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钾肥对苦荞灌浆特性、根系形态及充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钾肥处理,研究了钾肥对苦荞灌浆特性、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充实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荞2号的灌浆起始势(R0)以24 kg·hm~(-2)(MK)处理最高,对照组(CK)处理最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4个钾肥处理间以MK处理最短,对照组CK处理最长。晋荞2号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以MK处理最高,对照组CK处理最低;根系长度和根冠比以12 kg·hm~(-2)(LK)处理最大,对照组CK处理最小;伤流强度以LK处理最低。晋荞2号的株高、1~2节节间粗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充实度和产量均以MK处理最大,对照组CK处理最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晋荞2号的子叶节高度、1~2节节间长度以48 kg·hm~(-2)(MK)处理最大。结果表明,中钾(MK)处理促进了苦荞的灌浆,提高了充实度及最终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育阶段遮阴对水稻籽粒充实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Ⅱ优498、川香9838等16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弱光对水稻籽粒充实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遮阴对水稻籽粒充实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分蘖期遮阴主要使水稻有效穗大幅度降低,并使籽粒充实度和充实率分别减少3.00%和4.03%,减产17.34%;拔节孕穗期遮阴主要减弱水稻中期的营养生长和穗分化程度,使充实度和充实率增加3.84%、9.94%,但产量降低41.35%;灌浆期遮阴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授粉、结实及籽粒充实,使其充实度和充实率分别降低了7.41%和16.64%,产量降低53.9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一丰8号和冈优906等组合较耐弱光。  相似文献   

4.
不同肥料类型对苦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苦荞品种‘西荞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类型肥料处理对苦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苦荞株高和第一节间长,以A4处理的第一节间长最长,为2.1 c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A2除外)。除A3外,其他施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苦荞的茎粗,但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的肥料处理对苦荞主茎节数没有明显的影响。除A1和A3处理外,其他施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苦荞的总干物重,但苦荞干物质在各器官的积累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各施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苦荞的产量,以A4处理最高,为2 508.4 kg/hm~2,显著高于A5、A6和CK处理。不同的肥料处理对单株粒数、有效株数和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温光对水稻籽粒充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试验表明 ,播期影响水稻齐穗期和产量 ,产量取决于颖花量和籽粒充实度 ,在相同密度下 ,播期对籽粒充实度的影响显著大于对颖花量的影响。齐穗后有效积温与群体籽粒充实度间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而齐穗后的光照累计值对群体籽粒充实度却有趋向显著的负相关。究其原因 ,是灌浆期出现温光错位 (MTI)造成的 ,发生 MTI的条件是 :候均日温降至 15 .5℃以下 ,温度降差 3℃以上 ,时滞 1d的候均日照升差达 4 h以上。进一步分析表明 ,籽粒充实度 (GFG)与抽穗后有效积温 (>10℃ ,ETS)间有下列关系 :GFG=(a+b ETS) ETS- 1。据此 ,可以确立水稻品种的最迟安全齐穗期 ,进而指导对水稻品种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品种的籽粒允实状况,以最新育成的13个新晶系和1个对照品种为试材,根据糙米厚度分级对籽粒充实程度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糙米千粒重与糙米厚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可以由籽粒厚度代表充实程度.新育成品系的籽粒充实度分前布在77.60%~93.03%之间,品种间差异显著.新品系充实度与平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与其他产量性状相关不显著.充实程度与产量水平不完全一致,高产品种多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着粒密度,实粒数·m~(-2)和中等的充实度.  相似文献   

7.
在前茬作物为马铃薯净作时,对黔苦2号苦荞进行不同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厩肥15 t/hm~2、尿素150 kg/hm~2条件下,用过磷酸钙750 kg/hm2对黔苦2号拌种后进行撒播,以播种量为37.5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播种量33.75 kg/hm~2的处理产量次之。建议在苦荞生产中,播种量以33.75~37.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合肥和磷钾肥配施对苦荞倒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苦荞的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苦荞K20904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不同肥料配施对苦荞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肥料配施对苦荞倒伏率和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倒伏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复合肥、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的用量分别为450.0、271.3、66.2 kg/hm~2时,倒伏率最低,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赣亚1号、两优培九、9311、培矮64S和Hb-01为材料,籽粒充实率(%)作为充实度的指标,探讨了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差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与双亲籽粒充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外源激素对水稻籽粒充实度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外源激素对水稻籽粒充实和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于开花前5 d喷施3种外源激素ABA、GA3、PR1(复配的化学调控剂),结果表明,喷施ABA的水稻强势粒千粒重比对照(喷清水)高5.69%,弱势粒千粒重比对照高12.00%;喷施GA3的水稻强势粒千粒重比对照高4.67%,弱势粒千粒重比对照高7.67%;喷施PR1的水稻强势粒千粒重比对照高8.27%,弱势粒千粒重比对照高13.89%。喷施ABA、GA3和PR1的水稻强势粒的充实度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72%、1.12%、1.20%,弱势粒充实度分别提高了9.71%、5.49%、12.86%。喷施ABA和PR1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强、弱势粒的垩白粒率与对照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研究表明,3种外源激素处理都提高了水稻的强、弱势粒千粒重和充实度,ABA和PR1处理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3种外源激素对水稻弱势粒作用强于对强势粒的作用效果;3种外源激素中,复配的PR1作用效果优于ABA和GA3。  相似文献   

11.
喷施外源激素对苦荞籽粒产量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份苦荞材料威苦1号和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在花蕾期进行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全株喷施处理,测定了其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处理对苦荞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适宜浓度的外源GA3、IAA喷施荞麦均可提高其产量,其中GA3、IAA的最适浓度分别为80和110 mg·L-1。喷施外源GA3威苦1号籽粒黄酮含量比不施用降低,而低浓度GA3处理黔苦6号时,其籽粒黄酮含量升高;喷施低浓度外源IAA时,威苦1号籽粒黄酮含量升高,而喷施外源IAA黔苦6号籽粒黄酮含量比不施用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11个甜荞品种和12个苦荞品种为材料,在云南、西藏、山西、内蒙、宁夏、青海6个生态区进行种植,研究了生态因子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平均产量分别为98.11和138.35 kg·亩-1,可溶性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3.49%和10.21%,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0.03%和2.45%。甜荞和苦荞品种不同栽培地点的单株粒重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栽培地点对甜荞和苦荞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影响比基因型的影响大。除了甜荞籽粒黄酮含量,甜荞和苦荞各性状在不同栽培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因子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甜荞产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苦荞产量和黄酮含量均与海拔呈正相关,表明海拔是影响甜荞和苦荞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主要生态因素。本研究发现甜荞和苦荞对环境敏感性都存在着品种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肥处理对荞麦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荞麦高产最适施氮量,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2016年施肥水平为:0 (N0)、45 (N45)、135 (N135)和225kg/hm2(N225);2017年施肥水平为:0(N0)、90(N90)、180(N180)和270kg/hm2(N270),比较不同施氮量下荞麦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叶绿素含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均能提高荞麦的株高、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单株花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数,使其产量显著上升;荞麦主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随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降低;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但在苗期和初花期,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因此,生产上建议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荞麦生长过程中投入180kg/hm2的氮肥,且注重施氮比例及时期,以此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苦荞品种成熟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与苦荞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四川本地4种苦荞品种西荞1号、米荞1号、川荞1号和川荞2号为试验材料,对比2种栽培方法下4种苦荞的内源激素含量、产量和营养品质;测定其在常规栽培方法和新型栽培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057193.3,公开号105660133A)下苦荞的单株粒重、千粒重、产量、膳食纤维、蛋白质、黄酮和淀粉的含量,以及其成熟期茎、叶、根中脱落酸(ABA)、玉米素+玉米素核苷、生长素(IAA)、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和多胺(腐胺、亚精胺、精胺)等内源激素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种苦荞的膳食纤维、蛋白质、黄酮及淀粉含量与苦荞叶中的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叶、根中的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及IA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黄酮含量与叶中的IAA、ACC和多胺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苦荞的产量和品质与其不同部位间的内源激素含量有密切关系,并且可以通过新型栽培技术调节其内源激素含量,以达到改善苦荞品质和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耕作方式对苦荞籽粒灌浆特性及衰老进程变化特征的影响,以苦荞品种黔苦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免耕、常耕、深耕3种耕作处理,研究了其对苦荞籽粒灌浆动态、根系形态生理、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下苦荞籽粒灌浆的形态参数(N值)均小于1,耕作方式间差异不明显;灌浆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灌浆速率为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G)均以深耕处理最大,免耕处理最小;不同耕作方式间的最大灌浆速率下的生长量与籽粒生长终值量比值(I)差异较小。深耕处理能促进苦荞根系的生长,且随生育期的推进,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在灌浆期达最大;深耕处理的根系活力在各时期均高于常耕和免耕处理;随生育期的推进,苦荞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耕作方式间以深耕处理最大;MDA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则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以免耕处理最大,深耕处理最小;深耕处理能显著提高苦荞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综上,深耕处理能促进苦荞籽粒的灌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实现增收。  相似文献   

16.
不同供氮水平对野生荞麦与栽培苦荞的表现型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探讨了中国荞麦属1个种及1变种对氮的需肥特性,不同肥料梯度处理对其生理、农艺性状等的综合影响。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 s)、胞间间隙CO2浓度(CO2)、叶面温度(Tleaf)、叶绿素含量、光强(PAR)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对植株体不同层次叶片光合特性进行比较。对3个材料盆栽试验,氮肥(尿素)设5个水平,分底肥(2/3)、追肥(1/3)2次施用,1个对照,共48个处理。盆栽试验处理中,野生荞麦与栽培苦荞对氮素吸收利用表现型差异明显。金荞麦、齿翅野荞对氮的需求能力强于西荞1号;耐低氮瘠薄能力以齿翅野荞为强,西荞1号、金荞麦之间差异不明显;齿翅野荞适应能力强。  相似文献   

17.
苦荞叶提取物抗氧化性及其协同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苦荞叶中提取抗氧化性物质,用光度法测定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及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作用,并采用碘量法研究了苦荞叶提取物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及与其他物质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苦荞叶中总黄酮含量为57g/kg;苦荞叶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有效延缓油脂脂质过氧化反应;随着苦荞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抗氧化作用增强,最有效的添加量为2g/kg;VC、VE和柠檬酸对苦荞叶提取物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增效次序为VC>VE>柠檬酸;苦荞叶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8.
苦荞麦非热脱壳机试验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传统的熟化脱壳工艺中热处理造成苦荞麦营养损失严重的问题,基于对苦荞麦结构特性和现存脱壳机缺点的分析,提出苦荞麦动态调压磨削非热脱壳方法,并研制了脱壳机。该机具有脱壳室压力动态调整机构。通过单因素试验,明确了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分别建立了脱壳率和整仁率与各因素的回归模型。采用多指标优化,确定的最佳参数组合为:磨削间隙2.6mm,磨削气囊压强22.3kPa,揉搓间隙4.0mm,揉搓气囊压强5.1kPa,主轴转速470r/min。在最优参数组合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整仁率为31.8%,脱壳率为88.1%。脱壳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脱壳室压力动态调整机构不灵活。  相似文献   

19.
西藏苦荞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西藏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西藏80份苦荞资源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苦荞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主茎粗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6.7%。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偏相关,生育期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显著负偏相关。应用主成分分析将西藏苦荞7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6.04%,以主茎因子贡献率最高,为41.11%。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1.61水平上可聚为4个大类,可区分为株高较矮大粒型、株高中等小粒型、植株矮小大粒型和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型。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苦荞资源中植株较矮、大粒是较为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以甜荞品种通辽本地小粒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GA3、NAA、PPP333)处理,测定了其产量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喷施明显增加了甜荞的产量,均以浓度为150 mg·L~(-1)时产量达最高。通过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与相关分析表明,充实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除充实度外,在GA_3作用下单株粒重影响大,NAA作用下千粒重影响大;PPP333作用下株高影响大。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甜荞的品质,但降低了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