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清改 《茶叶通讯》2019,46(2):234-238
唐代开始,饮茶之风兴起,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茶市场和西北市场开始出现,淮南茶区在内的多个重要产茶区也逐渐形成。而此时位于淮南茶区的信阳茶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优,既生产贡茶,也提供大量的商品茶。学术界对唐代信阳茶的制作加工和品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这一时期信阳贡茶和商品茶的贸易运输通道即茶路的发展、演变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史志资料和茶学著述,结合田野考察,对唐代信阳茶路进行研究和梳理,认为唐代信阳的茶路兼顾陆路和水路两种,以水路为主,且水路主要沿历史悠久的淮颍水道进行。  相似文献   

2.
马晓辉 《茶叶学报》2022,(4):293-297
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信阳毛尖茶主产区。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茶山风景优美,茶乡山清水秀,信阳毛尖茶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炒制,品质优良,茶味浓郁。在全域旅游发展思路下,信阳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绿水青山,探索茶文旅融合之道,做好“红绿”文章,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黎标 《茶叶》2002,28(4):219-220
唐代人工栽培的茶树已遍及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14个省区,同现代的茶产地大体相当。也就是说,凡是适宜于种茶的地方,唐人都栽种了茶树。 由于各地的气候状况与土壤条件略有不同,因而唐茶的品色便出现了高低之分。这一点,陆羽《茶经》曾予说明。 按陆羽的见解,山南茶以峡州(今湖北宜昌。此指治所所在地,下同)为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茶以光州(今河南光山)上,义阳郡(今河南信阳)、舒州(今安徽怀宁)次,寿州下,蕲  相似文献   

4.
信阳毛尖茶产于河南信阳,以“细、圆、光、直、多白毫”的精美外形和“滋味醇和、香高持久、汤色碧绿”的独特内质,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社会需求量不断扩大。近几年,信阳毛尖茶产区不断扩大,产量逐渐提高,但传统的信阳毛尖茶均为手工炒制,存在制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等问题,扩大生产受到了限制,较难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需要。鉴于此,信阳市茶叶试验站和蚕业试验站于1995年进行了信阳毛尖茶机制工艺的研究。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信阳毛尖茶机制工艺。…  相似文献   

5.
钱远昭  郑乃福 《茶叶》1995,21(4):40-41
信阳毛尖素以“细圆、光直、多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继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1959年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后,1985年又获国家银质奖,199O年荣升国家金质奖,1991年在首届杭州国际条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成为河南茶叶生产上的瑰宝。信阳毛尖生产干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地区,这里种茶始于东周,距今已两千多年。唐代陆羽《茶经》曾把此地划为我国古老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菜区”,载有“谁南以光州(今光山县)上,义阳郡(今信阳县)、舒州次……”。唐地理志记有:“义…  相似文献   

6.
龙潭牌“信阳毛尖”产于大别山区的信阳县南部的7个山区乡。特别是黑龙潭南北两侧的狮河与谭河两个乡,是正宗“信阳毛尖”的主产地.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成为贡品。宋代苏东坡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荣获金奖.1982年以前,两次被评为全国名  相似文献   

7.
胡晓 《福建茶叶》2023,(9):173-175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信阳毛尖手工炒茶手工技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土壤中,三家文化彼此互鉴,共通共融。文章从儒释道三家美学精神去阐述这一手工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内在价值追求,探讨历史发展中的信阳毛尖手工炒茶技艺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的茶和茶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互动中到了两宋时期,积淀的茶文化底蕴深厚,尤以古都汴京(开封)、临安(杭州)和明州(宁波)(以下通称现代城市名)为代表,经宁波港传播到东亚地区及世界其他国家。探索中原和沿海地区及代表城市的茶文化特色,建设"一带一路"可作借鉴。本文试作以下论述。一、源远流长的两地茶文化互动呼应茶叶多产在长江流域和江南,纵然我国北方地区不宜植茶,但人们生活总是和茶休戚相关。河南产茶闻名古今,陆羽《茶经》所述我国八大茶区之一淮南就在河南:"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即今信阳、光山一带,所产  相似文献   

9.
信阳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就是名茶产地。"信阳毛尖"是中国当代十大名茶之一,然而由于地方史志资料所限,在对信阳地方茶史研究的过程中,信阳茶历代的加工方法和演变的过程始终是个学术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各种史志资料和唐宋以来文学作品的分析,厘清历代信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陆游与建茶     
马舒 《福建茶叶》1997,(2):45-4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中年时期,曾在巴山蜀水间任官约八年,其爱国诗篇流入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宋孝宗赏识,调他回朝,拟再任朝官。但为当朝主和派,竭力反对,不久陆游即被任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简称“茶使”)。这时陆游为54岁,时在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福建在当时为著名贡茶的首要产地,“茶使”便是一个美差。陆游的好友周必大为诗祝贺:“今有云孙持使节,好因贡焙祀茶神。”陆游去福建上任,十月,他写了《适闽》诗说:“春残犹看少城(指成都)花,雪里来尝北苑茶。”表达了当年年初从蜀地出发,年底到福建品…  相似文献   

11.
信阳位于我国江北茶区的北缘,是传统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和红茶新贵"信阳红"的故乡;由于冬春气温较低、多为高山茶园、茶农习惯只采制春茶一季,历史上信阳茶的安全不容置疑。随着近年信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园面积迅速扩大,夏秋茶利用率提升,信阳茶出口内销均迅速增长,茶产业成为信阳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饮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信阳毛尖茶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素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金奖,195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之后又屡获国内外金奖。信阳毛尖茶好,除得天、地之利外,更与其独特炒制技艺有关,最好的信阳毛尖茶都是手工炒制而成的。2007年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技艺的形成、现状和标准手工炒制技艺流程,对弘扬传承信阳茶文化很有意义。一、信阳毛尖炒制技艺的形成与现状信阳种茶历史悠久,清朝中期是河南信阳茶叶重要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和完善,在清末出现了信阳毛尖的成  相似文献   

13.
信阳毛尖茶以“细、圆、紧、直、多自毫”的美好外形和“汤色碧绿,香高持久,滋味甘甜”的独特内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茶区不断扩大,产量逐渐提高,原传统的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已难以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关于对搞活信阳茶叶流通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信阳毛尖历史悠久,自古闻名,茶文化源远流长。信阳产茶历史起于东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唐朝,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  相似文献   

15.
信阳毛尖茶人机结合炒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广铭 《茶叶》2005,31(2):111-112
信阳毛尖茶属特种绿茶。外形细、紧、圆、直、多白毫;内质香高、味浓、耐泡,享誉海内外,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茶。传统的加工炒制工艺为生锅-熟锅-烘焙三道工序,均为人工操作完成。手工炒制信阳毛尖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造成目前茶农仅加工生产中、高档春茶,而放弃低档茶加工,夏、秋茶更是无人问津,严重影响了信阳毛尖茶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6.
5月20日上午,由河南信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信阳红风暴”福建宣传活动周在福州启动。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河南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等相关领导,以及豫闽两省的骨干茶企到场参加。活动现场,两地茶企还开展了品茶、展示展销、茶艺表演、合作签约等一系列茶事活动。  相似文献   

17.
《茶世界》2008,(4)
紫笋茶史称顾渚紫笋,也称顾渚石笋,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茶。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764年)毗陵(常州)太守、御史大夫李栖筠在阳羡(今宜兴)督造贡茶,适逢一位山僧献上长城(今长兴)顾渚山产的茶叶,茶圣陆羽尝后认为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遂推荐给皇帝,并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式列为贡茶。紫笋一名,由陆羽《茶经》紫者上,笋者  相似文献   

18.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于鄂豫皖三省的交界之处,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信阳毛尖作为信阳地区重要的茶产品,也为信阳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生态文明开发的时代背景下,信阳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当中,要创新形式和内容,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体现出茶旅产业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形成更加紧密的茶旅产业结合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20.
唐黎标 《茶叶》2003,29(1):56-56
古往今来 ,各地的茶楼、茶馆、茶社和茶室业主 ,大多利用巧妙的茶联招徕顾客。茶馆小憩 ,细品茶联 ,领略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别有韵味。有的从茶香、水美上极力渲染 ,使茶客怦然心动 ,欲罢而不能。如“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南京雨花台茶社联 )、“九曲夷山采雀舌 :一溪活水煮龙团”(武夷山风景区茶联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成都望江楼联 )。再如“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清泉烹雀舌 ;活水煮龙团”、“扬子江中水 ;蒙山顶上茶”、“瓦壶水沸邀清客 ;茗碗香腾遣睡魔”等。有的生花妙笔于饮茶功效、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