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利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2069999)基金,结合课题组在生产的实践,提出了肉用杂种基础母牛饲养管理规范。该规范在南阳黄牛科技中心牛场和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等单位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胎次、配种季节对长大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福建省某猪场长大二元杂种母猪1年的繁殖记录,分析探讨长大二元杂种母猪窝产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死胎数以及怀孕天数是否受胎次、季节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长大二元杂种母猪窝总产仔数在第3~5胎次之间呈增长趋势,而后逐渐下降,窝产健仔数在第2~5胎次间逐步增加,第6胎次后逐渐下降,故母猪整体繁殖性能在第2~5胎次间成绩较好;长大二元杂种母猪在秋季进行配种的繁殖成绩比其它三个季节好,且夏季配种对猪场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因此,胎次和季节对长大二元杂种母猪的繁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农杂种”冰草的生物学特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农杂种冰草具有返青早、枯黄晚、青绿期长等特点。本试验通过对蒙农杂种冰草在生长期和果后营养期有无灌溉条件下的抗逆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蒙农杂种冰草具有稳定的抗逆性,且对试验区的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改善干旱地区草地植被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提供优良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4.
垦荒城省从1962年起,大力发展肉毛兼用种绵羊。为此,使用了林肯、罗姆尼、边区来斯特、北高加索品种的公羊与当地的细—粗毛杂种成年母羊进行杂交。本试验是对进行自群繁育的林肯杂种羊后代和当地细—粗毛杂种母羊与林肯杂种公羊杂交所生后代的生产性能进行的比较研究。供试成年母羊是:林肯一代杂种(试验Ⅰ)和当地的细—粗毛杂种羊(试验Ⅱ)、二者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5.
<正> 南阳黄牛是我国役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之一,为了充分发挥南阳黄牛的肉用生产性能,促进内用商品生产,1989年12月至1990年3月,我们利用“畜大壮”埋植技术,对舍饲条件下的生长期南阳黄牛进行了促增重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运用“畜大壮”埋植技术,探讨南阳黄牛加速生长发育,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报酬,增加社会效益的肉用生产途  相似文献   

6.
1.察北牧场蒙古羊毛被中含细毛52.95%,一代杂种提高到82.32—87.36%,二代杂种提高到97.23—97.32%,五一牧场蒙古羊细毛含量为48.59%,一代杂种提高到79.48—91.17%。用细毛公羊与蒙古羊杂交,二代以后基本上已达到同质程度。 2.二代杂种羊毛细度为60—64支,营养较好者羊毛略粗。 3.将察北牧场小家畜组和二道渠组的二代杂种加以比较后,表明在不良的生活条件下,二代杂种发育较一代杂种为差,有退化现象。但在管理较为周到的条件下所育成的二代杂种,无论在体格发育和毛质、毛量方面都超过了不良生活条件下的一代杂种,证明主要关键在于饲养管理的条件。察北牧场小家畜组的二代杂种母羊,在一岁时平均体重达41.3公斤,体高64.2厘米,剪毛量4.69公斤,油脂含量20.65%,净毛率53.85%,毛长7.88厘米,细度60支,已达到或接近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近年来各地开展了经济杂交的工作。不少农牧场和人民公社养猪场或多或少的选留了杂种母猪(主要指约克夏杂交一代母猪和巴克夏杂交一代母猪,以下同)作为繁殖用的母猪,以解决猪源不足的问题。但是,杂种母猪要求条件较高,如果饲料较差,就容易引起不良的后果,特别是高血杂种(含外血较多的杂种)。所以,如何利用这些杂种母猪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国营西江农场从1958年以来,对八百多头杂种母猪分别进行了回交、三品种杂交、和级进杂交的试验,在解决杂种母猪的利用问题上,指出了途径,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后,  相似文献   

8.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杂种F1外部形态特征偏向亲本披碱草,F1穗长超过披碱草,小穗长、每小穗小花数、颖长、稃长也超过双亲的平均值,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F1继承了野大麦短根茎和每节3枚小穗的特性,正交、反交对F1植株颜色有明显影响,对F1其他形状没有明显影响;BC1代形态特征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不同株系在外部形态上有较大变异;第一颗的形状可作为亲本和杂种的特征性状,以此作为鉴别杂种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披碱草和野大麦杂种F1与BC1代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代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杂种F1外部形态特征偏向亲本披碱草,F1穗长超过披碱草,小穗长、每小穗小花数、颖长、稃长也超过双亲的平均值,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F1继承了野大麦短根茎和每节3枚小穗的特性,正交、反交对F1植株颜色有明显影响,对F1其他形状没有明显影响;BC1代形态特征明显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不同株系在外部形态上有较大变异;第一颖的形状可作为亲本和杂种的特征性状,以此作为鉴别杂种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肉羊舍饲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试验采用标准化与常规饲养2种不同模式进行肉羊饲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饲养条件下(对照组)相比,在标准化饲养条件下的杜(杜泊羊)×寒(小尾寒羊)、滩(本地滩羊)×寒(小尾寒羊)杂种羊(试验组)12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14.21%和1.93%,杜寒杂种羊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滩寒杂种羊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常规饲养条件下相比,标准化饲养条件下的杜寒、滩寒杂种羊69,月龄平均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眼肌面积等肉用指标均有提高。杜寒杂种羊试验组饲料报酬提高了18.14%,经济效益提高了10.67倍;滩寒杂种羊试验组饲料报酬提高了8.00%,经济效益提高了3.061倍。标准化饲养模式饲养的杜寒、滩寒杂种羊(试验组)比常规饲养模式(对照组)平均节约饲养成本20.29%。  相似文献   

11.
三元杂交牛12和18月龄肉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择健康无病、发育正常、膘情中等的夏洛来×西门塔尔×本地牛(夏西本)、皮埃蒙特×西门塔尔×本地牛(皮西本)、利木赞×西门塔尔×本地牛(利西本)、西门塔尔×西门塔尔×本地牛(西杂二代)各10头,从6月龄开始育肥,测定其增重、饲料消耗及其12和18月龄的屠宰成绩。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以皮西本、利西本较高,分别为0.96kg、0.90kg,并与西杂二代差异显著(P<0.05);饲料消耗以皮西本较少,每kg增重消耗精、粗饲料分别为4.03kg和5.98kg。以皮西本和利西本2个杂交组合的屠宰成绩较好,18月龄屠宰率分别为61.50%、61.17%,净肉率分别为52.59%、49.21%。各组试验牛的高档肉块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本项目通过导入夏洛来肉牛外血,采用杂交创新、正反回交和横交固定三阶段开放式育种方法,目前已进入大面积横交和扩群繁育阶段。结果表明,横交牛早熟性强,产肉性能优于南阳牛,肌肉嫩度较好,可用于生产高档牛肉。2005年10月底,项目区共存栏横交牛12 760头,选留横交公牛16头,组建核心牛群5 000多头,横交固定达二代以上。横交牛已具备肉用牛特征,为最终培育南阳牛肉用新品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鲁西黄牛与利鲁杂交牛肉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二因子多水平有重复的试验设计,对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鲁西黄牛及利鲁杂交牛的不同解剖部位(背最长 股二头肌)肉品的理化性状各食用品质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鲁西黄年号利鲁杂交牛的各部位肉品PH值下降缓慢,肉品保水性能好、贮存损失较低和熟肉率较高,并且其肉品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质特性。分析表明;品种因子地肉品的评硬度,嫩度、肉口中脂肪含量、必需  相似文献   

14.
三元杂交牛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研究三元杂交牛的育肥效果。[方法]选取6月龄三元杂交牛(简称夏西黄、皮西黄、海西黄、南西黄)及二元西杂牛(对照)各12头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饲养条件下进行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对比试验,从而筛选出适合我县的肉牛杂交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组合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明显优于“二元杂交”组合(P〈0.01),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夏西黄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最好,皮西黄次之,但与夏西黄差异不显著(P〉O.05),海西黄、南西黄与夏西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说明三元杂交具有良好的产肉性能;夏西黄杂交组合最佳。  相似文献   

15.
西门塔尔牛改良关岭黄牛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对西×关F1杂交牛和关岭黄牛分别测定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各体尺体重指标,并于2006年对18月龄的西×关F1杂交牛和关岭黄牛进行屠宰测定各指标,同时对肉质进行品偿,结果显示:西×关F1杂交牛体型明显趋于父本,表现出良好的肉用体型,适应性强;挽力和持久力增强;生长发育迅速,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比同龄的关岭黄牛提高18.4%、18.5%,差异极显著(P<0.01)。肉质细嫩和口感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皮黄杂交改良牛育肥及屠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015月龄的皮黄F1代和青海黄牛各3头进行3个月的育肥,对产肉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皮黄F1代与本地黄牛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体高、胸围与本地黄牛差异显著(P<0.05),体斜长差异不显著。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相对提高6%、7%、5.5%。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在农户型和全舍饲两种饲养条件下,对比夏西黄F2、皮西黄F2和利西黄F2三元杂交牛产肉性能指标高低.[方法]通过三元杂交改良的方法引进优秀肉牛品种夏洛莱、皮埃蒙特和利木赞冻精,对西黄F1牛进行杂交改良.[结果]表明:在农户型和全舍饲两种饲养条件下,夏西黄F2、皮西黄F2和利西黄F2三元杂交牛生长发育迅速,屠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决德宏本地黄牛个体小、生长慢、产肉性能差的问题.[方法]通过引进BMY牛与德宏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按照初生、6月龄、12月龄进行阶段称重并用LSD法进行检验.[结果]六年的体型外貌及数据分析表明,BMY牛及其杂交后代具有体型大、耐粗饲、抗逆性强、生长快等特点.初生重本地黄牛公母和杂交牛公母牛都差异显著(P<...  相似文献   

19.
选择8~10月龄的关岭牛、西×关杂交牛(西门塔尔牛♂×关岭牛♀)、安×关杂交牛(红安格斯牛♂×关岭牛♀)、利×关杂交牛(利木赞牛♂×关岭牛♀)各8头,进行育肥生产雪花牛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西×关杂的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值、眼肌面积、高档肉块重最高,依次为利×关杂、安×关杂、关岭牛;西×关杂组、利×关杂组、安×关杂组的宰前活重、眼肌面积和高档肉块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关岭牛组(P〈0.01);关岭牛组和安X关杂组的肌内雪花状脂肪含量均为3级,优于西×关杂组和利×关杂组;综合评价关岭牛组和安×关杂组的胴体等级均为3A级,西×关杂和利×关杂的胴体等级均为2A级。结果显示,关岭牛虽然产肉性能不高,但机体内并不缺少优秀的遗传基因,具备选育成优质高产肉牛品种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青海牦牛肉食用品质及安全性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年龄2周岁左右的12头青海牦牛肉的食用品质及安全性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肉食用品质较好,肉质安全,无污染。具有肌红蛋白含量高、亲水率高、多汁性好,香味浓郁,肉质细嫩,口感适宜等特性。肉中肌红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黄牛(P<0.01),肉中重金属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均符合GB18406.3和NY5044的要求,是生产优质牛肉制品的原料,也是一种具有较高生物学价值的安全的肉食品,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