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不同土壤磷水平下黄壤旱坡地磷素流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上,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及盆栽试验方法,对不同土壤磷素水平下黄壤旱坡地磷素的流失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和水溶态磷的浓度出现明显的差异,其大小顺序为高肥力旱地>低肥力旱地>幼林地>马尾松成林地,随着黄壤旱地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径流排水中水溶态磷的浓度出现明显的提高,当旱地施磷量增加6倍时,径流排水中水溶态磷的平均浓度相应增加6.6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与径流磷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性水平(r=0.9350),土壤磷素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土壤磷素流失的潜能。因此,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减少旱地磷肥的施用量,可减少黄壤旱坡地磷素的大量流失,有利于水环境质量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3.
还田有机物对淤灌农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淤灌农田土壤生物活性的研究看到,各种植物残体,厩肥和垃圾肥对土壤的生物活性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变化快捷短暂,15d左右出现峰值;土壤酶活性可以较长时间保留下来,一秀作物后施厩肥土壤转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原土增加36.6%、11.3%和65.8%,连续3年施用有机肥,土壤酶活性与无肥区差距不断加大,其中脲酶的累积效果明显。还田植物残体由于成分的差异对各种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连作障碍中广藿香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的改变,本研究对头茬(FP)、连作一年(SP)和连作两年(TP)广藿香的4个关键生长时期的根际土壤进行检测,分析了广藿香根际土壤pH值、有效磷(AP)、速效钾(AK)、碱解氮(AN)、以及有机质(OM)等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脲酶(URE)、碱性磷酸酶(ALP)、蔗糖酶(SUC)在内的多种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合两方面探讨了连作问题对广藿香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壤pH值、OM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不断降低,AN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延长下降显著,AP和AK的含量则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广藿香根际土壤中ALP、URE、CAT和SUC活性均下降且逐渐显著,表明连作显著抑制了土壤酶活。本研究探索了连作广藿香土壤中理化特性的动态变化,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消减连作障碍的措施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津郊菜园土壤酶活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天津郊区不同种菜年限菜园土壤剖面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蛋白酶活性分布状况,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酶的活性均随剖面深度呈梯形减弱,随种菜年限的延长而增高,其中脲酶和碱性磷酸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趋势,菜园土壤通体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旱田土壤,菜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以做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是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花生和甘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华南地区甘蔗/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甘蔗和花生单作相比,甘蔗/花生间作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甘蔗和花生根际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改善根际土壤脉酶和磷酸酶活性,不同程度提高整个间作系统作物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可见,甘蔗/花生间作可以明显地改善两种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7.
连作烤烟不同粒级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石灰质黄壤和第四纪黄壤为供试土壤,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各粒级土壤上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各土壤粒级上酶活性表现为:过氧化氢酶活性为第一季在2~1mm粒级上ck1、黄1差异显著;1~0.25mm粒级上ck2与黄2差异显著;〈0.25mm粒级上各处理间差异都显著。第二季在1~0.25mm粒级上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2~1mm和〈0.25mm粒级上ck1、黄1和ck2间差异显著,ck2与黄2差异不显著。脲酶活性差异大,在2~1mm粒级上脲酶活性为:第二季黄1〉第一季黄1〉第一季黄2〉第二季ck1〉第一季ck1〉第二季黄2〉第一季ck1〉第一季黄2;在1~0.25/mm粒级上.ckl脲酶活性降低,ck2变化不大,黄1、黄2增强;在〈0.25mm粒级上只有ck1酶活性降低。蔗糖酶除在1~0.25mm粒级上第二季黄1活性明显强于其它两个粒级的酶活性外,在各粒级上酶活性变化较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沼液施用对西兰花耕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研究西兰花种植前和收获后沼液施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兰花种植前,沼液施用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91.16%和79.09%,真菌反而减少了55.03%;沼液施用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常规施肥分别低了27.01%和15.58%。西兰花收获后,沼液施用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13.18%和11.50%。西兰花种植前和收获后,沼液施用分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9.61%和29.46%。沼液施用可增加西兰花种植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促进西兰花收获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9.
10.
为阐明在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对羟基苯甲酸(4-HBA)胁迫下,广藿香幼苗根系生理响应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实验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0, 0.5, 1.0, 5.0, 10.0 mmol/L)的4-HBA处理下,广藿香幼苗抗氧化保护酶(SOD, CAT和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从植物生理抗性方面探讨4-HBA胁迫下盆栽广藿香幼苗的化感自毒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随着4-HBA处理浓度升高,广藿香幼苗地下部鲜重呈下降趋势,根系中MDA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抗氧化物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均出现低浓度时活性上升高浓度时活性下降的现象。广藿香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产生抑制现象,土壤多酚氧化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等酶活性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蛋白酶活性会随着浓度处理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从植物生理与土壤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化感作用对于广藿香幼苗的影响,为广藿香连作障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黑农48’(高蛋白型)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在根系周围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以空间代替时间进行连作处理,应用酸性品红方法检测F. mosseae侵染大豆根系情况并按后列分级标准计算根腐病发病率;运用化学滴定法和比色法检测处理后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试验选取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1年、2年和4年)进行盆栽试验,并设定不接种F.mosseae为对照组(C),接种F. mosseae为处理组(T)。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大豆根系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呈上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其中土壤脲酶(URE)、CAT、蔗糖酶(SUC)、磷酸酶(PHO)和PPO活性先降低后升高,纤维素酶(CEL)的活性逐渐降低。接种F.mosseae诱导大豆根系产生防御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F. mosseae可以缓解连作障碍、增强植物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免耕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特征和土壤酶活性对水分调控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的免耕农业管理方式,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子、土壤基础呼吸、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常规灌溉(W1)、节水灌溉(W2)和无灌溉(W3)3个处理,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分别为150、75和0 mm。W1与W2处理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但W3显著降低小麦产量。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土壤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较大,土壤基础呼吸表现为W2和W3低于W1,而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则表现为W1W2W3。随灌溉量的减少,土壤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冬小麦生长后期相比,土壤酶活性对水分的胁迫响应在生长前期更为敏感,其中0~10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受水分胁迫影响大于10~20 cm土层。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灌溉方式与灌溉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调节了冬小麦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不同种类有机无机氮(N)肥配施后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差异,揭示施用有机物料后微生物在调节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以猪粪、沼渣沼液和猪粪堆肥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N肥(PK)、纯施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1(20%猪粪N+80%化肥N,NPKM1)、有机无机肥配施2(20%沼渣沼液N+80%化肥N,NPKM2)和有机无机肥配施3(20%猪粪堆肥N+80%化肥N,NPKM3)等6种施肥模式,连续3年(2011-2013年)研究不同有机无机N肥配施对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白菜季和莴苣季生育期间土壤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且栽培后季较前季高。与NPK处理相比,NPKM1、NPKM2、NPKM3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提高2.27%~26.16%(小白菜季),15.06%~40.82%(莴苣季);真菌数量提高33.62%~47.10%(小白菜季),39.64%~52.27%(莴苣季);放线菌数量提高6.59%~38.21%(小白菜季),20.97%~29.66%(莴苣季)。有机无机N肥配施可以促进菜地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与NPK处理相比,NPKM1、NPKM2、NPKM3处理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机无机N肥配施可以促进菜地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各处理蔬菜产量分别为6.73~22.50 t/hm2(小白菜),21.54~47.79 t/hm2(莴苣),大小均表现为NPKM3NPKM1NPKM2NPKPKCK。相关分析表明,小白菜和莴苣产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总之,有机无机N肥配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维持菜地较高的土壤肥力,有利于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和高效生产,以猪粪堆肥配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15.
玉米与草地雀麦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15°坡地设置作物与牧草径流试验小区,以裸地为对照,在每次降雨之后用全深剖面采样器取样,测量其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定期测定玉米和草地雀麦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与草地雀麦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差异,探索植物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玉米与草地雀麦,对坡地水土流失均有一定防治作用,但是,与玉米相比,草地雀麦的叶面积指数和覆盖度可在雨季前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早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同时,草地雀麦0~10 cm土层根系发达,地下生物量是玉米的2.88倍,可以显著提高自然降水的土壤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使坡地年径流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98.2%和99.9%,保水、固土能力是玉米种植的5.2倍和1.5倍,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蔗田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甘蔗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甘蔗连作(A)、青饲玉米–青饲玉米–甘蔗轮作(B)和花生–花生–甘蔗轮作(C)3个种植模式,分别测定了连作和轮作前后蔗田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调查了甘蔗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并分析了不同模式下作物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A处理相比,B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和细菌数,而C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水解性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蔗糖酶、酸性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下降了2.47×104个/g。2种轮作模式甘蔗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均优于连作,B处理和C处理的出苗率、分蘖率、产量和糖分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量与相关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轮作使甘蔗生产提质增效,可能由于轮作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活性,进一步改善了蔗区酸性土壤的pH值,加速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甘蔗的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豫东平原不同轮耕方式与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养分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与培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小麦旋耕玉米免耕不施生物炭(RB0)为对照,设置3种生物炭用量(B1:2.5t/hm2,B2:5.0t/hm2,B3:7.5t/hm2)和2种轮耕耕作方式(R:小麦旋耕玉米免耕,D:小麦深翻玉米免耕)的交互处理。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与RB0相比,不同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不同轮耕方式下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RB3和DB3处理效果最好。在20~40cm土层,D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其中DB3处理效果最好。与2020年相比,除土壤碱性磷酸酶外,2021年不同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速效养分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不同处理均能够显著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2020年增幅分别为6.02%~17.52%和5.07%~11.02%,2021年分别为7.01%~20.87%和6.53%~18.13%,DB3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大部分处理。 相似文献
18.
SCS模型在紫色土坡地降雨径流量估算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合理利用紫色土流域的水土资源,对紫色土坡地的降雨产生的径流量进行模拟,为农田非点源污染物输出模拟提供科学依据。此次试验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独特的紫色土资源与亚热带气候的最佳组合成为四川农业的主体区域,运用SCS模型计算试验小区在2005年的三场降雨产生的径流量,通过校正Ia和CN参数,小区计算值和实测值的误差分别为6.46%,10.22%和8.40%,得到了可信度较高的结果,同时说明了SCS模型在估算紫色土流域径流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连续6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棕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生物炭与传统土壤培肥方式对土壤中生物活性的影响,通过连续6年微区定位试验,以传统的土壤培肥方式作为对照,探究较长时间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更好地揭示施用生物炭对农业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物炭农用提供理论参考。定位试验于2009年开始,连续6年进行了花生微区田间试验(2 m2)。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还田+NPK(CS)、施用猪厩肥+NPK(PMC)、生物炭+NPK(BIO)和炭基肥(BF)处理。测定了2014年播前以及花生各生育时期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以及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连续施用6年后,BIO处理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除播前和成熟期与CS及PMC处理相近外,其他生育时期均显著(P0.05)低于这2个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除成熟期外其他时期均高于CS和PMC处理。BF处理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除播前处于较高水平,其他生育时期与CS和PMC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土壤蔗糖酶活性除结荚期外其他生育时期均接近或者低于CS和PMC处理。与CS和PMC处理相比,BIO和BF处理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BIO和BF处理除成熟期外,其他生育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低于PMC处理。在花针期相对于CS和PMC处理,BIO处理中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BF中处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与CS和PMC相比,施用生物炭会抑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蔗糖酶活性,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施用炭基肥抑制了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生物炭和炭基肥对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对微生物活性提高的作用在秸秆还田和施用猪厩肥之间。 相似文献
20.
节水灌溉对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节水灌溉下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在华北平原旋耕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常规灌溉W1、节水灌溉W2和无灌溉W3,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溉量分别为150,75,0 mm)对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灌溉量可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基础呼吸。随着灌溉量的减少,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之降低;而W3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土壤含水量随灌溉量的减少而降低。水分胁迫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但有降低铵态氮含量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与土壤含水量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可见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受灌溉处理调控,并且与土壤C、N养分的循环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