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甜高粱辽甜1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茎秆汁液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株高、茎叶比、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茎秆含糖量在生育后期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甜高粱辽甜1号鲜株产量和子粒产量均显著增加。综合分析,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的施氮水平和不同的栽培密度水平对精量穴直播晚稻培杂泰丰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密度对产量,生物产量,叶面积指数,结实率和每穗粒数影响显著。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提高叶面积指数。N2D2处理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都最高,分别达到6.945 t?hm-2和8.166 t?hm-2,适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密度对高粱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适宜开阳县高粱栽培的适宜密度,试验设置种植5000株/667 m2、6000株/667m2、8000株/667m2、10000株/667m2,进行4个水平的种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8000株/667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也有所增加,但数量超过8000株/667m2,单位面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试验得出,8000株/667m2为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水稻密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平塘县海拔高度在700~1000m的地区,与试验地基本相同条件下的稻田,水稻栽培密度宜在11000~13000穴/667m2.  相似文献   

5.
甘薯不同密度栽培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二个因子随机区组试验[1],探索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甘薯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对薯干率和淀粉含量作了分析[2],提出了首选生产、加工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密度对渝黄一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同期播种.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渝黄一号在不同密度情况下的产量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渝黄一号的产量影响很大。以密度60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其次是7000株/667m^2居第2位。建议以后生产上结合平衡配方施肥以6000株/667m^2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选择马大杂种相思20年生抗风直干型单株,借助扦插繁殖技术获得足够数量的试验材料,再以当年新生枝条的带腋芽茎段作为外植体开展试验,旨在提高马大杂种相思的繁殖效率。经研究发现,最适宜的消毒方法为15 min消毒以及30 s乙醇处理,污染率为6.58%,存活率为78.08%。质量浓度1.0~1.5 mg/L,增殖倍数达到3倍,芽长势较好;当NAA浓度为0.1 mg/L时,增殖倍数最大,芽的长势优异。当在IBA 6 000 mg/L培养4~8 h,再放入MS进行培养,能够实现生根率100%,同时幼苗生长旺盛,为最佳处理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的消毒效果既与消毒剂处理有密切关系,同时还受到外植体采集时间以及采集部位等因素影响,增殖效果与6-BA、NAA浓度有关。随着6-BA倍数的增加,增殖倍数呈上升趋势;随着NAA浓度的增加,芽体生长状况逐渐变好。因此,借助高质量浓度激素进行浸泡处理,生根效果理想,不仅有着较高的生根率,生根数也较多。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培密度对蓝板蓝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板蓝是中药材板蓝根的一个种类。试验通过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栽培密度,证明最佳栽培密度为8 000~10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密度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单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探讨研究脱毒甘薯在8001000m海拔区的最佳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以栽5000窝/667m^2产量2678.4kg/667m^2最高,其次是栽4000窝/667m^2产量为2537.6kg/667m^2;第三是栽6000窝/667m^2,产量2122kg/667m^2为最低。经方差分析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分析讨论认为栽4000-5000窝/667m^2是甘薯一号在800-1000m海拔地区的最佳密度,可作为指导大面积生产应用泰者.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白壳薏苡合理栽培密度,进行了4个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栽培密度在3706~7411/667m2窝范围内,兴仁县薏苡种植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试验中以3706窝/667m2单产最高,达359.28kg/667m2。  相似文献   

11.
贮藏温度对甜高粱秸秆糖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冷冻(-18℃)、冷藏(5℃)、室温(20℃)等3种不同贮藏温度下甜高粱秸秆的糖分和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讨论贮藏温度对甜高粱秸秆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贮藏水分变化相对平稳,室温下秸秆水分剧烈降低;3种不同温度下秸秆总糖含量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冷冻贮藏下各时期总糖含量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冷藏和室温下总糖含量的变化差异极显著;冷冻条件对贮藏前期茎秆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原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平稳;蔗糖含量在整个贮藏期内总的变化均呈降低的趋势,低温处理的茎秆蔗糖含量降低趋势较慢,蔗糖含量明显高于同期的室温贮藏秸秆的蔗糖含量。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显著者可认为贮藏效果较好,变化显著者可认为糖代谢活动活跃而影响糖含量的变化,所以3种方法中冷冻贮藏方法较为合适。甜高粱茎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以冷冻的方式进行贮藏。  相似文献   

12.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高粱(Sorghum bicolor)是普通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与粒用高粱相比,甜高粱育种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特别是茎秆含糖量高的亲本系创造比较滞后。开展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的遗传研究,对甜高粱亲本系选育及杂交种组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茎秆含糖量的评价指标入手,分别对茎秆含糖量的遗传与子粒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关系、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地概括和归纳,并分析了当前茎秆含糖量研究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此文以茎秆含糖量(锤度)较低的粒用高粱品系LR625(P1)和茎秆含糖量(锤度)较高的甜高粱品系Rio(P2)及其杂交后代F1、F2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茎秆含糖量的遗传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含糖量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4.004和-2.116,显性效应分别为0.084和-0.462,主基因遗传力为83.27%,多基因遗传力为7.38%。这说明锤度性状主要受2对主基因的作用,而且2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这一研究结果为茎杆含糖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6-132
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相似文献   

15.
甜高粱分蘖去留与糖产量及氮素利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田条件下采用人工去除分蘖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种植密度下甜高粱高产品种分蘖特性对糖产量及其干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常规种植密度(每公顷75 000株)下,保留分蘖较单茎秆植株对主茎和分蘖茎含糖量影响较小;在较低种植密度(每公顷37 500株)下,保留分蘖植株主茎含糖量明显下降,分蘖茎含糖量与单茎秆植株接近。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保留分蘖植株较单茎秆植株开花前和开花后茎秆、叶片和穗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保留分蘖显著提高了总生物量,达21.9%和81.6%,总糖产量分别增加了17.1%和63.8%。保留分蘖植株开花后氮素向茎秆分配比高,同时,保留分蘖植株叶片氮积累及分配比例明显提高,叶片干重占植株总干重比例显著增加,单位氮素糖生产效率下降,但未达显著水平。常规密度和较低密度下分蘖茎糖产量的补偿效应分别可达20%和62%以上,说明常规种植密度下保留分蘖利于增加甜高粱糖产量,并能够达到简化栽培管理和降低经济人力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个甜高粱品种茎秆的糖分含量分析可知:茎秆糖分含量在开花期急剧增长,而后逐渐缓慢增长,在乳熟期出现糖分含量不增长和负增长,接近成熟的时候又快速增长的一个过程;锤度最高值在开花期出现在茎秆中部,随后逐渐向上推进,最后最高值又回到茎秆中部的一个规律;茎秆的榨汁率随着甜高粱的生长一直下降;根据每个品种不同的生物特性来决定收获时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低茎秆含糖量的粒用高粱品系LR625(P1)和高茎秆含糖量的甜高粱品系Rio(P2)杂交获得的234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构建了含有92个高粱SSR标记、6个玉米SSR标记和自主开发的28个INDEL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并进行了茎汁混合锤度、茎秆重和出汁率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共检测到7个与茎汁混合锤度有关的QTL,分布在高粱的第LG-3、LG-5、LG-7和LG-9连锁群上,解释的总表型变异为62.45%;4个与茎秆重有关的QTL,分布在高粱的第LG-2、LG-5、LG-6和LG-7连锁群上,解释的总表型变异为60.92%;8个与出汁率有关的QTL,分布在高粱的第LG-1、LG-2、LG-3、LG-6、LG-7和LG-9连锁群上,解释的总表型变异为99.75%。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茎秆含糖量遗传基础,为茎秆含糖量QTL精细定位和基因挖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77个粒用高粱和21个甜高粱作为研究材料,对甜高粱的含糖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高粱茎秆的含糖量是粒用高粱的2~5倍,而且茎秆秆芯蜡质,汁液含量高。甜高粱茎秆不同茎节的含糖量有差异,其含糖量随节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有4种类型,并以低-高-低的变化占多数,因此利用中间节段第4,7,9节的含糖量平均值可表示植株含糖量。收获后,随着茎秆水分的丧失,其含糖量逐渐上升,但是25 d后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9.
A field experiment involving 10 sweet sorghum cultivars was undertake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anicle removal at anthesis on juic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sugar yield in sweet sorghum; control plants were left intact. The plants were harvested at grain maturity, and juice extracted from the millable stalk was analysed for sucrose contact (Pol percentage), brix and purity. Deheading treatmen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millable stalk and sugar yields over those of the intact control plants. As a result of panicle removal, stem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creased and side tillers were generated. The amount of juice extracted increased in the treated plants, but sucrose (Pol percentage), brix and purity levels in the juice were reduc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intact plants.  相似文献   

20.
旨在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以高粱‘晋杂18号’为材料,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化控试剂的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化控试剂喷施浓度设置4个梯度。结果表明,密度为150000株/hm~2效果最佳。处理A1B2光合速率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15.55%、22.22%和24.44%;处理A1B2叶绿素含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01%、9.72%和17.06%;处理A1B2高粱产量分别比A2B2、A3B2和CK提高7.66%、9.10%和10.19%;处理A1B2株高分别比A1B1、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和CK降低了2.01%、2.76%、4.83%、6.45%、10.3%、6.21%、11.7%、13.78%、21.38%。低密度条件下,抗折力高于高密度种植条件。以处理A1B2效果最佳。适宜浓度的乙烯利、矮壮素具有促进高粱多种生理代谢和提高光合性能的作用,最终使籽粒产量增加。确定生长调节剂施用与高粱丰产种植密度的最佳耦合度为乙烯利稀释200倍喷施和高粱种植密度为150000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