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文龙 《现代农业科技》2024,(9):159-161+172
黄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随着黄茶需求量的增大,黄茶加工技术的提升已成为黄茶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按加工使用的鲜叶等级介绍了黄茶的分类,并针对其主要加工工序综述了相关研究现状:在杀青技术方面,总结了杀青温度、杀青方式对成茶品质的影响;在揉捻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揉捻时间和轻重程度的组合对黄茶外形、品质的影响;在闷黄技术方面,分析了闷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在干燥(提香)技术方面,阐述了处理时间和温度对黄茶品质的影响;对其他加工技术进行了概括,如摇青、低温处理等。通过对黄茶主要加工工序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黄茶加工技术的提升及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春江 《河南农业》2016,(35):34-35
通过结合乌龙茶做青工艺和传统黄茶加工工艺,初步探索花香型黄茶加工工艺,加工工艺为摊青→做青→杀青→揉捻→闷黄→烘干,手工做青采取碰青和抖青方式,至叶片背卷,青气散花香显.通过感官审评,得出做青工艺对黄茶有积极影响,能够在保证黄茶品质特点的同时使其滋味鲜醇、花香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不同闷黄处理,研究了桂热1号黄茶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不杀青闷黄的品质较好,其品质外形卷曲、披茸毫、杏黄明显,香气甘甜花香,滋味甘醇,汤色黄亮,叶底嫩绿明亮。本次研究结果可为桂热1号黄茶加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黄茶是我国的特有茶类,特殊的"闷黄"工艺形成了黄茶独特的滋味品质,探究黄茶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其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黄茶滋味特征形成的化学贡献机制,为黄茶生产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我国传统黄茶产区典型黄茶样品,经滋味品质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研究典型黄茶滋味特征属性及相关化学组分。【结果】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不同产区及不同类型黄茶产品感官滋味在鲜、厚、收敛性及粗糙感等属性方面表现出差异;不同产区黄茶在滋味化学组分含量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本试验的典型黄茶样品中,滋味厚度和收敛性较为相关;粗糙感主要由鲜叶原料较低的嫩度引起,是区分安徽多叶型黄茶和其他黄茶类别的重要贡献因子,同时推测由于本试验条件下的黄大茶样品没食子酸含量较高,化学组分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黄酮总量比值(GA/Fla)、没食子酸/儿茶素总量比值(GA/Ca)及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比值(GA/Alk)与滋味粗糙感呈现较高相关性。黄茶滋味鲜感主要与茶汤中氨基酸有关,其中谷氨酸、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比值(Thea/aa)及鲜味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Umami/aa)表现出与黄茶滋味鲜感的较强相关性。【结论】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粗糙感是多叶型黄茶的典型滋味特征。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样品特点而表现出没食子酸、GA/Fla、GA/Ca及GA/Alk与黄茶滋味糙感相关;谷氨酸、Thea/aa、Umami/aa与黄茶滋味鲜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浙江主栽品种原料及浙北黄茶传统产区改良工艺,结合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化学计量学分析及剂量比阈因子(dose-over-threshold factors, DoT)分析等研究黄茶滋味品质及化学组分的贡献作用。结果显示:迎霜、白叶一号、浙农113等3个品种原料经不同闷黄工艺加工而成的黄茶样品在滋味品质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甘、醇、鲜、生涩及熟闷感。在滋味化学组分中多数组分含量在不同品种黄茶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相同品种原料条件下样品间含量差异较小,同时,基于化学组分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显示,品种原料对黄茶样品滋味品质的影响显著,在滋味组分中儿茶素类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等,黄酮醇苷组分如杨梅酮-3-O-半乳糖苷(Myr-gal)、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部分氨基酸组分如谷氨酸(Glu)、茶氨酸(Thea)、精氨酸(Arg)、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等在本实验条件下对黄茶滋味具有较大贡献作用;进一步对滋味组分的DoT值分析显示,在茶汤的复杂体系中,滋味化合物间的多种相互作用影响着单体化合物的味感表现。  相似文献   

6.
典型黄茶滋味品质特征属性及相关滋味化学组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黄茶是我国的特有茶类,特殊的“闷黄”工艺形成了黄茶独特的滋味品质,探究黄茶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及其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黄茶滋味特征形成的化学贡献机制,为黄茶生产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我国传统黄茶产区典型黄茶样品,经滋味品质感官审评、化学组分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研究典型黄茶滋味特征属性及相关化学组分。【结果】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不同产区及不同类型黄茶产品感官滋味在鲜、厚、收敛性及粗糙感等属性方面表现出差异;不同产区黄茶在滋味化学组分含量方面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本试验的典型黄茶样品中,滋味厚度和收敛性较为相关;粗糙感主要由鲜叶原料较低的嫩度引起,是区分安徽多叶型黄茶和其他黄茶类别的重要贡献因子,同时推测由于本试验条件下的黄大茶样品没食子酸含量较高,化学组分中没食子酸、没食子酸/黄酮总量比值(GA/Fla)、没食子酸/儿茶素总量比值(GA/Ca)及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比值(GA/Alk)与滋味粗糙感呈现较高相关性。黄茶滋味鲜感主要与茶汤中氨基酸有关,其中谷氨酸、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比值(Thea/aa)及鲜味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比值(Umami/aa)表现出与黄茶滋味鲜感的较强相关性。【结论】醇度和甘甜感是黄茶滋味的典型共有属性,粗糙感是多叶型黄茶的典型滋味特征。本试验条件下由于样品特点而表现出没食子酸、GA/Fla、GA/Ca及GA/Alk与黄茶滋味糙感相关;谷氨酸、Thea/aa、Umami/aa与黄茶滋味鲜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的加工工艺,为广西黄茶加工提供技术支持,丰富广西区内黄茶种类。[方法]使用桂热2号茶树品种一芽一叶为原料,比较不同加工工艺(传统工艺和创新工艺),以确定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参数。[结果]适合加工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杀青→初闷→揉捻→整形理条→复闷→智能烘干→提香;关键技术参数为:萎凋原料失水率25%~35%;杀青4~7 min,杀青温度180~220℃;初闷温度为25~35℃,使用速包布初次闷黄,初闷时间2~4 h;整形理条,理条温度70~90℃,整形时间5~8 min,使用速包布再次闷黄,闷黄时间2~4 h;智能烘干温度为60~70℃,烘干时间为90~120 min;提香温度为85~90℃,提香时间为30~40 min。[结论]采用新工艺生产的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外形芽头肥硕显毫、杏黄亮,汤色浅橙黄亮,花香、毫香甜香清长,滋味浓醇,鲜爽含芳,叶底肥硕、绿黄、匀较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机器视觉技术、电子嗅觉技术和电子味觉技术3种仿生传感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的概念,阐述了其功用、特点及其在云南烤烟、普洱茶、中药材和鲜切花品质检测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仿生传感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用于云南特色农产品品质检测还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水果新鲜度、成熟度和质地等属性指标的快速、无损、准确检测,能显著改善水果质量分级、品质评价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智能感官技术由于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水果检测领域.文章分别综述电子鼻技术、电子舌技术和质构分析技术这3类典型智能感官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检测水果新鲜度、成熟度、病虫害侵染状况、品种鉴别、品质感知和质地分析等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并根据智能感官技术的发展和水果检测业务需求的变化,提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即智能感官技术将与传统感官分析相结合,智能感官分析仪器将向便携化方向发展,多种智能感官技术将趋向于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平阳黄汤甜味、 回甘等滋味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按照甜醇风格的平阳黄汤加工工艺制作不同闷黄程度的茶样,以感官特征滋味强度定量结合成分分析两种方法,探究闷黄过程中平阳黄汤品质形成与内含物质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闷黄过程中平阳黄汤茶汤甜度和回甘特性主要由酚氨比和儿茶素组成比例决定,甜度与苦涩指标(EGCG+EGC+ECG+G...  相似文献   

11.
以碧香早品种为材料,通过相机采集不同闷黄时长下的闷黄叶图像共675张,建立了3种闷黄程度的黄茶样本数据集,采用位置变换、随机亮度、增加对比度、添加噪声、随机缩放操作对闷黄叶图像集进行数据增强,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数据集取得MobileNetV3–Large的预训练模型,对迁移网络的所有权重信息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针对黄茶闷黄程度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识别模型,并利用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和置信分数监控黄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训练后的MobileNetV3–Large模型测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51%,精确率为99.10%,召回率为98.93%,加权分数为98.20%;MobileNetV3–Large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SVM、XGBoost和KNN;通过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显示,MobileNetV3–Large模型在不同的识别场景下能够准确定位并提取闷黄叶特征,准确地识别闷黄程度。可见,MobileNetV3–Large模型有较好的泛化性,可以快速、无损地识别黄茶的闷黄程度。  相似文献   

12.
黄茶加工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造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品质特点。黄茶按其鲜叶老嫩分黄大茶与黄小茶两种。目前生产的黄小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平阳黄汤、沩山白毛尖、皖西黄小茶等;黄大茶有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茶等。黄茶的制造工艺近似绿茶,但有其闷黄过程,又区别于绿茶。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介绍缙云黄茶的品质特征和扁形黄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4.
以鸭锁骨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卤鸭制品在加工制备过程中香辛料主效成分(辣椒、花椒、桂皮)添加含量配比,卤制时间,闷煮时间等因素参数对卤鸭制品麻辣鲜香风味、口感等感官评价影响,获得最优生产卤鸭制品生产加工关键技术工艺路线。结果表明:香辛料含量1.558%、卤制时间73.356min、闷煮时间18.879min时产品感官评价分数最高,能够获得最佳口感的卤鸭制品。  相似文献   

15.
为挖掘普安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 F.C.Zhang)的价值,丰富普安茶产品类型,分别以普安大厂茶群体种春梢独芽、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单叶为原料,参照白茶“萎凋→干燥”的基本工艺设计3种不同萎凋方式制作普安大厂茶白茶。对所制白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内含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其综合品质,以确定普安大厂茶白茶加工的最适原料及工艺参数。结果显示,以独芽原料所制的白茶感官品质较好,表现出鲜醇、花蜜香、甜果香的品质,优于其他嫩度原料。白茶内成分含量在不同嫩度原料及不同萎凋方式下均有差异,但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利用白茶感官品质得分、内含成分含量及儿茶素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白茶综合品质最佳的组合为W12,即以独芽为原料,采用“日光-自然”复式萎凋所制白茶芽头细长、绿黄带褐较润,汤色绿黄尚亮,清香纯正,滋味鲜甜;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水浸出物含量适中,可作为普安大厂茶白茶加工的优选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强研究员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大宗农产品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技术(200903043)"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研究利用五年时间系统分析了111个花生品种的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加工特性和特征成分指纹图谱,揭示了原料品质与花生蛋白、花生油和出口花生等主要  相似文献   

17.
鱼是人类最主要的动物性食品来源之一,其新鲜度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传统的鱼新鲜度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价、理化指标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新型的检测方法包括感官仿生技术、光谱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等。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目前鱼体鲜度快速评价的主要技术和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比较和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及制定我国鱼新鲜度判定规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桃源大叶、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群体品种、沩山种、湘妃翠等7个试验品种所制成的黄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品质较好的是湘妃翠,其次是为尖波黄、槠叶齐、福大61、桃源大叶,最差为沩山种及群体品种。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桃源大叶、福大61、槠叶齐、湘妃翠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38%、4.73%、3.69%、3.62%;酚氨比以湘妃翠和福大61较低,分别为6.96、6.89。  相似文献   

19.
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明了黄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和色泽的动态变化规律 ,提出了传统名茶鹿苑黄茶的最佳闷堆时间为 4~ 7h。色泽试验结果表明 ,引入色相值后 ,能直观地描述黄茶加工过程色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林芳  潘玉华 《北京农业》2014,(30):250-251
通过对金观音、黄观音、坦洋菜茶所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的主要内含生化成分进行测定和品质的感官审评,探讨金观音、黄观音、坦洋菜茶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金观音、黄观音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优于坦洋菜茶,这与不同茶树品种所加工的坦洋工夫红茶内含物的水浸出物、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游离氨基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