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辣椒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中的初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剂量存在较大差异,施药剂量越大,初始沉积量越高;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1 000倍液和500倍液2种施药量的降解速率基本相似,半衰期分别为1.6和1.7 d;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最大残留量(MRL值)推荐值为1 mg/kg,1 000倍液和500倍液茎叶喷雾后,农药残留量降解到该值时所需时间分别为1.5和2.3 d,符合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结论]为乙酰甲胺磷在甘肃河西走廊及相似地区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鸡毛菜上的消解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乙酰甲胺磷在我国农药分级标准中,属低毒杀虫剂,是一种内吸性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并可杀卵,有一定熏蒸作用。适用于蔬菜、茶树、水稻、小麦等作物,能有效防治多种咀嚼式及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它是通过抑制昆虫的乙酰胆碱酯酶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其雄小鼠急性经口LD50为137mg/kg。  相似文献   

3.
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甲胺磷在白菜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乙酰甲胺磷在叶菜类蔬菜上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比较研究了露地与设施栽培条件下乙酰甲胺磷及其高毒代谢物甲胺磷在白菜中的残留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乙酰甲胺磷在白菜中降解半衰期为2.060~3.203 d,大棚条件下降解速度慢于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乙酰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甲胺磷的残留量是乙酰甲胺磷代谢生成和甲胺磷本身降解两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施药几天后,出现一个甲胺磷残留的高峰;乙酰甲胺磷施用在白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尤其是大棚栽培方式、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使用乙酰甲胺磷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因此,在白菜等叶菜类蔬菜上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安全间隔期应延长为21 d,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4.
乙酰甲胺磷(acephate)是低毒内吸性杀虫剂,中度持效,残留活性长。重点用于防治甘蓝菜青虫、茄科、豆类和玉米上的棉铃虫及螨类等害虫。2013年武威市设施甘蓝栽培面积2万亩,露地种植面积1.5万亩。因此,研究乙酰甲胺磷在甘蓝中的残留特性,对制定安全使用标准以及农业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探明乙酰甲胺磷在甘蓝中的残留特点,为该农药在甘肃河西走廊及相似地区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30%乙酰甲胺磷乳油防治烟青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 0 2年在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了 30 %乙酰甲胺磷乳油防治烟青虫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乙酰甲胺磷 2 5 0~ 5 0 0倍对烟青虫均有显著防效 ,药后 1 0d、2 0d校正防效分别达 90 .1 %,80 .8%以上 ,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而且乙酰甲胺磷残效期较长 ,30d以后的校正防效仍在 88.0 %以上  相似文献   

6.
乙酰甲胺磷在豇豆上安全使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制剂的乙酰甲胺磷在豇豆上使用后所产生的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残留进行了降解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53~1.83 d,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94~3.26 d。根据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在豆类蔬菜上的限量要求,推荐乙酰甲胺磷在豇豆中的安全间隔期为6 d,并且应避免在豇豆采摘的高峰期使用该农药。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制剂的乙酰甲胺磷在豇豆上使用后所产生的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残留进行了降解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531.83 d,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941.83 d,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943.26 d。根据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在豆类蔬菜上的限量要求,推荐乙酰甲胺磷在豇豆中的安全间隔期为6 d,并且应避免在豇豆采摘的高峰期使用该农药。  相似文献   

8.
对乙酰甲胺磷在青菜上使用后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降解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半衰期为1.12 d,4 d左右乙酰甲胺磷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1 mg/kg).乙酰甲胺磷代谢物甲胺磷降解规律不符合一级动力学,7 d后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0.05 mg/kg).建议限制使用乙酰甲胺磷并交替使用其他农药.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防治麦蚜高效、低残留药剂,对20%乙酰甲胺磷乳油和40%氧化乐果乳油防治麦蚜进行了药效对比及用量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乙酰甲胺磷乳油对麦蚜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使用20%乙酰甲胺磷乳油200g-250g/667m^2,在蚜虫发生期内喷雾防治,施药第1d,防治效果就达90%以上,药后第10d仍保持在90%以上,且对油菜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在同一液相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剂中氟虫腈和乙酰甲胺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反相柱和紫外检测器,以乙腈∶水=32∶68(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 nm,外标法定量。[结果]氟虫腈和乙酰甲胺磷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30和0.120,变异系数分别为2.84%和0.3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9%和99.7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6和0.999 8。[结论]在同柱同操作条件下分析36%氟虫腈.乙酰甲胺磷乳油,简便、快速、稳定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乙酰甲胺磷在青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气相色谱FPD检测器,采用脉冲分流进样模式,对蔬菜中乙酰甲胺磷的残留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并对乙酰甲胺膦在青菜中的残留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乙酰甲胺磷在青菜样品中的降解半衰期为2.3 d,16.5 d后残留量降解到最低残留限量(MRL)值以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15%高渗乙酰甲胺磷乳油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笔者对其进行了药效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30%乙酰甲胺磷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0%乙酰甲胺磷乳油对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杀虫效果,杀虫率可达70%以上,并且经试验证明无明显药害现象,可大面积推广应用,推荐用药量以2 400 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15.
30%乙酰甲胺磷乳油是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为了明确该药剂对稻叶蝉的防治效果及使用方法,我站于2005年8月对该药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在同一液相色谱条件下测定混刹中氟虫腈和乙酰甲胺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18反相柱和紫外检测器,以乙腈:水:32:68(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外标法定量。[结果]氟虫腈和乙酰甲胺磷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30和0.120,变异系数分别为2.84%和0.3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9%和99.7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和0.9998。[结论]在同柱同操作条件下分析36%氟虫腈·乙酰甲胺磷乳油,简便、快速、稳定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龙家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04-11505
[目的]为获得高效降解乙酰甲胺磷的微生物菌株。[方法]从常年生产有机磷农药企业排污口附近土壤取样,采用逐渐加量的驯化方式,分离筛选出菌株L1、L2,将菌株接种在乙酰甲胺磷选择性培养基中,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和个体形态。[结果]菌株L1、L2可降解乙酰甲胺磷。菌株L1降解乙酰甲胺磷的降解率可达73%,菌株L2的降解率为61%。显微镜下观察菌株L1形成的幼龄菌落较大,菌体由分支的菌丝组成,菌丝的横隔膜上有小孔,具有足细胞存在;菌株L2形成的菌落很小,圆形,隆起状,黄色,被革兰氏染色成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呈微球状。[结论]菌株L1、L2可降解乙酰甲胺磷,降解率分别为73%、61%。经培养特征和生理特征鉴定,L1、L2分别属于曲霉属和微球菌属。  相似文献   

18.
田间试验表明,每100m^2用75%SP乙酰甲胺磷5.62 ̄11.25g,施药后第3d对菜青虫的防效达82.89% ̄92.10%,优于敌百虫;100m^2用3.00 ̄6.00g,施药后第3d对柑桔螨的防效达89.49% ̄93.78%,优于三唑磷。  相似文献   

19.
乙酰甲胺磷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宁夏农林科技》2011,(12):231-23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结合外标法建立了乙酰甲胺磷原药测定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流动相组成等因素对色谱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分离测定条件:采用C18柱,以乙腈—水(3∶97,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在3 min内完全分离。将该方法应用于乙酰甲胺磷原药测定上,回收率介于98.9%~10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介于6.3%~7.2%之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