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净化养殖池塘水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质量已成为渔业养殖环境和生态研究的重点。阐述了池塘水质净化方法研究的进展,着重讨论了各种水质净化方法的处理原理和处理效率,并就水产养殖水体处理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勇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73-273,279
介绍了池塘河蟹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建造、放苗前准备、苗种放养、投饲管理、水质管理、病害防治、捕捞等内容,以期为河蟹的生态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发挥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养殖面积、产量与综合养殖效益,该文简要探析了该地区在池塘生态养殖河蟹方面的各项高效技术,从池塘建设、放养前准备、放养技术、水质调控与捕捞技术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梭鲈和鲻鱼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包括池塘准备、鱼种放养、水面浮床水培蔬菜、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放养鲢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是用8个容积3立方米的水泥池和10个网箱进行的。一组池塘加水库底泥,一组只加库水,池塘和网箱都用空池、空箱对照,分别放入不同密度的鲢鳙鱼(2:1),经2天放养。放养期间测定了许多水化学、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和浮游植物的初级产量以及鱼的生长。发现随着鱼密度的增加,试验池和网箱内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增加,而个体小型化,易消化种类减少,浮游动物则随鱼的密度增加而减少,鱼对浮游植物的利用率及鱼的生产量和浮游植物生产量之比随放鱼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作者认为放养鲢鳙鱼对浅水水体确有促使富营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何净化池塘养殖水质,改善养殖环境已成为渔业养殖生态和环境研究的热点。对常用的池塘养殖水体处理方法的现状进行综述,着重讨论了渔农结合处理池塘养殖水的研究进展,养殖水经稻田、藕田等处理后,可有效降低TN、TP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365"养殖模式通过科学合理放养主养鱼、调水鱼、调底鱼,应用6大关键技术,最大限度挖掘水体生产潜力,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使池塘养殖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对促进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调整放养结构 (1)池塘放养品种应利用杂食鱼清除残饵和肥水鱼净化水质的功能,调整吃食鱼、杂食鱼和肥水鱼的放养比例.(2)鱼种放养时,选择规格大、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抗病能力强、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3)冬季放鱼种到春季水温上升时应提早投喂饲料,使鱼很快进入生长期,提高其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草鱼池塘养殖产量和效益,通过调整放养模式,进行免疫生态防控,实行轮捕轮放、投喂高效环保饲料、改造养殖设施等技术综合运用,结果表明:商品鱼销售收入36.00万元/hm2,鱼种销售收入5.85万元/hm2,利润约9.55万元/hm2。  相似文献   

10.
卢忠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129-129,156
近几年来,随着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渔业池塘倍增计划的实施,安庆市迎江区河蟹生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尤其以稻田、池塘和小湖泊的种草移螺生态技术推广最快。介绍了河蟹稻田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稻田选择、田间工程的建设、清整消毒、水草栽种和培育、贝类投放、蟹种放养、青虾套养、鳜鱼套养、喂养管理、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11.
谢松  易卿  刘晓东  赵洁 《河南农业》2012,(24):54-55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人们通常使用化肥和有机肥来培育浮游生物,长期使用会造成渔业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生物鱼肥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产品。论述了生物鱼肥与传统水产用肥不同的应用功效以及生物鱼肥的生产原料、工艺流程、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生物鱼肥在各地池塘、湖泊、水库等养殖水面中的推广使用,表明生物鱼肥具有调节水质、预防鱼类疾病、促进鱼类生长等作用,对水生动物和环境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NFT培多花黑麦草净化罗非鱼养殖循环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室内养殖方法,进行了利用NFT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净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废水并回流循环利用的研究。为期30d的试验表明,(1)养殖池水质参数除TP(总磷)超标外,其余指标均满足淡水渔业水质标准;(2)草生长增加的净化能力不足以净化鱼生长增加的污染物,水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3)NFT培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和品质与土培多花黑麦草基本一致;(4)仅利用多花黑麦草净化废水不能实现高密度养殖,必须采用其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进行北方池塘节水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即将池塘底排污技术、微孔增氧技术、生物絮团调控水质技术、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技术等多项单一技术集成。试验期间零换水、零用药,养殖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结果表明,与传统养殖技术相比,该技术节水47%~56%,1 hm~2池塘节水17 700~25 200 m~3,养殖期间无发病,实现了节水、绿色、生态、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黄颡鱼全雄一号成鱼池塘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池塘条件、鱼种选择及放养、饲养管理、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指导黄颡鱼全雄一号的养殖。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黄颡鱼全雄一号成鱼池塘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池塘条件、鱼种选择及放养、饲养管理、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指导黄颡鱼全雄一号的养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出生物浮床调控养殖池塘水质的有效方法,为黄颡鱼(Pelteobagrus eupogon)规模化养殖池塘生境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设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两种生物浮床黄颡鱼养殖池塘(4#和5#池塘),以未设生物浮床的邻塘(6#池塘)为参照点,采用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黄颡鱼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状况,并分析P-IBI与各类水质因子的关联度.[结果]4#池塘的P-IBI变化范围为1.29~6.57,平均值4.13;5#池塘的P-IBI变化范围为2.65~5.58,平均值4.49;6#池塘的P-IBI变化范围为2.38~5.40,平均值3.86.在同一养殖池塘内,P-IBI随养殖时间的推移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并随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出现一定波动;P-IBI平均值排序为5#池塘>4#池塘>6#池塘,即设有生物浮床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状况优于参照点池塘,而在两种生物浮床中又以空心莲子草浮床优于水葫芦浮床,前者养殖水体的P-IBI较后者提高8.7%.在两种生物浮床养殖池塘中,均以化学需氧量(CODMn)与P-IBI的关联度最高,其次为总磷(TP)和水温(WT);在参照点池塘中,与P-IBI关联度最高的水质因子为WT,其次是TP和酸碱度(pH).[结论]空心莲子草和水葫芦浮床的水质修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藻类的选择性抑制来实现,且在对浮游生物组成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方面,空心莲子草的效果比水葫芦明显,即以生物浮床修复黄颡鱼养殖池塘水质时空心莲子草浮床优于水葫芦浮床.  相似文献   

17.
周海东 《吉林农业》2011,(4):283-283,282
混养是指在主养某种品种的同时兼养其他一种或多个品种的混合养殖模式,其原理是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生物品种及数量比例,利用虾、蟹、鱼、贝及水生植物等共生原理,调整生态布局,提高池塘自身净化能力。目的是解决水环境和池塘本身的富营养化对生物造成的压力,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发病率,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养殖设施,提高池塘综合生产力,继而提高总体经济效益。文章论述了鱼鳖混养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黄河鲤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效益,介绍了黄河鲤塌陷地水面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池塘消毒、鱼种放养、水质调节、饲料投喂、日常管理、鱼病防治、科学使用增氧机械等内容,以期为促进渔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受市场价格调节,北方池塘养殖鱼类冰下越冬的比例越来越大,通常占到养殖面积的80%以上,随着池塘渔业的集约化发展,养殖密度和鱼产量逐年增加,辽宁渔区的鲤鱼产量大部分突破了单产2500kg,越冬鱼的死亡比例也逐渐增大,常常导致渔民1a的养殖成果毁于一旦,严重制约了池塘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北方池塘鱼类安全越冬实用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20.
将池塘底排污技术、微孔增氧技术、生物絮团调控水质技术、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技术等多项单一技术集成。试验期间零换水、零用药,养殖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与传统养殖技术相比较节水47-56%,每亩池塘节水1180-1680m3,养殖期间无发病,实现了节水、绿色、生态、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