工合成引诱剂对小菜蛾的诱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加0.01%的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能够提高目前诱芯的诱蛾效果.三元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11-十六碳烯醇在7∶3∶1比例下的诱蛾能力显著优于其它三元组分比例的诱蛾力.比例为70∶30∶10∶0.01的四元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醇和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诱芯含量为10 μg时在田间的诱蛾效果最好,因而建议在中国使用这种诱芯诱捕小菜蛾.  相似文献   

16.
斜纹夜蛾性诱剂2种诱芯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7~9月在江苏省如东县进行斜纹夜蛾性诱剂2种诱芯诱捕斜纹夜蛾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科标2号和科标0号诱芯每日每盆分别诱蛾4.76头和2.20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黄板和性诱剂对斑潜蝇和小菜蛾的防治效果,为大面积科学推广使用该类技术防治害虫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和结构式访谈对通海县蔬菜主产区使用黄色粘虫板和小菜蛾性诱剂复合配置防治靶标害虫斑潜蝇和小菜蛾的防治成本、农药减少情况、诱集效果以及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黄板对斑潜蝇和性诱剂对小菜蛾均具有良好的诱集效果,诱集数量分别为(3414±720)和(219±157)头/张。在3种不同防治方法中,单独使用农药的防治成本最高,为(10099.5±2752.5)元/hm2,其次是黄板+诱芯配套使用,为(1125.0±465.0)元/hm2,单独使用黄板的防治成本最低,为(450.0±186.0)元/hm2。不使用黄板+诱芯防治时,农药使用次数和费用分别为(15.0±2.7)次和(12070.5±2136.0)元/hm2;兼用黄板+诱芯防治时,农药的使用次数和防治费用分别减少5.7次和4618.5元/hm2。诱集的益虫与靶标害虫的比例(益害比)为1∶1131,表明黄色粘虫板和小菜蛾性诱剂分别对靶标害虫斑潜蝇和小菜蛾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非靶标昆虫。[结论]综合来看,采用粘虫色板附着诱芯的防治方法不但诱集效果良好而且操作简单,比以往单独使用粘虫色板和性诱捕器节约防治成本,是目前较实用的一种害虫诱杀复合配置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纳米诱芯,并开展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最佳且有效的诱芯,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共溶剂法,以两亲脂质分子(DSPE-mPEG5000)为载体制备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胶体粒子,以0.22μm聚醚砜膜为缓释材料制备纳米诱芯,采用田间生物测定方法比较不同缓释载体材料和不同质量诱芯的诱蛾效果。【结果】性信息素Z9-14:OAc、Z7-12:OAc和Z11-16:OAc质量比为90:0.5:9.5时诱蛾效果最佳;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胶体粒子呈球形,尺寸在4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0.22μm聚醚砜膜缓释载体的纳米诱芯诱蛾量最多,为6.07头/d;缓释载体为PVC毛细管的诱芯诱蛾量次之,天然橡胶塞的诱蛾量最少。纳米诱芯质量为2.0 mg时的诱蛾效果最佳,诱蛾量显著高于除1.5 mg外的诱芯质量(P<0.05)。【结论】纳米载体DSPE-mPEG5000可有效减缓性信息素分解和氧化变质的速度,延长挥发时间。0.22μm聚醚砜膜载体对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胶体粒子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纳米性诱剂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室内引诱作用和田间诱捕效果,可进一步开发并应用于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防治方法主要是应用化学农药防治,使得农药残留、抗药性及再猖獗问题日益严重。为明确不同绿色防治技术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甘蓝田进行不同类型的诱捕器和诱芯比较、7种生物农药筛选及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小菜蛾的3种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诱捕器和诱芯诱蛾效果差异显著,天然橡胶塞诱芯诱蛾效果明显优于毛细管型诱芯,船型诱捕器配绿色天然橡胶塞型诱芯或红色塑料毛细管型诱芯为最佳组合。生物药剂中乙基多杀菌素防治小菜蛾的速效性最好,药后1 d防效达到78.93%;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在药后7 d防效达到最高,达到86.68%,但持效性较短。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均达到65%以上,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效果良好。这3种技术对小菜蛾的绿色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可在田间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开展水稻二化螟的绿色防控,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田间诱杀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不仅可用于预测预报,还可用于防控二化螟;为使防控效果达到最理想状态,需及时掌握田间蛾量变化情况,尽量在蛾峰出现前几天放置诱芯,从而诱集到更多的雄蛾,减少农药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