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土壤植物系统硒累积迁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硒是一种对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比较重要的元素。硒元素供给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引起地方病的发生,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就有可能与缺硒有关。目前有大量学者对土壤中硒的有效性、植物对硒的吸收和植物中硒的转运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笔者从土壤硒有效性以及植物对硒吸收两方面,综述了土壤质地、pH、有机质、氧化还原特性、植物种类、施肥、成土母质以及综合污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王茜 《种子科技》2019,(11):101-102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并产生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两种不同的物质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产生良性循环,为植物更好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相关人员对土壤微生物的重要性形成有效认识,并能深入探究其对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从3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即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根际分泌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对植物腐殖酸形成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对植物激素生成产生的影响。基于此,可帮助农业领域更好的种植植物,提供更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生物防治是作物连作障碍防控的重要途径之一。AM真菌能够和多种作物形成共生关系,可以有效缓解作物连作对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植物生长的胁迫作用。为了更好的在实践应用中发挥AM真菌对连作障碍的改善作用,分别系统的总结了在连作条件下和接种AM真菌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以及两种条件下对植物生长的胁迫或缓解作用,在连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会有一定程度的恶化且伴随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失衡,连作造成对下茬作物的自毒作用,也严重抑制作物的正常生长,而AM真菌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在以上几个方面起到缓解作用。同时根据目前AM真菌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并对其进行简要归纳,提出加强菌株的纯培养技术仍是关键的一步,并且做好作物基因型与AM真菌菌株的筛选,让二者有更优的兼容共生效果。  相似文献   

4.
硒作为营养元素,能够参与调控植物抗盐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本文就硒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吸收转运及提高植物抗盐性的作用机制3个方面作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硒调控植物抗盐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氮沉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全球氮沉降加剧背景下植物生长所受的影响,笔者归纳了森林植物不同生长指标对氮沉降响应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氮沉降对植物地上部形态(株高、基径)、光合生理(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根系形态结构(根长、根直径和根系生物量)以及叶片中氮:磷等指标的影响,并对上述变化做了合理的分析。笔者指出氮沉降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对植物的各生长指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当氮沉降很严重时,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氮沉降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试验中,很多都是短期模拟试验,而且大多数试验都是有关现象的研究而非原理的探索。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将模拟时间进一步延长,并对造成响应变化的机理进行探索,以期更好的为进一步研究氮沉降增加对森林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长季降水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分析寒地水稻洪涝的致灾因子—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其变化规率,以期水稻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发育期、产量资料及洪涝灾害资料,分析了水稻主产区夏季及关键生育期降水、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变化特征,阐述了黑龙江省洪涝灾害的分布规率,分析了降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71-2016年稻区6-8月降水呈现西部和东部少、中部多的趋势,暴雨日数中西部多,东部少,暴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稻关键期平均暴雨量为76.2毫米,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暴雨日数中西部多,东部少;1984-2010年黑龙江省洪涝灾害西北、东南、中部偏多,西南、东北偏少,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夏季。制约黑龙江省各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降水阶段各地有所不同,北部主要在7月下旬,西部在7月下旬及9月下旬,南部在5月下旬、6月下旬及9月中旬,中部及东部稻区较为复杂,几乎贯穿整个生长季。  相似文献   

7.
8.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淮山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淮山药茎段为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25±1)℃,光照强度24~30umol/m^3s,光照时间10h/d条件下研究多效唑、矮壮素、缩节胺、丁酰肼4种植物生长抑制剂对淮山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0.75mg/L、矮壮素1。00rag/L、缩节胺3.00mg/L、丁酰肼6.00mg/L能提高淮山药不定芽增殖率、植株矮化和更健壮。MS+NAA0.04mg/L+KT2.5mg/L+Ad5ing/L+PVP300mg/L与矮壮素1.00mg/L结合增殖效果较好,增殖率为2.31。  相似文献   

9.
土壤容重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控制水分、肥料的条件下,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容重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显著。随着土壤容重的变化,玉米根系及地下部都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在一定范围上,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的根长逐渐容短,而其直径则逐渐变粗。同时根干重及株高等均与土壤容重及株高等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表现为负相关。而就法上部干重及T/R值(冠/根比植)来讲,则呈现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施用硒微肥对红衣花生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通过根部淋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肥两种方法,研究红衣花生富集硒元素的差异,以期为生产不同硒含量红衣花生提供依据。结果发现:在富硒土壤上种植红衣花生,红衣花生对土壤中的硒富集能力较强,不施用含硒微肥时,花生仁硒含量也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在红衣花生结荚期施用含硒微肥,叶面喷施和根部淋施两种方法对提高红衣花生硒含量效果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叶面喷施效果比根部淋施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归纳了根际环境中硒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明确了根际土壤中硒和重金属的主要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根际微环境对硒与重金属的影响,并详细叙述了硒与重金属元素的直接互作,以及通过根表铁膜、土壤固相、Eh、pH、根际微生物、根系分泌物等因素发生的间接互作.分析了根际微域中引起硒或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含量变化的土壤理化因...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疆干旱区盐碱土的特点,探究该区域改良盐碱土壤的最适改良剂产品。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CK)、盐碱专家(Y)、磷酸脲(L)及微力壮(W) 4个处理,分析不同改良剂对中度盐碱地表层20 cm土壤盐分、pH、总碱度、钠吸附比(SAR)及棉花苗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改良剂均能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pH,促进棉花苗期生长,提高棉花产量。其中,Y处理和L处理的抑盐效果较好,盐分相对升高率分别较CK处理降低107.73%和101.67%;与CK处理相比,Y处理土壤pH显著降低了0.15个单位,并显著促进棉花苗期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增产5.84%;Y处理和W处理降低土壤总碱度的效果最好,分别比CK处理显著降低了0.46和0.41个单位,但降低SAR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各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盐碱专家是该试验区较适宜的盐碱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3.
富硒土壤中有效硒浸提剂和浸提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海东部富硒土壤为供试材料,对6种有效硒浸提剂NaHCO3、KH2PO4、K2SO4、EDTA、AB-DTPA和DTPA的最佳浸提时间和土液比进行了筛选,并结合土壤有效硒最佳浸提剂的小麦生物学校验,以找出适宜富硒土壤有效硒提取的浸提剂及其浸提条件。结果表明:6种有效硒浸提剂对富硒土壤中硒的浸提量均随着土液比的增大而减少,且均随浸提时间的逐渐增加而增加。EDTA和DTPA的最佳土液比则为1/20,振荡时间为30 min;K2SO4、AB-DTPA、NaHCO3和KH2PO4四种浸提剂最佳浸提土液比均为1/15,其中K2SO4和AB-DTPA的最佳提取时间为60 min,其余两种浸提剂NaHCO3和KH2PO4的最佳浸提时间均为90 min。6种不同浸提剂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的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小麦籽粒中富集的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土壤有效硒的提取量以DTPA最少,其次为K2SO4,分别只占KH2PO4、NaHCO3、AB-DTPA及EDTA提取量的16% ~ 47%和36% ~ 85%,故不适用于作为石灰性富硒土壤有效硒的浸提剂。KH2PO4、NaHCO3、AB-DTPA和EDTA 提取的硒含量不仅与小麦籽粒中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且浸提量高,提取过程简单,重复性好,故均可作为石灰性富硒土壤的有效硒浸提剂。  相似文献   

14.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了解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作用机理及定殖动态,综述了植物促生菌的种类和研究进展、影响微生物在植物根部定殖的主要因素、定殖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植物促生菌的促生机制包括产生铁载体、固氮、解磷、产生植物生长素等。得出结论应加强PGPR菌株的筛选及适应能力的研究,并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PGPR的研究中,充分利用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跟踪植物根际菌群的变化、演替规律,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利用潍坊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青州市)取得的大量数据,绘制了硒元素地球化学图,在硒元素高值区布设了100件表层土壤样品和5条垂直土壤剖面样品,研究青州市典型地区土壤硒元素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样品硒含量平均值为0.28 mg/kg,硒元素有效度为1.76%~14.21%,平均为5.70%。pH与全量硒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与水溶态硒呈正相关;磷、氮、有机质、镉与全量硒、水溶态硒呈正相关;全量硒与铅、锌、镍、砷、汞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表层土壤中硒元素强有机结合态(38.22%)>残渣态(34.82%)>腐殖酸结合态(21.05%)>碳酸盐结合态(3.20%)>离子交换态(1.54%)>水溶态(1.00%)>铁锰氧化物结合态(0.17%)。研究区硒的富集与有机质关系非常密切,垂向上表现为上高下低的表聚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优化施肥对东营滨海盐渍土棉花生长及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设不施肥、农民传统施肥、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对比,优化施肥及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有效提高了棉花产量、肥料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施肥改变了土壤盐基离子组成,农民传统施肥、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Na+及Cl-所占比分别减少2.29%,3.45%,6.15%,K+、Ca2+、Mg2+、SO_2-4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其中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传统施肥和优化施肥高7.8%~17.0%和5.0%~13.3%;施肥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优化施肥+有机肥处理速效P和速效K含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而N0-3-N、NH+4-N含量总体表现为传统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不施肥,这说明优化施肥能有效降低土壤NO-3-N、NH+4-N含量,进而NO-3-N、NH+4-N的流失风险也随之减小。采用N、K肥基施+蕾期花期2次追施的优化施肥处理,不仅减少了肥料用量,而且提高了产量,配合施用有机肥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Three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conventional (mouldboard ploughing at 22–25 cm plus one rotary hoeing at 5–6 cm, CT), minimum (one rotary hoeing at 12–15 cm, MT), and no‐tillage (direct drilling in soil covered by vetch residues, NT), combined with three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organic (50 kg N ha?1 as ammonium sulphate), cattle manuring (30 t ha?1), and control (no‐fertilizer), were applied on a cotton crop (Gossypium hirsutum L. cv. Acala SJ‐2) grown on a clay loam soil in the field of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Athens. Soil (gravimetric water content, bulk density, and penetration resistance in the top 40 cm) and plant parameters (root growth, leaf water potential, leaf area growth and seedcotton yield) were recorded throughout the cultivation period in all treatments. No‐tillage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s of soil water throughout the observation period caused by the vetch mulch. Bulk density and penetration resistance were initially higher in the no‐tilled plots, but they becam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2–3 months from sowing. These beneficial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favoured root growth, expressed as root surface density, in the NT‐plots at the top soil layer. Similar, although less spectacular,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the manured plots. Plant water statu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water potential index, was significantly and consistently best in the NT‐ and worst in the CT‐plots throughout crop growth. In addition, NT favoured a better foliage growth and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yields than the other tillage practices. In general, NT, and in second instance, MT considerably improved plant water status, and hence foliage growth and yield in comparison with CT by maintaining higher levels of soil water and improving root growth. Manuring positively interacted with the reduced tillage practices for most soil and plant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8.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是一类可有效减轻盐渍环境对植物的损伤、促进植物对矿物质营养吸收、显著拮抗病原菌的有益菌类。合理施用PGPR在植物抗逆机理、土壤生态修复、育种策略改良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总结了PGPR促进植物养分吸收,调节植物激素稳态和减轻植物盐胁迫损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分析PGPR在未来育种改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