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本文结合关联理论和认知语境假设,总结出阅读理解的认知规律和特征,并论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关联正确理解交际中的话语。  相似文献   

2.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角度提出的著名语用学理论.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relevance-oriented):关联是指人们理解话语过程中,在新出现的信息(newly-presented information)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求关联时的认知与推理过程.最佳关联性则是指话语使用者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3.
广告的主要目的是劝说。广告是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话语活动。用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认知语境和关联性三个语用原则对广告语进行动态的研究,有助于广告撰写人更好地运用语言策略,创作出有说服力的广告。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来透视广告为广告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Sperber 和 Wilson 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话语交际进行了有效探讨, 提出了以明示推理原则为根基的关联理论。在话语实践中, 交际双方通常凭借认知语境与最佳关联的有效介入来实现话语的准确理解, 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以交际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已经被应用到诸多研究领域。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广告翻译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关联理论可以比较完美地解释广告翻译。  相似文献   

6.
关联理论是由斯拍波和威尔逊(D.Wilson)于1986和1995年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在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哲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进而促进了该理论研究的深化。1988年,威尔逊的学生古特完成了第一篇关于关联翻译理论的论文,首次在翻译研究中应用关联理论。他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关联性就是推理最重要的依据(Gutt,2004:63)。该论点改变了人们对翻译研究的角度及观点,很多学者将此理论与口译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152-153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是针对说话者而言,而推理则是针对听话者。广告人把明示信息通过文字、图形、声音等方式传递给广告受众,受众再结合自己已有的旧信息和认知语境对信息进行推理,直至找到最佳关联,从而对广告进行解读,促进双方的交际。本文试图借助关联理论交际观对化妆品广告的明示——推理过程进行阐释,以帮助广告受众更好地理解化妆品广告语篇,从而促进交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定性描述和例证法,对大学英语听力对话进行语用分析,说明"语境效果"、"关联的推理"和大学英语听力理解的关系,认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话语,应引导学生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结合语境进行认知推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听力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收听者的语言水平、背景知识、记忆能力等诸要素寻找关联的因素, 进行逻辑推理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运用关联理论可以对听力理解的语境要素进行解释, 并在听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话语关联, 结合具体语境正确理解交际话语, 提高外语听力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幽默是一种言语交际艺术,往往意图深刻,需要受话者付出更多的心智和努力去认知.“乖讹-消解”模式是一个常见的幽默制笑机制.幽默话语离不开语境与言语的蕴涵意义,因而可以利用指称、预设、合作与关联等语用学相关理论来解析,达到赏心悦目的言语成效.  相似文献   

11.
以参加英语口语课堂活动的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问卷、口语测试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口语输出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材料,并进行学生输出障碍分析.发现“可理解输出”未必是“有效输出”.情感过滤、课堂输出活动方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口语有效输出的主要因素.认为情感支持、元语言环境下的话语互动和课堂语用教学是促进有效的口语输出、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联想意义的概念及其研究溯源。联想意义是进入话语实现其交际功能的心理学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很多话语,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在联想的基础上,才能推导出其会话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言理据及其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以及语言理据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是认知心理教育学、二语习得、还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都表明,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效果。语言理据的产生(理据过程)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是目标语言形式和源头之间产生意义联系的过程。了解理据,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理据的来源有语言系统、人的认知(主观世界)以及客观世界,除了语言本身,还要考虑文化、社会、认知(狭义)、生理、交际(语用)等因素。理据可以分为语内理据和语外理据,本文讨论4种语内理据和6种语外理据。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表明,近十五年来英语语用学论文的标题越来越多地使用两个成分来构成,中间以冒号、破折号等分隔。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研究此类双项分隔式标题的认知机制和语用动因。选用的语料是国际语用学会会刊《语用学报》1995—2009这十五年间发表的1212个用英语写成的语用学论文的标题。文章首先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为框架举例阐释此类标题的认知机制,然后以经济分析语用学中的“言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言语行为的多动机性”理论,对这种双项分隔式标题的语用动因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介绍语用学在指称、前提、含意、推论四个方面的观点、论述了语用学对篇章分析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在汉语和外语的篇章分析中运用功能观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角度讨论了语篇理解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首先从命题、推断、局部与整体连贯三个层次上讨论了语篇理解的认知过程 ;然后从认知构件、认知理解模式对认知结构的模拟以及语篇处理过程中的资源限制三个维度论述了语篇理解的心理机制。文章最后指出 ,语篇理解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境在听力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文化背景、语言、认知、心理、语用推理等各个方面。本文从认知语境角度出发,即图式理论与语境理论的结合,寻求其与听力理解教学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认知语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从而使听力理解得以升华,达到更深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从三个方面说明如何分析隐喻含义,即说明一系列词类含义的词汇规则,在不同的语用语境中分析隐喻含义的逻辑技巧以及语篇的理论.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相关的材料:表位置变化的动词;有形物体作为人的表语时的隐喻含义转换;借助于语篇结构的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