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1991年对核大砣子海珍品自然保护区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共见2大类、19属、56种。优势种为硅藻类的具边h园筛藻(CosinodiscaceaemanginalusEhrenberg)、佛氏海毛藻(thalassiolhnixfnauefeldiiGrunow);甲藻类的单角铠角藻(Cenatium fususEhrenberg)等。海区内浮游植物分布均匀,全年平均生物量为5.53×106细胞/m3。与1986年本底调查比较,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采自青岛海区贝类育苗和养成池中的2 种原纤类纤毛虫———小冠须虫Stephanopogon minuta n .sp .和拟迈氏冠须虫S.paaramesnili n .sp.。依据蛋白银染色并结合活体观察,对其形态学做了综合描述,并就其主要鉴定特征与相近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李丽 《河北渔业》2019,(6):31-32,53
2018年9月对觉华岛近岸海域的海洋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属性为暖温带广温广盐生态型,以桡足类为主,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调查海域内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觉华岛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北部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种类数量最大。  相似文献   

4.
主养青鱼高产池塘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报道了主养青鱼净产11.25、15吨/公顷·年两个产量级池塘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组成、现存量的研究结果:浮游植物丰度为20-60mg/L,有机碎屑丰度为30-70mg/L;浮游植物群落由7种优势种群交替组成,它们分别是隐藻(Cryptomonas.spp)、蓝裸甲藻(Gymnodinumcyaneum)、裸藻(Euglenaspp)、针杆藻(Synedrasp.)和菱形藻(Nitzschiasp.)、尖头藻(RaphidiopsissPP)、裂面藻(Merismopediaspp.)、绿球藻类(Chlorellaceaespp.),隐藻为主的鞭毛藻类占优势。文中还探讨了浮游植物与鱼池水质净化、浮游植物有机碎屑丰度与鱼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8年夏季用浅海Ⅰ型标准浮游生物网在河北黄骅港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2种、桡足类11种、糠虾类2种、毛虾类1种、钩虾类1种、糖虾类2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幼体类2种、水母类1种。平均生物量320.6mg.m-3,生物量的波动范围75.2~1310.6mg.m-3。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明显高于远岸;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0.33)、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0.31)、太平洋纺锤蚤Acartia pacifica(0.12)、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0.038)、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0.34)和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0.04)。  相似文献   

6.
渤海中部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针对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渤海中部海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多样性;通过结合现场环境参数,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74种(含浮游幼虫21类),桡足类为绝对优势的类群,在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中占25.7%。渤海中部海域全年均出现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共2个,分别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季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含浮游幼虫6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82.0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7.1 mg/m3,香农-威纳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36和1.02;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含浮游幼虫18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9.6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35.8 mg/m3,H’和D分别为1.75和1.78;秋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2种(含浮游幼虫14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22.5 mg/m3,H’和D分别为1.83和2.08;冬季共鉴定浮游动物33种(含浮游幼虫12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1.1 mg/m3, H’和D分别为1.63和1.53。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盐、底溶解氧和水深;夏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底盐和叶绿素;秋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温、表pH和底pH;冬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pH和叶绿素。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春季三亚湾浮游动物生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11年3月27日-4月3日调查资料,对三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鉴定浮游动物68种,优势种为桡足类的瘦歪水蚤( Tortanus gracilis)、太平洋纺锤水蚤( Acartia pacifica)、美丽大眼剑水蚤( Corycaeus speciosus)、小哲水蚤( Nannocalanus minor),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毛颚类的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介形类的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被囊类的异体住囊虫( Oikopleura dioica);樱虾类的中型莹虾( Lucifer intermedius)。生态类群主要以暖水沿岸种类为主。三亚湾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布呈现由河口沿着三亚湾向外海再到鹿回头沿岸呈逆时针逐渐减少趋势,且湾内大于湾外;三亚湾浮游动物的密度与重金属铜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活性磷酸盐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悬浮物、叶绿素a、铜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海域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连云港周边不同海域的海水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进行分离,对检出菌株进行溶血性及耐药性检测。菌株检出率78%,溶血素阳性率68%,文蛤浸养感染率及死亡率20% ~30%;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其对GN、SXT、TE、CAZ、CTX、CRO、CI、DO和NOR较为敏感,耐药率低于10%;对FR和AMP的耐药率在60%以上。连云港海域内及海产品中均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其中TRH型毒素分布较多。对海水养殖行业及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9年11月份大潮、小潮时期对奉贤附近海域进行的浮游生物生态调查资料,对大、小潮时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与生物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潮时浮游动物密度比小潮大,而浮游动物的种类数、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比小潮时低,大潮时优势种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的优势度(Y≥0.02)及其所占的数量比例高于小潮,优势种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的优势度及其所占数量比例明显低于小潮。海洋浮游动物对潮汐变化的生态响应强烈。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中的脂类以2种形态存在,即脂肪滴(L)和卵黄体(Y)。脂肪滴为中性脂,卵黄体主要是磷脂。成熟卵巢的总脂含量约占卵巢湿重的17.78%,且中性脂(NL)大于磷脂(PL)。成熟卵巢的NL依次主要由甘油三酯(TG)、胆固醇(SL)和胆固醇脂(Es)组成;PL主要由卵磷脂(PC)和脑磷脂(PE)组成,且PC含量高于PE。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巢的NL和PL脂肪酸组成明显不同,PL短链的饱和与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低于NL(p<0.01),长链的多不饱和酸(>18个碳)含量显著高于NL(p<0.01),而一烯酸含量在这2种脂类中基本上无大变化。PL和NL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皆为:C16∶0、C16∶1、C18∶1、C18∶2、C20∶4、C20∶5和C22∶6。  相似文献   

11.
自贻贝鳃丝上分离的1种吻毛类纤毛虫,经鉴定系下毛虫属1新种,定名为威海下毛虫(Hypocomidesweihaiensisn.sp.)。对下毛虫属内各种进行了比较,并依据对纤毛图式特征的比较研究,将著毛虫属的模式种———风雅著毛虫(InsignicomavenustaKozlof,1946)进行重新组合为风雅下毛虫(Hypocomidesvenustan.comb.)。同时探讨了贻贝下毛虫的危害性及其与宿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鳜属(Siniperca)鱼类,体形似鲈鱼,因此又称为中华鲈。鳜属鱼类在鱼类分类学中的地位,过去被归属于鲈形目的科,现在有人提出应归属于叉尾鲈科(Percichthyidae)。根据文献记载,鳜属包括多种鳜鱼,其中:最著名的是翘嘴鳜(Sinipercachuatsi,又称鳌花鱼),其次是大眼鳜(S.kneri,又称羊眼鳜),其他还有斑鳜(S.scherzeri,又称岩鳜)、朱氏鳜(S.chui)、广西鳜(S.kwangsiensis)、钱氏鳜(S.chieni)、百泉鳜(S.p。chu。e。…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2010年7个航次(每年8月初至9月上旬)共200个站位的黄河口附近海域生态调查资料,研究其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类和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夏季黄河口海域共出现浮游植物137种,丰度变化范围为(71.51~2296.31)×104个/m3,优势种类历年变化较大,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垂缘角毛藻(Chaetoceroslacinios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nitzschioides);多样性指数值远岸区域普遍高于近岸区域,低值区多数位于入海的河口附近。聚类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大致可分为3个浮游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4.
在2015年夏季和冬季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域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按照浮游动物粒径大小将其分成3个类群,即小型浮游动物(180~380μm)、中型浮游动物(380~500μm)和大型浮游动物(500μm)。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值区多分布于珠江口、东沙群岛和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浮游动物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出现显著的季节和粒径结构差异,其中夏季δ~(15)N平均值高于冬季,以小型浮游动物尤为明显(P0.01)。各粒级浮游动物δ~(15)N值随粒径增大而增加。小型和中型浮游动物δ~(15)N值与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大型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多棘海盘车体壁胶原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从海盘车体壁中提取出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胃蛋白酶促溶的胶原蛋白(PSC),得率分别为10.90%、61.43%。将ASC、PSC的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与脊椎动物及其它无脊椎动物胶原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SC、PSC是典型的胶原蛋白。在此基础上对ASC、PSC进行了SDS-PAGE电泳,进一步表明制品的纯度较高,并且它们在分子大小、构型及性质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1991-1994年对蛤蟆通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浮游植物8门96种属,浮游动物86种属;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4.624mg/l,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平均为2.631mg/l;浮游植物生物量中以硅藻为主,占48.30%,浮游动物生物量中轮虫类最高,占67.0%;鱼类生长期(5-9月)浮游植物生物量10.992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315mg/l;冰封期冰下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等明显与越冬池冰下游浮植不同。浮游生物可提供的鱼产潜力为540.9吨。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2年6月和9月的调查,大伙房水库浮游动物共35属61种。其中原生动物10属18种、轮虫9科13属24种、枝角类5科8属13种、桡足类2科5属6种,年平均数量和生物量为17677个/L和2.0647mg/L,数量以急游虫、侠盗虫、长肢多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透明(氵蚤)和近邻剑水蚤最多。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时空分布较明显,时间上6月为数量高峰,而生物量9月为高峰;水平分布中游数量和生物量均最低,下游数量和生物量均最高。水库浮游动物每年可为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提供793t鱼产力。  相似文献   

18.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的判断DIAGNOSISFORFRESHWATERFISHKILLSCAUSEDBYACUTEPOISONING曹立业李应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CaoLiyeLiYingren(ChineseAcademyof...  相似文献   

19.

在2015年夏季和冬季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域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按照浮游动物粒径大小将其分成3个类群,即小型浮游动物(180~380 μm)、中型浮游动物(380~500 μm)和大型浮游动物(>500 μm)。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值区多分布于珠江口、东沙群岛和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浮游动物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出现显著的季节和粒径结构差异,其中夏季δ15N平均值高于冬季,以小型浮游动物尤为明显(P < 0.01)。各粒级浮游动物δ15N值随粒径增大而增加。小型和中型浮游动物δ15N值与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大型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鳜鱼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与克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感染鳜鱼病毒( Siniperca chuatsi Virus,简称SCV) 的鳜鱼体中分离病毒,提纯核酸作模板。通过RAPD 法,用带酶切位点的引物进行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获得扩增带谱。从带EcoRⅠ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产物中,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大小约为0 .4 和0 .5 Kbp 的片段,经EcoRⅠ酶切处理制备成带粘性末端的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UC19 的EcoRⅠ位点。EcoRⅠ酶对重组子进行了酶切鉴定,获得2 种带插入SCV 核酸PCR扩增产物的重组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