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西北干旱多风地区大面积的大田作物能否进行喷灌的问题,进行了春小麦喷灌对比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提出了喷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阈值,并对喷灌的推广提出了建议,这对节水灌溉决策和喷灌推广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喷灌储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挖掘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喷灌的节水潜力,进行了喷灌储水灌溉和地面储水灌溉的单因素对比试验。在观测喷灌均匀度、土吉含水率量、蒸发量、风速等指标的基础上,得出了生育期各阶段的需水特性和节水、增产效果。实施喷灌储水灌溉,虽然增产幅度很小,但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喷灌节水高产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在河北省丰润县冬小麦喷灌试验结果,提出了在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需水量及需水规律和河北省主要冬小麦区的节水型灌溉制度,并提出了在喷灌条件下以肥激水的新概念,保证了冬小麦既节水又高产。这一成果在河北省一定面积上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杨东 《节水灌溉》2004,(4):19-20,22
针对项目区干旱缺水、风期较长、非灌不植的实际,试验研究了喷灌在干旱风沙区的适应性,提出了春小麦进行喷灌储水的可行性,风对喷灌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针对伊犁新垦区面临砂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通过冬小麦生产喷灌试验,确定伊犁新垦区冬小麦生产喷灌最佳灌溉制度和喷灌水肥调控技术。设置4个不同的灌溉定额(4 200、4 800、5 400、6 000m3/hm2)处理,采取统一的灌溉周期:4d,并对土壤水分、冬小麦分蘖、冬小麦产量、水分生产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应用小水量多灌次的喷灌技术,灌溉定额对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成正相关,当灌溉定额在5 700m3/hm2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在伊犁新垦区冬小麦喷灌生产,采用小水量多灌次和生育期内追肥的冬小麦喷灌水肥调控技术,可实现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喷灌灌水与施肥对春小麦水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河西走廊春小麦适宜的喷灌灌溉施肥制度,以当地畦灌模式为对照对比分析了不同灌水方式、灌溉施肥水平下土壤水分动态分布及产量效应并对春小麦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了喷灌条件下灌水前后土壤水分分布动态、不同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及不同灌水量水平下土壤水分下渗状况,分析了不同灌水、施肥水平对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灌灌水定额为75 mm时,有部分水分下渗至春小麦主要根系活动层以下,但较畦灌量小;喷灌灌水定额在45~60 mm时,灌水后大部分水分储存在0~40 cm土层;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中等灌溉水平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不明显;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灌溉量响应大于施肥量,灌溉量过大时,产量有下降趋势;喷灌条件下,中等灌溉、追肥水平下产量较畦灌高1105%,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另外,根据产量拟合方程并结合水分利用效率,喷灌中等灌水、施肥水平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灌溉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 1 997~ 2 0 0 0年在河北省丰润县冬小麦喷灌试验结果 ,提出了在喷灌条件下冬小麦需水量及需水规律和河北省主要冬小麦区的节水型灌溉制度 ,并提出了在喷灌条件下以肥激水的新概念 ,保证了冬小麦既节水又高产。这一成果在河北省一定面积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2001~2002年度冬小麦测坑试验资料,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冬小麦生育期适宜灌水时间和土壤水分控制指标,这对干旱缺水的华北地区,实现冬小麦节水与高产的统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当地灌溉施肥模式为对照并以探索河西走廊春小麦适宜喷灌灌溉施肥制度为目的,在甘肃省永昌县试验基地开展了田间基础性试验研究,试验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灌水(3 300、2 550、1 800 m~3/hm~2)、施肥(337.5、225、187.5 kg/hm~2)水平。研究了喷灌条件下不同处理间土壤硝态氮分布运移规律,分析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水量、施肥量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主要受施肥量影响;喷灌条件下中等灌水水平土壤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有利于春小麦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灌水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施肥量相关性不显著;中等灌水水平比大水漫灌增产5%、节水32%,节水、增效效果显著;根据产量回归结果,适合河西走廊喷灌灌溉施肥制度为中等灌水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0.
针对扬黄灌区大田玉米种植模式单一、节水灌溉投入成本高等实际问题,通过采用不同种植模式(膜侧种植、膜下种植、露地种植)和不同灌溉定额(2 400、3 000、3 600 m~3/hm~2)对双行靠滴灌玉米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膜侧滴灌种植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最佳。膜侧滴灌低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达到2.75 kg/m~3(产量为10.34 t/hm~2),露地滴灌高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低,为1.98 kg/m~3(产量为9.91 t/hm~2)。膜侧滴灌高水量产量最高,为11.00 t/hm~2,但水分生产效率仅为2.37 kg/m~3,说明产量高,水分生产效率不一定最高。膜侧滴灌种植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其他灌溉技术,是宁夏扬黄灌区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定额为2 400 m3/hm~2的玉米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节水增效明显,可作为当地较适宜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