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诸暨黑李”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诸暨黑李"发生严重的穿孔病,叶片产生褐色斑点并穿孔,枝干开裂溃疡,果实也产生粗糙具有裂缝的病斑.经对患病植珠病原菌进行分离、交叉回接和鉴定,确定其病原菌为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的野油菜黄单胞菌的桃李变种(Xanthom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表明诸暨黑李所患的是细菌性穿孔病.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对山东省内不同地区番茄溃疡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方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番茄病样分离得到的4个菌株均属于溃疡病菌Cmm,但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番茄溃疡病的准确鉴定和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疆番茄溃疡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93年6月在玛纳斯、石河子等地相继发现番茄细菌性溃疡病。从病株和病果上分离得到病原细菌,经菌体形态学、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反应及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细菌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michiganensesub-sp.michiganense(Smith)Daviesetal]。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秦岭北麓猕猴桃主产区主栽品种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致病性强弱与地理来源及品种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周至、杨凌和眉县选择了海沃德、华优和红阳的感病枝条为材料,采用常规组织法对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和分子鉴定,共获得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菌株20个,且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品种的菌落形态差异较大;对不同菌株致病性的测定表明,各菌株致病性强弱与其地理来源及品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建立基于软件ImageJ 1.50b的定量精确叶片致病性强弱分析方法,筛选出强致病性菌株4个,可为抗性材料鉴定和抗溃疡病专用生物药剂筛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种类。从该县7个猕猴桃生产基地采集呈典型症状的发病枝条和叶片,采用稀释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并作致病性测定,共获得27个致病性细菌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文献中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的描述相吻合。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分别对其16S rDNA和16S-23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各菌株16S rDNA和16S-23S rDNA序列长度均为1 500 bp和280 bp,且菌株间序列完全一致。将获得的两段序列利用Blast程序分别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发现其与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同源性均为100%。待鉴定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该变种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实验结果,将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并鉴定鱼嗜水气单胞菌,并构建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云南某鱼场采集发病鱼的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到1株细菌,命名为Ah1305.经表型鉴定、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该研究可为快捷、准确检测鱼嗜水气单胞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种植基地的枳壳溃疡病叶片为供试材料,采用平板划线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按照柯赫氏鉴定法则对分离的病菌进行致病性鉴定,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枳壳溃疡病致病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溃疡病症状的枳壳叶片中共分离得到31株细菌,其中XG7、XGZ1、XGZ2、XGZ3、XGZ8、SH9、SH10、YC1、ZS1等9株为枳壳溃疡病致病菌,菌株类型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 citri),为枳壳溃疡病病原菌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枳壳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患溃疡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典型溃疡病的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取样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细菌(YFHS01、YFHS02、YFHS03和YFHS04)对健康黄颡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其中YFHS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YFHS02、YFHS03和YFHS0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病原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不敏感;对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黄颡鱼体表溃疡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猕猴桃枝干溃疡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陕西关中地区猕猴桃枝干及花腐病上分离的5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血清学反应等系统研究表明,病原菌接种温度为15℃左右,伤口入侵,LOPAT试验的+---+,确定陕西省关中地区猕猴桃枝干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为丁香假单脆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与国内其它地区报道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广西南宁市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从当地果园采集病样,以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应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不同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南宁市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供试的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70%春雷·王铜·噻锌水剂的抑菌效果最强,EC50为0.195 0 mg/L;其次为60%吡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和42%春雷·喹啉铜悬浮剂,EC50分别为1.157 0和1.193 2 mg/L。本研究结果为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华常春藤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的园艺植物。2009年秋,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发现该植物发生黑腐病。该病害主要发生在9月至11月,植物感病后,首先在叶片边缘、叶柄基部和匍匐幼茎处发病,发病初期形成水渍状黑色病斑,叶柄感病后缢缩黑色坏死,在受侵害的叶片上出现较大的不规则形状的病斑,湿度大时,产生白色絮状菌丝,最后整根藤蔓枯死。田间发病中心明显,蔓延迅速,连片发病严重。采用组织分离法从病健交界处分离病原菌株,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壁薄、无隔、纺锤形到窄椭圆形,大小为(18~25)μm×(4~5)μm,平均为19.3μm×4.7μm;子囊双层壁,每个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透明、壁光滑,大小为(19~28)μm×(7~9)μm,平均为22.3μm×7.5μm。病原菌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57 bp。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与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侵染中华常春藤的菌株被鉴定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de Not,无性型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 Corda。致病性试验表明,中华常春藤是葡萄座腔菌的寄主。  相似文献   

12.
蘑菇黑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横县云表镇病蘑菇作为分离材料,通过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棚内)接种,获得对蘑菇有致病性的黑根霉菌。对黑根霉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病菌孢囊梗大小为984.7-1798.6(1179.9)μm×13.0-29.1(22.8)μ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为87.5~208.4(140.5)μm,孢囊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6.1-12.2(9.3)μm×5.6-11.3(7.8)μ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黑根霉菌是蘑菇黑斑病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近几年西安灞桥地区甜樱桃发生的冠瘿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探讨其地上部发病机理,为防治樱桃冠瘿病奠定基础。【方法】从陕西西安樱桃冠瘿病发病树体取样,通过发病部位镜检、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检测、病原菌生理生化检测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结果】从樱桃枝条和根系上的幼嫩冠瘿瘤分离纯化出6株细菌和1株真菌;通过刺伤接种樱桃幼嫩枝条、胡萝卜圆盘及烟草茎部,编号为CG04的菌株能够产生幼瘤并可重新分离出来;将CG04菌株的16SrDNA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登录号:KC107786)比对,同源性高于98%的菌株均为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spp.,结合生化指标鉴定CG04菌株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生物Ⅰ型菌种。【结论】确定根癌农杆菌生物Ⅰ型是樱桃枝条和根产生冠瘿瘤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克隆并测定烟草炭疽菌r DNA全序列,序列全长2870 bp。序列比对发现,烟草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的rDNA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6.0%~96.2%;从构建的系统关系树也可以看出,烟草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聚成一个单独的分支,说明烟草炭疽菌与胶孢炭疽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烟草炭疽菌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将从贵州烟草分离的烟草炭疽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根据所测烟草炭疽菌的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不仅可以从8种不同的烟草病原真菌中鉴定出烟草炭疽菌,而且可以从7种炭疽菌中鉴定出烟草炭疽菌。用烟草炭疽菌接种普通烟,以接种发病的病组织总DNA为模板,利用该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样可以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烟草炭疽菌的鉴定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中华根瘤菌NL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吉林某菜园土样中筛选到菌株NL,用该菌对伊利石进行浸矿脱硅试验,测得接种NL的溶液中的可溶性硅的浓度比对照液中的增67.83%,说明该菌能促进伊利石中硅的溶解.从菌株NL的培养特征、形态大小、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序列的比对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其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的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 sp.S1-5(AY505134)的相似性达99.62%.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L属于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对分离到的一株具有降解甲基对硫磷活性的细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其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同源性分析将其初步鉴定到属,并确定为产碱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Alcaligenes.sp.YcX-20,16SrDNA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号为AY628412。其酯酶活性随菌液浓度和培养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基础培养基中可耐受700mg·L-1的甲基对硫磷,在普通培养基中耐受浓度达2500mg·L-1;X-20可降解甲基对硫磷形成对硝基苯酚;以甲基对硫磷为惟一碳源时,30℃培养30h降解率达60%。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全国荔枝存在的病原真菌种类,对来自全国6省18个市地的108个荔枝品种的162份病害样本进行分离鉴定,得到255个病原真菌菌株,涉及21个种,其中13种已有记录在荔枝上发生,8种未有在荔枝上报道出现.炭疽菌和镰刀菌所占比例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涉及荔枝品种最多,在荔枝叶片、果实和茎干上几乎都能分离到,霜疫霉菌(Peronphythora litchi)只在果实上分离到.叶部是病原真菌存在的最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8.
农业微生物制剂的活性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制剂是以自然界中分离的有益菌为主体开发的产品,在健康、环保及农业生产上应用广泛。某农业微生物制剂在海南的热带农业生产中能显著增产和增强作物抗性,为了了解该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平板划线法对活性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生长、形态及显微观察,对16S rDNA进行序列PCR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活性菌的种属。结果表明,分离得到2个形态不同的细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及16S rDNA序列的分子鉴定,发现这2个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99.9%的同源性;2个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比较结果发现它们有7个碱基的差别,说明这2个菌株可能是不同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9.
对唐山花卉市场的绿宝石炭疽病进行了症状描述、病原菌分离和纯培养,发现在PDA培养基上,菌丝有隔,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盘内或在菌落上直接产生橘红色黏孢子团。分生孢子盘有时可见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梗无色,集生于分生孢子盘内,栅栏式排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一般长椭圆形,两端钝圆,有时一端稍尖,单胞,无色,内含2个油球,大小为5.0~7.5μm×15.0~20.0μm。该病菌初步被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属于真菌门(Eumycota),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对该病菌进行了活体返接试验,发现可以在绿宝石叶片上产生典型病斑,并可重新分离到该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