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酪氨酸酶和游离酪氨酸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黑色素、酪氨酸酶及游离酪氨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子发育中期,黑籽种皮的黑色素含量逐渐增加,种子成熟时迅速增加,比黄籽增加6倍以上。种子发育后期黄籽种皮的酪氨酸酶活力下降,而黑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种皮酪氨酸酶活力与黑色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酪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油菜黑籽和黄籽种皮色泽差异与黑色素含量有关,黑色素可能由游离酪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红光和蓝光对甘蓝型油菜黄籽和黑籽粒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蓝型黄籽和黑籽油菜种子发育时期用红光和蓝光处理植株,待种子成熟后,分别测定其种皮中的PAL活性及蛋白质,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蓝光可降低PAL活性,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合成,PAL活性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有影响,且对黄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比较甘蓝型油菜同一遗传背景组合分离出的黄黑两个品系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若干特性。结果表明:黄籽比黑籽胚体转绿色快,退化胚珠数少,结籽率高。黄籽油菜种皮转色时期为开花后30天。黄籽种子体积增加比黑籽快5—10天,干物质积累速度在花后35天内显著快于黑籽。黄籽含油率比黑籽高7.97%。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甘蓝型优质油菜和普通油菜、黑籽油莱和黄籽油菜种皮、种胚的比率和硫甙含量及其组分。结果表明:黑籽油菜的种皮重量占17%、黄籽为12%。普通油菜种胚和种皮的硫甙含量分别占种子硫甙含量的97%和3%,而优质油菜分别占91%和9%。在种皮中,以2—羟基—3—丁烯基硫甙为主。在种胚中,优质油菜的2—羟基—3—丁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明显比普通油菜的低。育成的低硫甙新品系,吲哚硫甙含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种皮的花色素,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苯丙氨酸的动态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黑籽种皮的花色素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于黄籽,但黄籽种皮的游离苯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黑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花色素,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解氨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黑籽的花色素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呈正相关,与游离苯丙氨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颜色差异与花色素含量有关,花色素可能由游离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应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均降低。黑籽花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不同品系间及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间,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籽色及春化遗传利用甘蓝型油菜双倍体及杂交F2研究种子颜色和春地遗传。结果表明,籽色主要由母本基因型决定,但父本的作用也能在正反交F2代中显现。种子颜色由三对基因控制,黑籽显性比黄籽强。用黑籽植株作母本,杂交F2及四个双倍体群体的分离比率显示...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然突变的遗传稳定黄籽材料,并且培育遗传背景相同的近等基因系,将种子的种皮和胚分离,从种皮颜色的决定物质研究入手,运用组织化学、遗传学、群体基因组学的方法,对油菜黄籽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起源驯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发现原花色素在油菜种皮中积累决定种皮颜色,油菜黄籽源于调控原花色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TT8突变,致使DFR等基因不能被激活转录,从而不能催化原花色素生物合成底物的形成,原花色素合成需要的乙酰辅酶A被用于油的合成,减少种皮厚度,提高种子含油量。芥菜型油菜黄籽是在芥菜型油菜成种后在中国人工选择驯化的产物。创建了基于苗期黄籽基因型选择+种子发育早期香草醛染色观察的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分芥甘种间杂交育种体系,并成功用于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种皮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3对甘蓝型油菜黄、黑籽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种子形成过程中与种皮色素相关的酶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籽种皮的纤维素含量与黑籽种皮差异不大,木质素、多酚、花色素、黑色素含量、PPO活性及皮壳率均低于黑籽。黑色素可能是形成种皮色泽的主要物质,多酚在种皮特征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木质素可能对种皮特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相比,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饼粕中蛋白质含量高、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油份高等优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为了深入了解黄籽性状,人们从黄、黑籽种皮发育进程、种皮的结构解剖、种皮色素化合物含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黄籽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该性状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一些与黄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发展,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黄籽油菜品种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决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人们利用突变和种间杂交等方法对黄籽种质的不断创新及遗传基础的拓宽,获得了一些遗传稳定的黄籽甘蓝型油菜,并选育出双低的黄籽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和对照黑籽品种中油82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粒色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籽油菜粒色的变化过程与黑籽明显不同,此外还发现除栅栏层有色素外,糊粉层上也有色素存在;随着种子的发育过程,种子的含油量和芥酸含量不断升高,硫甙的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则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组织化学法及抑制剂处理研究了油菜种子成熟前皮壳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无、存在部位及其与粒色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种子成熟前,皮壳(包括种皮和糊粉层,下同)的栅栏层存在较强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黄籽皮壳的活性略低于黑籽皮壳的,但当有足够的多酚化合物存在时,黄籽皮壳也能象黑籽皮壳一样变为黑色。黑籽油菜变色前的种子用抗坏血酸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呈色过程中断,种子呈纯黄状态。说明多酚氧化酶对籽粒的呈色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夏玉米吐丝后5 d至吐丝后35 d,分别用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的聚乙烯透明食品袋将雌穗完全套住,同时设置不套袋处理(CK),研究灌浆期雌穗照射不同颜色的光对夏玉米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套袋处理显著增加了穗粒数,红袋和蓝袋对穗粒数的增加作用更显著;黑袋抑制粒重的增加,白袋、黄袋、绿袋显著促进粒重的增加;不同颜色的光对穗部性状都有改善作用,绿袋、白袋、红袋、蓝袋分别对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的促进作用显著,白袋对子粒败育的抑制作用显著;红袋和蓝袋使子粒的体积分别增加18.8%、27.6%,其余处理抑制了子粒体积的增加;白袋、红袋、黄袋、绿袋、蓝袋增加了子粒的蛋白质含量,黑袋抑制子粒对氮素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变灌浆期照射雌穗的光质可以改善穗部性状,减少子粒败育,促进对子粒对氮素的吸收,从而实现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水泥池小区试验,研究了B、Mo、Zn三种微量元素对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华双4号角果发育进程中干物质累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锌缺乏阻碍了主茎和第一次分枝角果皮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进而影响籽粒干重的增加;三种微肥以及硼、锌配施利于角果皮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促进籽粒增重。华双4号主茎角果皮干重在开花后43d达最大值,第一次分枝角果皮干重在开花后38d达最大值,主茎籽粒干重在开花后53d达最大值,第一次分枝籽粒干重在开花后49d达最大值。各处理主茎籽粒干重和粒壳比在花后38d出现明显差异,而第一次分枝的籽粒干重和粒壳比在花后33d开始出现明显差异。硼钼锌配合施用有利于油菜籽增产,对产量影响顺序为,完全处理(NPKBMoZn)>-Zn(NPKBMo配合)>-B(NPKZnMo配合)>-Mo(NPKBZn配合)>CK(NPK)。  相似文献   

16.
油菜结实特性与库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以4个油菜品种的结实特性研究表明,开花后20d内油菜角果体积和表面积急剧增长,角果和籽粒干重随成熟进程而增加,籽粒干重在开花25d后增重加热,40d左右超过果皮干重。具有生殖生长优势品种的单位角果皮面积的生产力(PPA)和单位角果皮表面积负担的籽粒数(SNPA)较高。果皮与种子的生理代谢进程不同,二者的全氮,叶绿素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与角果形态及干物质积累转化进程有明显的相关性。初花期去叶处理可使4个品种明显减产,去叶对分枝产量的影响大于主花序,主要减少分枝的每角粒数;去短叶的减产幅度大于去无柄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