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迪卡517、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通过202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和有效穗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冠层透光率、茎粗、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迪卡517的冠层透光率、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率、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高于郑单958,叶面积指数、株高、穗位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6.0万株/hm2密度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均小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相邻密度间的变化幅度不同,迪卡517有效穗数相邻密度间的增幅大于郑单958,其余各指标相邻密度间幅度的变化均小于郑单958。迪卡517在9.0万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在7...  相似文献   

2.
分析谷子光合性能和产量在种植方式和密度影响下的具体表现,以确定谷子的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进而不断提升谷子的产量。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谷子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副区为种植密度,种植方式设置2种:种2行空1行(D1)、种3行空1行(D2);种植密度设置3种:低密度为27万株/hm2(P1)、中密度为33万株/hm2(P2)、高密度为39万株/hm2(P3),每个处理重复3次,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组合下谷子光合性能和产量的表现。结果表明,在种植方式方面,与D2处理相比,D1处理的谷子产量较高;在种植密度方面,P2处理的谷子产量高于P1、P3处理。在相同的种植模式下,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逐渐下降,与D2处理相比,D1处理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谷子的穗长、穗粗随着密度的增大无显著差异,谷子的株高、穗粒、穗长以及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大存在显著差异。种2行空1行和33万株/hm2是种植谷子的最佳组...  相似文献   

3.
探究白城地区甜荞生产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采用4个种植密度和5个施肥量2个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甜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株高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主茎节数没有明显的差异;分枝数在低种植密度75万株/hm2时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株粒数、株粒重和千粒重在M1(75万株/hm2)密度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株高在无施肥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施肥量400 kg/hm2时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各处理间分枝数无显著的变化。综上,白城地区甜荞最适种植密度为125万株/hm2,最佳施肥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会对马铃薯生育期、生长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造成影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较为适宜的马铃薯种植密度为6×104株/hm2。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秋马铃薯产量,降低种薯成本,以华薯1号、兴佳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秋马铃薯的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马铃薯品种的茎粗、SPAD值、主茎数、产量和单株结薯数影响显著,对块茎品质影响不显著;其中,茎粗和SPAD值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株高和主茎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9万、12万、15万和18万株/hm2)对饲用高粱品种‘TS-185’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用高粱分蘖数、主茎茎粗、主茎和分蘖的株高、茎秆鲜重、茎秆干重及籽粒蛋白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主茎株高和籽粒蛋白含量的变化在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当种植密度最大时,分蘖茎粗值最大,主茎和分蘖的穗长、主茎穗鲜重、千粒重、穗干重及茎秆粗蛋白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主茎穗鲜重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当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和12万株/hm2时,产量和品质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水氮策略对张家口坝上马铃薯根冠结构、产量、品质及其水氮利用的影响,设置双因素试验,因素1为施肥量:氮肥270 kg/hm2(F100)、氮肥270 kg/hm2+调理剂600 L/hm2(PF100)、氮肥229.5 kg/hm2+调理剂600 L/hm2(PF85)、氮肥189 kg/hm2+调理剂600 L/hm2(PF70);因素2为灌水频率:高频灌溉,6 d 1灌(D6);中频灌溉,8 d 1灌(D8);低频灌溉,10 d 1灌(D10),分析不同水氮策略对马铃薯根冠结构、产量、品质及其水氮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溉频率和施肥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其水肥利用有显著影响。高频灌溉(D6)的马铃薯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茎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最大,分别为3 678.6 cm、34.7 cm3、787...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在黑龙江省鹤山农场开展大豆高产田间试验。以高蛋白品种黑河43(A1)和高油品种克山1号(A2)为试验品种,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3种不同种植密度(B1,38万株/hm2;B2,43万株/hm2;B3,48万株/hm2)与施肥量C1(当地常规施肥量)、C2(较常规施肥量下调20%)、C3(较常规施肥量上调20%),共18个处理,研究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大豆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P<0.05)。随种植密度的提高,黑河43的B2处理产量显著高于B1、B3处理12.31%~13.82%、5.52%~7.05%、10.26%~16.54%,克山1号的B1处理产量显著高于B2、B3处理2.71%~18.30%、7.61%~17.6%、2.89%~18.35%。在相同种植密度处理下,2个供试品种产量随施肥量的增长呈现出C3>C1>C2变化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产量分别增长5.05...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抗倒性能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于2021—2022年以安麦1241和安麦1350为研究对象,设150 kg/hm2(D1)、225 kg/hm2(D2)、300 kg/hm2(D3)、375 kg/hm2(D4)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变化、植株形态、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构成及茎秆机械强度、抗倒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株高、重心高、穗下节间长大体上呈上升趋势,成穗率、SPAD值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先升高后降低,种植密度为300 kg/hm2时达到最大;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容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有效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粒容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安麦1241在种植密度300 kg/hm2时达到最大,安麦1350在种植密度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累积量、花前...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对夏玉米穗位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化控栽培增产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选用郑单958为玉米试验品种,设置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共4个密度,在拔节期叶面喷施玉黄金。结果表明,清水处理随密度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SOD、P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玉黄金处理较清水处理SPAD值增加,SOD、POD、CAT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在8.25万株/hm2共4个密度,在拔节期叶面喷施玉黄金。结果表明,清水处理随密度的增加玉米穗位叶SPAD值和SOD、P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玉黄金处理较清水处理SPAD值增加,SOD、POD、CAT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在8.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0815.29 kg/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化控处理后的产量最高,达到10815.29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参数对夏大豆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夏大豆品种‘宝豆6号’和‘秦豆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夏大豆产量和光合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P<0.05),处理3产量达最高,较其他处理高2.24%~24.27%,且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优势明显,较其他处理分别高17.31%~61.44%、5.26%~28.62%和6.8%~9.36%;处理3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处理6,处理7最低,且花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要优于鼓粒期;播期6月20日、密度 15万株/hm2、复合肥225 kg/hm2和硼肥3.0 kg/hm2分别具有较高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种植参数组合对夏大豆产量和光合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处理3为适宜的种植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2.
旨在为河南省不同区域小麦养分优化管理提供合理解决方案。调研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2014—2018年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县域作为调查地点,共得到7485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小麦产量、施肥习惯、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方式等。河南省小麦产量在4500.00~10500.00 kg/hm2,氮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939.08 kg/hm2,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分别为57.59 kg/kg和39.39%。磷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455.40 kg/hm2,平均磷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为115.40 kg/kg和44.63%。钾肥投入量变化范围在0.00~337.50 kg/hm2、平均钾肥偏生产力、增产潜力为93.06 kg/kg和43.90%。2014—2018年,河南省小麦年际间产量表现不稳定,不合理施肥比例逐年下降,肥料偏生产力呈现递增趋势。应当根据当地土壤肥力适当减少氮肥的投入量,降低基追比,增施磷钾肥后小麦将有40%~45%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互作对新疆地区老芒麦种子产量和活力的影响,为新疆地区老芒麦种子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低密度(25.87×104株/hm2)和高密度(71.52×104株/hm2)2个密度处理,每个密度水平下设0、30、60、90和120 kg/hm25个施氮处理,收获后测定老芒麦种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地区水肥耦合对滴灌冬小麦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新冬52号为供试材料,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灌水处理3个水平:W1(2 241m3/hm2)、W2(3 486m3/hm2)、W3(4 731m3/hm2);设置施肥处理(氮素)4个水平:N0(0 kg/hm2)、N1(135 kg/hm2)、N2(195 kg/hm2)、N3(255 kg/hm2),分析不同水氮组合对滴灌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或施N的增加, 新冬52号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和产量呈现同步增加趋势;(2)但灌水量过少时(W1处理),增加N并不明显提高产量和光合性能;当灌水量提高到W2和W3水平后,株高、叶面积、光合特性和产量随着施N的增加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表现出以水带肥的良好效果。 (3)在各处理中, W3N2(灌水4 731m3/hm2、施氮N195kg/hm2)的产量最大(8 570 kg/hm2),相对应的各项光合特性值也达到最大值; (4)W2N2处理(灌水3 486m3/hm2、施N195kg/hm2)的产量则处于次大值(8 465 kg/hm2),W2N2的光合特性值并非最大,但其N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值(16.69 kg/kg ),灌溉水生产效率也达到最大值(1.66 kg/m3 );(5)W2N2与W3N2相比,虽然产量减少了105 kg/hm2(减少1.2%),但灌水量减少了1 245 m3/h2(减少26.3%)、施肥量减少60 kg/hm2(减少23.53%)。【结论】灌水3 486 m3/hm2和氮肥195kg/hm2 的技术组合可作为新冬52号冬小麦的节本增效生产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根系形态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为主区密度(M1:22.5×104株/hm2、M2:18×104株/hm2、M3:13.5×104株/hm2)和副区氮肥(N1:0 kg/hm2、N2:300 kg/hm2、N3:600 kg/hm2),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自2009年开始探索北粳南引,推进“籼改粳”稻工程。为验证“籼改粳”稻的产势,探索粳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江西省景德镇市于2016年开展了“籼改粳”晚稻产势与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施肥和同时收割条件下,粳稻‘甬优1538’比籼稻‘粤优9113’增产稻谷1450 kg/hm2、增16.06%。粳稻较籼稻产量高的原因在于粳稻每穗实粒数较多。试验结果显示,推荐施肥方法2比农户施肥方法节省氮磷钾养分123.9 kg/hm2、节省20.31%,增产稻谷483.75 kg/hm2、增4.67%,节本增效1765.35元/hm2、增7.87%,增收效果达显著水平。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促进了籽粒结实,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粳稻较籼稻增产优势明显,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节本增产增效。推荐施肥方法在氮磷钾养分协调及分蘖、孕穗施肥时间上更为合理,粳稻孕穗肥施用时间后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粒精播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性状对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响应,选择山东省烟台市招远鲁东丘陵地,作物两年三熟。2018和2019年,以出口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种植密度(12万、20万、28万株/hm2)和4个施氮量(N 0、50、115、180 kg/hm2)。不同生育时期调查分析了花生植株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花生干物质量、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且两者互作效应显著。在D2密度(20万株/hm2)条件下,花生荚果产量较D1密度(12万株/hm2)和D3密度(28万株/hm2)分别增加了24.31%~45.04%和10.57%~15.13%,成熟期干物质量分别增加了7.31%~32.34%和10.65%~34.59%,且差异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D2密度(20万株/hm2)条件下,施氮量在50~180 kg/hm2范围内的花生荚果产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无氮处理,各施氮处理表现为N115>N180>N50>N0,以施氮量为115 kg/hm2时花生荚果产量最大,较N50和N180处理分别提高了6.83%和3.90%,干物质量和植株性状也协同提高。综合考虑生理性状、产量性状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单粒精播花生栽培在低密度12万株/hm2下,花生主要产量性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施氮量为11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河套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对'张杂谷19号'产量的影响,以新抗旱谷子杂交种'张杂谷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3种种植方式(干旱无膜、干旱覆膜及灌溉无膜)和5种密度(4.5万、9万、13.5万、22.5万、45万株/hm2)对'张杂谷19号'稳产和丰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灌溉条件下,'张杂谷9号'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为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8724.36 kg/hm2。而干旱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同样获得较高产量,与正常灌溉条件下最高产量差异不显著。当种植密度为9万~ 45万株/hm2时,产量普遍提高到7700 kg/hm2以上,最高可达8654.33 kg/hm2。河套地区'张杂谷19号'播前灌溉1次足水、地膜覆盖及种植密度9万~45万株/hm2,可以实现水分高效利用和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3414”肥料效应函数分析香梨初果期施肥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库尔勒香梨最佳效益产量的推荐施肥量,为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库尔勒香梨初果期为试材,采用“3414”肥效试验完全施肥方案,分析氮磷钾肥配施对果实膨大期枝条、果实生长量及SPAD值、比叶重、单叶净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一元二次、二元二次、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得出初果期库尔勒香梨的推荐施肥量。【结果】 果实膨大期氮肥对枝条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磷肥则对枝条生长有抑制作用,氮肥对SPAD值、比叶重、单叶净光合速率影响相较于磷钾肥最大;钾肥能够显著促进果实生长,有效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均符合报酬递减率;3种肥料配施下,互作效应PK>NP>NK,均为正向互作效应。【结论】 施肥量为氮(N)167.48 kg/hm2,磷(P2O5)118.65 kg/hm2,钾(K2O)205.42 kg/hm2,最佳效益产量为2 915.99 kg/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菌肥浓度对谷子植株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晋品谷4号为材料,大田设置0(CK)、450(S1)、900(S2)、1 350(S3)、1 800(S4)和2 250(S5) kg/hm2 6种施肥梯度,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开花期施肥处理叶面积显著高于对照CK,以S4的叶面积最大,为203.03 cm2,比对照CK增长17.00%;开花期谷子地上鲜重和干重都以S4最大,分别为579.46和153.02 g,并且都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都以S4净光合速率最高,分别为26.29、22.94和14.02 μmol/(m2·s),均表现出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低的变化趋势,并且不同施肥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CK;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CK,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增加到峰值出现降低趋势,以S4的产量最高,为4 995.00 kg/hm2,较对照CK增加17.80%。【结论】生物菌肥作为一种环保型肥料可以代替部分无机肥料,以1 800 kg/hm2的施用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