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防菌ZJH-10对黄瓜灰霉病诱导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生防菌ZJH-10诱导黄瓜抗灰霉病的作用机制,本试验采用了生理生化测定方法,测定了黄瓜根部和叶部组织中的丙二醛(MDA)、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黄瓜经ZJH-10处理并同时接种灰霉病菌后,黄瓜根部和叶部组织中的丙二醛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处理,并于处理后第5 d达到最低值。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都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其根部含量分别在处理后第5 d、3 d 和5 d 达到最大值,叶部各含量变化与根部的基本一致。叶部组织中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都在处理后第3 d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ZJH-10可能通过改变这些物质的含量来提高黄瓜对灰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微生物发酵法制备香蕉抗性淀粉,通过单因素的底物浓度、pH值、发酵温度和时间预试验范围,采用均匀设计优化试验,经Uniform Design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高纯度抗性淀粉的最佳组合参数为:芽孢杆菌接种量为体积分数3.69%,最适发酵pH值为4.83,发酵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12h,得到的抗性淀粉纯度最高为98.5%。 相似文献
4.
Lily leaf blight,caused by Botrytis elliptica,is an important fungal disease in Taiwan.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disease incidence in Lilium formosanum,the efficacy of application of rhizobacteria for 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was examined in this study.Over 300 rhizo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L.formosanum healthy plants and 63 were identified by the analysis of fatty acid profiles.The ability of disease suppression of 13 strains was demonstrated by soil drench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suspensions to the rhizosphere of L.formosanum seedlings.Biocontro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Bacillus cereus and 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s on Lilium Oriental hybrid cultivars Acapulco and Star Gazer besides L.formosanum in the greenhouse and field conditions.The assay with a B.cereus strain good for disease suppression showed that the protection against B.elliptica on L.formosanum could last for at least ten days,consistent with the good association of B.cereus with lily roots.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LfGRP1 and LsGRP1,encoding glycine-rich protein of L.formosanum and cv.Star Gazer,respectively,reveal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at in response to the treatment of B.cereus and that singly induced by B.elliptica,suggesting that plant defense responses driven by B.cereus follows a signaling pathway different from that triggered by B.elliptica.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biocontrol assay and LfGRP1/LsGRP1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with the culture filtrates of B.cereus strains,we presume that more than one eliciting factor of ISR are generated by B.cereus and some of them exhibit thermostable and autoclave-tolerant traits.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about ISR-eliciting rhizobacteria and determinants effective for foliar disease suppression on lily. 相似文献
5.
番茄内生细菌种群动态分析及拮抗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摘要:采用研磨组织稀释分离法对3个种植地区的番茄内生细菌的种群分布、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共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细菌374株,经形态及理化特征鉴定,分属10个不同的属,13个种。其中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sp.,黄单孢菌属Xanthomonas sp.;肠杆菌属Entenobacter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为优势种群。内生细菌在番茄植株种群数量从0.21x104 到13.82x104 cfu.g -1鲜重之间,但不同品种、组织、生育期及种植地,内生细菌的种群和数量各不相同,各组织中内生细菌的种群及数量根中最多,其次是茎和叶,成株期内生细菌无论种类和数量都明显高于苗期。采用平板对峙法从分离的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体外拮抗活性的菌株32个,占菌株总数的8.56%; 25个菌株对叶霉病菌有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68%;对灰霉病菌和叶霉病菌都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20个,占菌株总数的5.35%。对灰霉病菌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12个,对叶霉病菌有强拮抗作用的菌株仅1个,其中芽孢杆菌是主要的类群。 相似文献
6.
草莓灰霉病菌对速克灵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速克灵对草莓灰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单一使用很容易使草莓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为合理使用这类杀菌剂,延缓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笔者通过UV-C诱变草莓灰霉病菌敏感菌株CF1获得了对速克灵具有高抗性的突变株CF1-1和CF1-2,并对抗性突变株的生长量、产孢量和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F1-1与CF1-2对速克灵抗性程度高,抗性水平与敏感菌株相比分别增加了484.6倍和911.0倍。抗性菌株在无速克灵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敏感菌株弱,产孢量也明显少于敏感菌株;但其引起草莓离体叶片发病较敏感菌株重,病斑大且边缘颜色深;薄片黄瓜测定结果也表明,在无速克灵的情况下,敏感菌株CF1引起发病较重;而在有药条件下CF1受到一定抑制,但抗性菌株仍能致黄瓜片发病。将抗性菌株连续培养7代后对速克灵的抗性仍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酵母多糖的制备及诱导黄瓜对灰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用碱裂解法从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中制备葡聚糖的方法 ,并通过红外光谱检测证明得到的产品主要是β (1→ 3) D 葡聚糖。葡聚糖作为诱导剂处理黄瓜种子 ,可使黄瓜植株产生对灰霉病的抗性 ,5 0 0mg/L和 10 0 0mg/L处理后 14d的植株病叶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 37 9~ 5 7 9和 38 4~ 5 9 0个百分点 ,相对免疫效果分别为 80 0 %~ 90 0 %和 80 2 %~ 92 1% ;诱导处理 14d后 ,植株病叶率升高 ,相对免疫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8.
利迪链霉菌A02诱导番茄抗灰霉病作用机制研究——对植株防御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利迪链霉菌生防菌株A02发酵液和番茄灰霉病菌对番茄植株进行诱导和接种处理,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处理前和处理后1~5 d番茄叶片组织的主要防御酶系——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不接种灰霉病菌而单独诱导处理、接种灰霉病菌后诱导处理和诱导处理后接种灰霉病菌这3种处理都能提高番茄植株各防御酶系的活性,后者酶活性峰值最高,对番茄植株灰霉病的抑制作用也最明显,控制效果达94.92%。 相似文献
9.
番茄晚疫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4份亲本材料完全双列杂交后代进行方差分析、配合力分析,对番茄晚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一般配合力较大,其二者比值为(GCA/SCA)18.7,说明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利用Haym an双列杂交法,对各亲本和杂交组合后代间的方差(Vr)、协方差(W r)进行回归分析,抗性符合"加性-显性"模型,遗传效应中存在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广义遗传力为96.8%,狭义遗传力85.6%,进一步说明了在番茄抗晚疫病的遗传中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番茄毛状根的发根效率,试验以野生型番茄品种Ailsa Craig(AC)为材料,分别使用发根农杆菌菌株Ar Qual、MSU440、C58C1、K599对其进行番茄毛状根诱导,以研究4种不同的发根农杆菌菌株对番茄转基因毛状根诱导率及阳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菌株的不同对番茄毛状根诱导率及阳性率均有影响。其中,Ar Qual的发根诱导率最高,约为90.4%,毛状根阳性率约为60.7%;其次是MSU440,发根诱导率约为47.3%,毛状根阳性率约为52.3%;K599、C58C1的发根诱导率较低,分别约为2.5%、0.6%,毛状根阳性率分别约为65%、33.3%。通过该研究找到了更适宜番茄毛状根转化的菌株Ar Qual,这对优化番茄毛状根转化体系,快速获得番茄转基因根系植物材料以开展基因功能、南方根结线虫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及分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叶霉病(Fulviafulva(Cooke)Ciferri)是保护地番茄上的主要病害,对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及分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病菌的分化组成情况,为抗病育种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使用抗源提供依据。1984-1990年以前,北京地区叶霉病菌以生理小种1.2和1.2.3为主,Cf4为免疫型抗病基因,1990年,侵染Cf4基因的生理小种群1.2.4.2.4和1.2.3.4出现,使含Cf4基因的双抗2 相似文献
12.
番茄叶霉病抗性基因Cf-5的CAPS标记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番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叶霉病(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的发生和蔓延使保护地番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培育抗叶霉病的番茄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根据Cf-5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扩增引物,以7个含有不同叶霉病抗病基因的品种为试材,扩增Cf-5基因2558~3523bp之间的单拷贝片段,7个材料均获得了约0.96Kb的特异扩增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TaqⅠ对该片段进行酶切,含Cf-5基因的材料产生了一条256bp的特异片段,而不含Cf—5基因的材料产生一条225bp的特异片段。从而建立了Cf-5基因的共显性CAPS标记。这一研究结果为Cf-5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烟草对花叶病毒诱导抗性及其遗传传递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诱导的方法进行烟草对花叶病毒的诱导抗性的试验研究。发现用S30和L1两种诱抗剂均能在烤烟,白肋烟和心叶烟上诱导出对TMV的抗性。诱抗效应达19.1%-35.6%。此外,诱抗后心叶烟,白肋烟还表现出枯斑反应提前和枯斑缩小等抗性增强反应。将诱抗材料子代接种TMV,证明有诱抗性传递现象,其传递效应为25.2%-42.6%。经连续三代用L1诱抗剂在同一烤烟品种(G140)的苗期和花期分别诱导,其子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诱导抗病性就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方法预先处理植株,改变植物对病害的反应,使原来感病反应产生局部或系统的抗性。在此,着重从植株诱导处理后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植物体内多种抗病防卫反应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对植物诱导抗病性作了概括性介绍。许多研究表明,植株经诱导物诱导后,体内产生PR蛋白,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酶活性都大大增加,侵染点周围迅速木质化;在植物的诱导抗病进程中有两套基因先后起作用,即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抗病基因产物与病菌无毒基因产物有识别作用,从而诱导防卫反应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6.
芽孢杆菌B96-II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芽孢杆菌B96-II对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89.62%,对孢子产生的抑制率为99.65%;对芦笋茎枯菌的田间防治效果为93.10%。研究表明,B96-II的拮抗蛋白对芦笋茎枯菌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对芦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均有激活和诱导作用。B96-II处理后30 d,芦笋组织的SOD活力较对照提高254.98%,CAT活力提高81.84%,POD活性提高22.13%,PPO活力提高146.67%,PAL活力提高171.60%。 相似文献
17.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霉病是危害保护地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能导致番茄产量下降,影响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抗病基因是抗病分子生物学和抗病育种的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抗性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出来,有的已经被利用在分子育种上,这为生产上有效控制番茄叶霉病病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了更好的控制病害,本文综述了叶霉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克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抗性基因的遗传及抗叶霉病的分子机制,讨论了抗性基因的应用和基因工程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以番茄属中近源野生种L.pennellii的16份核心种质为试材,开展对红蜘蛛和蚜虫抗虫特性的鉴定和评估。结果表明,16份核心种质中除LA1920高感红蜘蛛外,其余15份均对红蜘蛛表现出明显的抗性。15份抗红蜘蛛的材料中,1份表现免疫,12份表现高抗。试验还表明,16份材料对蚜虫均表现出很高的抗性,野生材料单株上的蚜虫数均明显少于栽培番茄,其中9份材料对蚜虫表现免疫,7份表现高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