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停止使用化学杀虫剂1年后,调查梅菜不同品种上小菜蛾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在矮脚白梗仔、三联种上发生2个世代,高峰期分别为11月中下旬与1月上中旬,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20.83%与31.73%、16.71%与22.63%。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在矮脚白梗仔、三联种上发生1代,高峰期为11月20日,寄生率分别达28.75%、26.00%。将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合并,早中熟品种上寄生性天敌的作用比晚熟品种强。其中以矮脚白梗仔和大梗齐尾品种上的寄生作用最大,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Exclusiv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分别为2.634 1和2.355 0,即如果排除寄生性天敌,小菜蛾将分别增长2.634 1倍、2.355 0倍。晚熟品种矮脚黒叶仔、陂(B)种上寄生作用较强,EIPC分别为1.639 9和1.589 4。  相似文献   

2.
2003—2005年对郑州郊区小菜蛾的寄生蜂种类进行了调查,共发现了8种寄生蜂,即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螟蛉埃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其中菜蛾盘绒茧蜂和半闭弯尾姬蜂是该地区小菜蛾寄生蜂的优势种,菜蛾盘绒茧蜂在5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上旬寄生率高,而半闭弯尾姬蜂是4月下旬~5月中旬和10月中、下旬较高.化学防治区两种寄生蜂的寄生率明显低于非防治区,表明化学杀虫剂对这两种寄生蜂有较强的杀伤力.  相似文献   

3.
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且以作用因子组配的小菜蛾自然种群连续世代生命表,结果表明:春季小菜蛾连续两种群趋势指数为11.9,而秋季为24.4,比春季高出一倍多,菜蛾啮 影响春季小菜蛾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对连续两代小菜蛾种嫩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8.28,其次为菜蛾绒茧蜂,EIPC为4.85;在秋季,菜蛾绒茧蜂的作用仅次于4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EIPC为3.67,菜蛾啮小蜂的作用较低,其EIPC仅为  相似文献   

4.
组建了以作用因子为组分的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法分析了各因子对褐边绿刺蛾自然种群的作用。结果表明,褐边绿刺蛾第一代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4.10。捕食和寄生性天敌对该虫种群控制作用最大,总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44 7;自然死亡作用次之,为2.204 4;核型多角体病毒作用最小,为1.239 8。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是该虫种群增长的重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南昌小菜蛾种群动态、天敌种类调查及4种药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调寄主、天敌与农药之间的关系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药剂控制害虫的基础。为此,调查了江西南昌地区小菜蛾的种群动态和天敌种类,并评价了4种药剂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昌地区小菜蛾成虫和幼虫每年均有2个发生高峰,即春峰和秋峰,春峰主要发生在4~6月,秋峰发生在10~11月;该地区小菜蛾天敌有16种,其中菜蛾绒茧蜂、菜蛾啮小蜂、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异色瓢虫是优势天敌,其种群数量与小菜蛾的种群数量呈现出天敌追随现象;综合分析4种杀虫剂的影响,认为在生产上宜优先选择施用6%乙基多杀菌素SC和24%甲氧虫酰肼SC,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不宜单独用于小菜蛾的防治,需与乙基多杀菌素等速效性好的药剂配合使用或在小菜蛾种群数量较低的情况下使用,而10.5%三氟甲吡醚EC则应在小菜蛾重发生、而天敌又很少时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十字花科蔬菜间作甜玉米、黑光灯诱虫育蜂笼这2种田间保护增殖措施,探讨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以及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nunatoidea baara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nella种群数量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地间作甜玉米使得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有明显的提高,为4.62%~11.47%;黑光灯诱虫育蜂笼的设立对田间小菜蛾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起到了良好的增殖作用,自2002年4月初到6月底,诱集小菜蛾产卵127300粒,培育卷蛾分索赤眼蜂10万多头.在育蜂笼设立初期,笼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为87.34%,距笼5m之外其寄生率急剧下降,其有效扩散范围不超过20m.2个月后的调查表明,赤眼蜂可逐步扩散到离育蜂笼30m处,各调查点之间寄生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距笼25m范围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维持在50%以上,有效地抑制了小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杀虫混剂对小菜蛾及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性和持续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种混配制剂和4种单剂对小菜蛾及其天敌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性和持续毒性.结果表明,9种药剂的选择毒性以苏*阿维为最高,以下依次为菜喜、锐劲特、除尽、油酸烟碱*氯氰、辛*齐和阿维*吡,这些农药是防治小菜蛾的理想药剂;阿维*毒的选择毒性极差,因此在天敌较盛发的季节应少用或不用;乐斯本对小菜蛾无效且对菜蛾啮小蜂的毒性极高,不宜用于防治小菜蛾,在天敌较盛发的季节也尽量不用于防治其它害虫.供试药剂对小菜蛾的持效期均较短,对菜蛾啮小蜂雌成虫的田间毒性,以乐斯本为高且持续期长,阿维*毒的初始毒性虽较高但持续期短,其余药剂不仅初始毒性低而且持续期均较短.  相似文献   

9.
<正>赤眼蜂是自然界一类寄生性天敌,在天敌的种类中,它最小,体长只有0.5毫米,因为它的复眼是红色,所以叫赤眼蜂。赤眼蜂在自然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二十多种,有些种类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率达10%以上。我们现在应用的防治玉米螟的赤眼蜂是松毛虫赤眼蜂,它是人工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种,一般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使虫卵不能孵化成幼虫,达到防治玉米  相似文献   

10.
赤眼蜂是自然界一类寄生性天敌,在天敌的种类中,它最小,体长只有0.5毫米,因为它的复眼是红色,所以叫赤眼蜂。赤眼蜂在自然界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二十多种,有些种类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率达10%以  相似文献   

11.
生态控制措施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害虫种群控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以拟澳洲赤眼终(,Techogrammer confusum)、性诱剂为基木措施,辅以爱比菌素(Aba,ecton)、印楝素等非化学杀虫剂,组配成生态控制配套措施,评价对小菜峨的拉制作用。结果表明,本套生态控制措施可将1茬菜心品种上的小莱峨种群趋势指数待续控制在1.0以下,同时减少施用农药5一6次,降低农药成本44.4D%一51.04%  相似文献   

12.
稻田周围植物上鳞翅目昆虫卵寄生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稻田周围杂草上鳞翅目昆虫卵及其寄生蜂的种类。通过游草上鳞翅目昆虫卵寄生蜂发生动态的调查,初步明确了游草上鳞翅目昆虫卵及其寄生蜂种类大都与水稻相同,稻苞虫卵量尤多。是繁殖赤眼蜂的良好场所。赤眼蜂种群数量随寄主卵量而变化,其高峰期基本上与稻苞虫卵量一致或相差几天。7月初、10月和11月份赤眼蜂种群数量较多。还调查了稻田周围柑桔、白玉兰、香蕉和荸荠上部分鳞翅目害虫卵寄生蜂种类。这些害虫的卵上存在着与稻田相同的卵寄生蜂—拟澳洲赤眼蜂 Trichongrammaconfusum。不同生境香蕉弄蝶卵寄生蜂种类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3.
生物因子对小菜蛾种群的联合作用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适应于种群动态控制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生命表参数模拟小菜蛾种群数量动态,通过输入不同的生物因子对小菜蛾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研究这些生物因子的组合对小菜蛾种群动态的控制。模拟结果表明,施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与散放赤眼蜂和施用苏云金杆菌组合应用,在种群趋势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可能控制小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15.
斑潜蝇类是海南岛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的常见害虫,寄生蜂是其重要的自然天敌。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充分发挥其在斑潜蝇绿色防控中的效能,笔者对海南省海口、琼海、儋州和三亚4个市县为害冬种豇豆的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类、寄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海南岛冬种豇豆的斑潜蝇为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sativae Blanchard,两者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79.5%和20.5%;两种斑潜蝇混合发生,优势种群则因地而异:在海口和三亚是三叶斑潜蝇,在琼海和儋州则为美洲斑潜蝇;两种斑潜蝇的寄生蜂有5种,其中属茧蜂科的有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属姬小蜂科的有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异角亨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和点腹青背姬小蜂N.punctiventris(Crawford),甘蓝潜蝇茧蜂和异角亨姬小蜂的相对丰盛度分别为51.8%和29.2%,是其中的优势种;寄生蜂对斑潜蝇的寄生率也因地而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琼海51.4%、三亚45.4%、儋州17.0%、海口10.5%。海南岛冬种豇豆上斑潜蝇寄生蜂种类资源丰富、自然寄生率高,对寄生蜂应加以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其控制斑潜蝇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棉铃虫的体重和发育历期,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了转基因棉和寄生蜂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棉中抗310与对照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能明显地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棉铃虫幼虫的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和棉铃虫齿唇姬蜂均能有效的控制棉铃虫,且当转基因棉和寄生蜂共同作用时,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任一单因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为评价指标,评价了20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抽提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白花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反枝苋Amaranthus ratroflexus L.、茜草Rubia cordifolia L.、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 L.、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粪箕笃Stephania longa Eour.、刺儿菜Gephalalanoplos segetum Bge.、猪毛草Scirpus wallichii Nees.对小菜蛾实验种群具有较强的干扰作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在0.2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