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Tchang)隶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俗称岩鲤、黑鲤鱼、墨鲤。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是一种栖居岩石缝间的底层鱼,为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之一。长期以来,岩原鲤成鱼大多依赖于江河捕捞,养殖中疾病较少,但小瓜虫病对鱼苗的危害一直较严重。现将笔者遇到该病的发生情  相似文献   

2.
在史氏鲟的南移驯养过程中, 其仔稚鱼阶段有多种病害发生, 尤以小瓜虫病最为常见和危害较大, 如不及时地控制会导致仔稚鱼的大量死亡。史氏鲟稚鱼小瓜虫病的防治方法与其它鱼类有很大的区别, 传统有效的治疗鱼类小瓜虫病的药物和方法不能用于史氏鲟稚鱼, 史氏鲟稚鱼对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等传统的药物非常敏感, 这类药物不能用于治疗史氏鲟稚鱼的小瓜虫病。史氏鲟稚鱼对水温的变化也非常地敏感, 承受不了较大幅度的急速水温变化, 因此常用的快速变温治疗小瓜虫病的方法同样不能适用于史氏鲟稚鱼。实验筛选出以50ppm 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治疗史氏鲟稚鱼小瓜虫病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匙吻鲟小瓜虫病的观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匙吻鲟Polyodonspathula隶属于匙吻鲟科Polyodon tidae,主要分布于美洲北部,我国从199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通过10多年的引进与推广,在受精卵孵化、仔鱼培育、苗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不少地方已开展了人工养殖。但在匙吻鲟苗种培育过程中,有些地方发生了小瓜虫病,致使苗种大量死亡,造成严重损失。现将我们1998年和2000年进行的小瓜虫病的观察与防治总结如下。1 基本情况匙吻鲟苗种系从美国引进受精卵,在实验室内经孵化、仔幼鱼培育而成。养殖容器为长方形(90cm×50cm×70cm)和圆形(直径135c…  相似文献   

4.
金鳟幼鱼小瓜虫病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子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治疗小瓜虫病单纯使用福尔马林杀体表的虫体效果不理想;辣椒和生姜合剂以及中草药等对小瓜虫的效果又太缓慢;福尔马林、盐和瓜虫灵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杀灭小瓜虫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对鲶苗(种)的肤孢虫病与小瓜虫病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瓜虫仅在鲶体表形成孢囊,而肤孢虫则可深入皮下及肌间组织,并伴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6.
姜礼燔  朱伟 《内陆水产》2007,32(4):31-31
小瓜虫病是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病之一,其病原为纤毛类原虫之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多子小瓜虫。此虫流行广,遍及全国各地水域。流行期全年皆可出现,尤其在水温低于20℃时,它以胞囊方式寄生为主。  相似文献   

7.
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养殖业常常面临寄生性原虫的困扰,其中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小瓜虫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鳍和鳃上,形成小白点,所以在生产上称之为“白点病”。在自然水体中,鱼类的聚集密度不高,水质环境较好,小瓜虫不易大量繁殖,因此,野生的淡水鱼类很少受到小瓜虫的严重感染。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  相似文献   

8.
小瓜虫病     
2008年农业部兽医局委托动物流行病学中组织专家编写动物疫病释义,为便于解读水生动物的疫病,本刊现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水生动物疫病种类的分类及各病的释义分期进行刊登。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淡水鱼类体表和鳃引起的一种寄生病,以病鱼体表或鳃呈现小白点为特征。为我国的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9.
槟榔防治小瓜虫病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子小瓜虫为纤毛虫纲,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其幼虫钻入鱼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剥食吸收上皮细胞及血球营养造成寄主烦躁不安最后死亡。由于其特殊生物学特性,容易形成胞囊,能抵御外界不利环境及一般药物作用,所以难以找到理想的药物进行治疗。治  相似文献   

10.
雷景涛  张保彦 《齐鲁渔业》2009,26(11):45-45
2008年3月31日,某水族箱内彩鲫身披白点,游动无力。水族箱水温24℃左右,增氧、控温设施齐全,水质清新。将病鱼捞出,进行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杨帆  邹容  孙翰昌  郭玉阳 《水利渔业》2011,32(6):115-120
利用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进行10d暴露试验,测定了辛硫磷对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性毒性条件下,鱼体内过氧化物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胆碱酯酶(TChE)的活性和一氧化氮酶(NOS)、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辛硫磷...  相似文献   

12.
齐口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一般营养物质测定方法及液相色谱仪测定氨基酸方法测定齐口裂腹鱼肌肉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水分占80.90%,蛋白质16.35%,脂肪1.60%。灰分1.15%。17种氨基酸总量为干物质的78.48%。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42.76%,赖氨酸含量极为丰富,高达82.90mg/g干物质,齐口裂腹鱼高含量的赖氨酸可作为人类赖氨酸的强化食品,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四种药物对刺参幼参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豪  周伯文 《水产科学》2005,24(6):28-31
采用急性实验的常规方法—死亡概率法,用甲醛及几种抗生素对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甲醛、氯霉素、环丙沙星、盐酸土霉素对刺参幼参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4×10-6、146.9×10-6、173.6×10-6、263.4×10-6;48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3.6×10-6、107×10-6、144.4××10-6、244.7×10-6;安全浓度(SC)分别为:3.18×10-6、17.03×10-6、29.97×10-6、63.35×10-6。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幼鱼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和分析其生长特征。在地下海水温度(10.42±0.45)~(13.65±1.22)℃的条件下,经过210 d的养殖试验,裸盖鱼幼鱼由初始平均体重(33.27±5.82)g增长到(805.20±113.79)g,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193.42±29.23)g/月,平均日增重量(3.68±0.61)g/d,最大日增重量(6.45±0.97)g/d。裸盖鱼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7 4 L2.943 6(R2=0.973 1)。水温对裸盖鱼幼鱼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均有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养殖水温为(11.32±0.75)~(12.68±0.92)℃,与1龄以上裸盖鱼的最适水温基本一致,在该水温范围内,裸盖鱼幼鱼生长迅速,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研究表明,裸盖鱼喜低温,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显著,是极具开发前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泉水和河水对幼鲵(Andrias david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增重存在差异.第二阶段幼鲵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1).1号点(泉水)幼鲵平均增重和日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2号点(河水)幼鲵(P<0.01);第一阶段1号点日平均水温极显著高于2号点(P<0.01),最低温度较河水高6.95℃,且1号点水温变化较小.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幼鲵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斑点叉尾(鱼回)幼鱼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水平外源核苷酸对其生长和肠道发育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对照组)、0.02%、0.05%和0.1%的外源核苷酸.结果表明,在斑点叉尾(鱼回)幼鱼日粮中添加外源核苷酸,促生长作用不显著(P>0.05),但可显著促进肠道组织的发育(P<0.05).  相似文献   

17.
在(25±1)℃水温下,以鱼肉、猪肉和配合饲料3种食物投喂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幼体,测定食物类型对其摄食、消化及饵料湿重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食物种类不影响平胸龟幼体的摄入能,平均为139.3 J/(d.g),但显著影响幼龟的表观消化率、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以及饵料湿重转化率。其中,摄食配合饲料的表观消化率(91.9%)低于鱼肉(94.1%)和猪肉(94.7%),蛋白质消化率亦为配合饲料<鱼肉<猪肉,但配合饲料的脂肪消化率和饵料湿重转化率则显著高于鱼肉和猪肉。因此,从饵料湿重转化率及养殖效益考虑,配合饲料优于鱼肉和猪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饵料中添加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及二者的组合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饵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4.0~18.5℃将144尾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0.53±0.10) 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2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饵料(对照组)和在每千克基础饵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的组合酶(试验组)。计42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 P<0.05),且添加组合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16.30%;但摄食率、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对大菱鲆幼鱼的鱼体水分、粗脂肪、灰分和能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鱼体粗蛋白含量均有增加(P>0.05),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组合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干物质、粗蛋白、磷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植酸酶显著提高粗蛋白表观消化率(P<0.05),干物质、磷和能量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氮、磷贮积率,显著降低氮排放率(P<0.05);添加组合酶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饵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未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但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施振宁  柏张春 《水产科学》2011,30(9):568-571
在6口面积均为0.4 hm2的微咸水池中养殖凡纳滨对虾,密度为7.5×105尾/hm2,其中4口混养锦鲤,密度分别为1500、3000、60001、2 000尾/hm2,研究混养锦鲤对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混养池水质比较稳定,透明度、NH4+-N和NO2--N波动幅度较小且数值较低,混养池对虾平均产量为3345 kg/hm2,比单养池平均产量2268 kg/hm2高47.5%,其中混养锦鲤3000尾/hm2的池虾产量最高,达到3765 kg/hm2。  相似文献   

20.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0μg.L-1、10.0μg.L-1和50.0μg.L-1)的菲(PHE)和苯并(b)荧蒽(Bb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HE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BbF胁迫下的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在胁迫第15天时被显著诱导(P〈0.05)。从b(MDA)的变化来看,PHE和BbF均可导致翡翠贻贝外套膜明显的氧化损伤,之后在清洁海水的净化过程中,这种损伤逐渐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2种PAHs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和b(MDA)均发生明显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翡翠贻贝体内的生化指标适合指示PAHs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