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李树品种、土壤质地、立地条件、栽培密度和管理水平等与黑李溃疡病发生相关因子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李溃疡病发生的严重度与李树品种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所调查的品种中,安哥诺李抗性最强,未发病;玫瑰皇后李次之,株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较低;美丽李株发病率较高,但不严重,病情指数较低;黑琥珀李抗性较差,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高,发病严重;富莱黑李抗性最差,发病最重,部分果园株发病率达到100%,并引起整株成片枯死。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高的果园,黑李溃疡病发病轻;相反,含量低的果园发病严重。土壤pH值4.68~5.02时,pH值的高低与该病害发生的严重度没有相关性。地势低洼、背阴受风的果园,黑李溃疡病发病早程度重。栽培密度高,果园郁闭,发病重。  相似文献   

2.
“诸暨黑李”穿孔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诸暨黑李"发生严重的穿孔病,叶片产生褐色斑点并穿孔,枝干开裂溃疡,果实也产生粗糙具有裂缝的病斑.经对患病植珠病原菌进行分离、交叉回接和鉴定,确定其病原菌为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的野油菜黄单胞菌的桃李变种(Xanthomomonas campestris pv pruni).表明诸暨黑李所患的是细菌性穿孔病.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种植基地的枳壳溃疡病叶片为供试材料,采用平板划线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按照柯赫氏鉴定法则对分离的病菌进行致病性鉴定,通过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枳壳溃疡病致病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溃疡病症状的枳壳叶片中共分离得到31株细菌,其中XG7、XGZ1、XGZ2、XGZ3、XGZ8、SH9、SH10、YC1、ZS1等9株为枳壳溃疡病致病菌,菌株类型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pv. citri),为枳壳溃疡病病原菌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枳壳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李无公害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李又称黑布朗、黑玫瑰李、黑琥珀李等,是美国科研人员从中国李和欧洲李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一种新型高档水果品种.美国黑李具有可食率高、品质优、口感好等特点,其糖度达13°以上,可食率达95%以上,且商品性好,深受消费者欢迎.由于美国黑李具早结丰产、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管理较粗放的特点,适宜进行无公害栽培.  相似文献   

5.
对皇后黑李、隆丰1号黑李的生物学特征和植物学特性进行观察记载;开展皇后黑李优良单株的选育,选出优良单株——隆丰1号黑李。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区内南宁、崇左、钦州、梧州、玉林、河池等市的桉树溃疡病进行病害调查、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采用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为防治桉树溃疡病提供病原学基础。结果表明,引起广西桉树溃疡病的病原菌分别是桉壳囊孢菌(Cytospora eucalypticola)、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occum parvum)和一种新的桉树溃疡病致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相似文献   

7.
【目的】鉴定巫山脆李褐腐病病原菌,并通过体内实验(in vivo)探究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对其的抑制效果,为巫山脆李采后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柯赫氏法则对采集到的发病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的测定,并将分离纯化得到的褐腐病病原菌采用损伤接种菌饼的方法接种到脆李果实上,探究1-MCP处理对巫山脆李不同时期接种褐腐病的抑制效果及果实硬度的影响。【结果】通过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结合PCR技术,鉴定出引起脆李褐腐病的病原菌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1-MCP处理可显著降低(P<0.05)4℃贮藏期间处理前、处理后、损伤后经1-MCP处理再接种褐腐病的脆李果实的发病率并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展;25℃条件下,1-MCP处理对不同时期损伤接种脆李果实褐腐病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仅能维持在24 h内;病原菌在25℃贮藏条件下对脆李的致病性强于4℃贮藏条件;常温、低温条件下,1-MCP处理均可有效延缓脆李果实硬度的下降。【结论】明确引起巫山脆李采后褐腐病的...  相似文献   

8.
不同贮藏时期李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为试材,分析了不同贮藏时期李果实货架期品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贮藏0~60 d期间,随着回温时间的延长,黑宝石李果实硬度明显下降,而在贮藏60~80 d期间这种变化不明显;回温时间对安哥诺李果实硬度的影响不大.果实脆度的变化随其硬度的下降而变小.黑宝石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在回温过程中存在1个峰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此峰值向后推移;而安哥诺李果实SSC含量从回温0 d开始下降,在回温5 d时又增加.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的腐烂症状主要发生在货架期.贮藏0~20 d期间,货架黑宝石李果实的腐烂较严重,而安哥诺李果实在贮藏60~80 d期间腐烂较严重.可见,贮藏60~80 d期间,黑宝石李果实的货架期可适当延长;而安哥诺李果实货架期在贮藏20~60 d期间可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9.
<正> “黑宝石李”又名黑李,“玫瑰红李”又名美国玫瑰皇后李。两品种果大(单果重100~200克)、质优、挂果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二李品种,占领我国水果市场,是农民致富的好门路。栽培技术要点于下: 1.园地选择。两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海拔100~1900米范围内,均能良好地生长。因其根系分布  相似文献   

10.
以'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冰水和风预冷对李果实呼吸强度、乙烯生成量及其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预冷可抑制'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的呼吸速率,但这2种预冷方式对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不明显;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黑宝石'和'安哥诺'李果实的硬度和SSC含量均下降,这2种预冷方式对果实硬度的影响不大,但风预冷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果实SSC含量的下降;在贮藏后期,2品种李果实均表现出腐烂症状,冰水预冷果实的腐烂症状明显高于风预冷.分析认为风预冷方式对于维持李果实的贮藏品质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送检番石榴样品上发现一种黑斑病,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及重要性。[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结论]引起番石榴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mangiferae)。此前还未有G.mangiferae引起番石榴病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送检番石榴样品上发现一种黑斑病,对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及重要性。[方法]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结论]引起番石榴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芒果球座菌(G.mangiferae)。此前还未有G.mangiferae引起番石榴病害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克拉玛依果树腐烂病生物防治的效率,为相关果树高效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方法】从克拉玛依林杨的苹果树和李子树腐烂病发病植株及周边采集病灶和土壤样品,分析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筛选及微生物分子鉴定及拮抗效果。【结果】苹果树和李子树腐烂病病原菌均黑腐皮壳菌属(Valsa),其中李子树病原菌涉及该属的两个种:Valsa mali 和Valsa leucostoma ,而苹果树病原菌仅为Valsa mali。同时获得各类真菌拮抗菌15株,涉及4个属9个种,筛选到具有高效拮抗细菌2株,其最大抑菌圈菌落比分别达到2-11和2-79。【结论】菌株芽孢杆菌B4和B6对果树腐烂病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研究报道了李子树腐烂病病原菌,为相关果树的高效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六种重要玉米病害病原名称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晓鸣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8):3497-3507
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威胁。在中国,玉米种植地域广,种植区生态类型多,病害种类复杂,常见病害有30余种。中国的玉米病害研究历史不足百年,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较少,导致玉米病害知识的传播受到一定影响,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在一些玉米病害病原名称的采用上存在明显混乱,已被弃用的旧病原名称还在普遍应用。这种现状影响了玉米病害科学研究信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常交流。本文梳理了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红叶病、北方炭疽病、圆斑病、黑束病6种玉米病害病原学名的历史变迁,重点结合近年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分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这6种病害病原在目前应该采用的正确名称。(1)玉米瘤黑粉病病原无论是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都有别于Ustilago属物种的特征,已恢复其名称为1912年命名的Mycosarcoma maydis(DC.)Bref.(玉蜀黍瘿黑粉菌),曾被广为采用的Ustilago maydis(DC.)Corda(玉蜀黍黑粉菌)成为异名;(2)基于Sporisorium属与Sphacelotheca在寄主科选择上的差异以及对玉米丝黑穗病致病菌的形态学、寄主病害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Sporisorium reilianum(J.G.Kühn)LangdonFullerton.(丝孢堆黑粉菌)被确定为玉米丝黑穗病病原的正确名称,而Sphacelotheca reiliana(J.G.Kühn)Clinton成为异名之一。由于Sporisorium reilianum种内存在对玉米和高粱的致病性分化,玉米致病菌又可称为Sporisoriumreilianum f.sp.zeae(丝孢堆黑粉菌玉米专化型);(3)普遍认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玉米红叶病,但近年通过对致病病毒的测序,明确了多种病毒和株系是该病的病原。在中国,引起玉米红叶病的为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的小麦黄矮病毒-GPV(Wheat yellow dwarf virus-GPV)和玉米黄矮病毒-RMV(Maize yellow dwarf virus-RMV);(4)尽管在形态学方面有许多相似性,但通过多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证明Kabatiella属完全有别于Aureobasidium属,因此,玉米北方炭疽病病原的学名应该采用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玉蜀黍球梗孢),Aureobasidium zeae(Narita et Hiratsuka)Dingley作为异名处理;(5)分生孢子呈蠕孢状的真菌经历了数次属的变化,但形态学、基因序列信息、生活史、次生代谢物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引起玉米圆斑病的病原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玉米生平脐蠕孢)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其无性态名称的保留得到了国际真菌命名委员会的同意;(6)对物种名称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的长期混乱使用使得其已经失去了纯粹种的含义,而Acremonium拥有150余个种并对应多个有性态属,已经成为了一个庞杂属。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揭示了Acremonium属的异质性,以分子特征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重新划分和新建了相关的属,Sarocladium strictum(W.Gams)Summerbell(直帚枝杆孢)成为了玉米黑束病病菌的新种名,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和Acremonium strictum Gams是其异名。  相似文献   

15.
月季黑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月季黑斑病的危害程度、症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和观察,着重对病原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月季黑斑病在北京地区主要以无性阶段Actinonema rosae(Lib)Fr.进行危害,并以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但尚未发现有性阶段。分生孢子需在水滴中保持16h方可萌发。其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在0~5℃及40℃孢子萌发均受抑制。在2%葡萄糖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93%)。人工接种证明:病菌通过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为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6.
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拮抗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新疆昌吉及吐鲁番甜瓜地采集样品86份,以果腐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F159、BFB和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P4为指示菌,采用试管混菌平板涂布法,共计分离到195株菌,对甜瓜细菌性斑点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63株,其中细菌56株,放线菌7株.以管碟法复筛,获得有较强拮抗活力的菌株2株,分别为细菌G-14、放线菌P-13.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东省部分地区香蕉植株出现黄化、萎焉和枯死等症状,对病变部分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接种试验,确定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sp.)所引起的一种香蕉新病害。病菌从香蕉根部侵染,进入植株后扩展到茎部,产生水渍状、褐色和黑色病变,引起香蕉细胞和组织腐烂、坏死。病菌可以经母株与吸芽的连接部分,由母株扩展到吸芽。疫霉菌可以在病组织和土壤中存活,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带菌土壤进行田间或远距离传播。  相似文献   

18.
短果枝长度〈3 cm果梅座果率最高,母枝长度为80~120 cm时着生的短果枝最多,但母枝长度与果梅短枝数量以及采果数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果梅的生理落果率与品种特性有关,细叶青低于小梅.这些特性可以作为果梅树整形修剪及栽培管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甘肃省玉米叶部病害进行调查,发现一种新病害-玉米叶点霉叶斑病,分离得到引起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呈白色,后期逐渐变成灰黑色,菌丝分枝,具隔膜,无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钝,无色,单胞,两端不含油球;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 ph)。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将其鉴定为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鉴定一种在广西剑麻叶片上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并针对该病原菌筛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5个剑麻种植农场采集具有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的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采用叶片针刺法接种,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载玻片孢子萌发法研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GZ-5、深绿木霉(T.atroviride)菌株ST-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11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菌株YZ14-3对剑麻黑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从病叶组织中分离出6种真菌,其中编号为JMHB1的菌株分离率最高,达9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MHB1为致病菌;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JMHB1鉴定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对峙培养结果显示,生防菌菌株B11和YZ14-3可显著抑制菌株JMHB1的菌丝生长(P<0.05),抑菌圈半径分别为12.14和13.22mm,且2株生防菌株的培养滤液均可导致菌株JMHB1的菌丝隘缩、断裂;生防菌菌株ST-1和GZ-5对菌株JMHB1的拮抗系数为Ⅲ级和Ⅳ级,但其培养滤液对菌株JMHB1的菌丝无抑制作用。菌株JMHB1的孢子可在菌株YZ14-3、B11、ST-1和GZ-5的培养滤液中的萌发,萌发率分别为31.67%,32.37%,68.63%和76.63%。【结论】引起广西剑麻叶片产生圆形、近圆形或长椭圆形黑色凹陷斑块病害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dimidiatum(Penz.) Crous&;Slipper],这是我国首次报道新暗色柱节孢侵染剑麻引起黑斑病。病害名称暂定为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剑麻生产上可选择和搭配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深绿木霉及其商品制剂防治剑麻Neoscytalidium黑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