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世界经济"动物疫病,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本文介绍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病原学分类、形态结构及特性,阐述了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媒介蜱进行传播,分析了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和区域化管理方法,并提出了搭建整体性防控体系、加强野生动物研究、加强疫苗研发等建议,以期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因而开发安全高效的疫苗和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对该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疫苗和病原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ASF疫苗研制和诊断技术选择提供参考。疫苗研究方面,目前仍无安全有效疫苗上市。灭活疫苗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力,已不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减毒活疫苗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疫苗接种后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有待进一步评估;基因工程疫苗与前两种疫苗相比,成本低且安全性高,但对强毒株攻击的有效保护作用不强。目前认为利用天然分离或敲除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毒力基因的致弱毒株开发重组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在没有有效疫苗免疫的前提下,建立快速、可靠的早期病原诊断方法对于ASF疫情确认和控制同样至关重要。近年来,ddPCR、LAMP、RPA、CRISPR/Cas等新兴诊断技术相继涌现。这些方法具有操作更简单、检测速度更快、特异性更强等方面的优势,但其检测能力与适用场景尚存在一定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ASFV病原学检测的研究方向应建立在成本低廉、简单便捷、高效准确、集成化的基础上,或可将多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各取所长。  相似文献   

3.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毒主要的靶细胞是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自1921年在非洲首次报道非洲猪瘟后,此病已传播至欧洲、南美洲和亚洲。2018年8月,我国暴发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随后几个月,疫情扩散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而且我国周边的国家越南、蒙古、柬埔寨和韩国等也相继暴发了非洲猪瘟疫情。疫苗接种被认为是阻止非洲猪瘟病毒蔓延的有效手段,尽管科研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研究,但到目前仍没有既安全又有效的疫苗问世。本文将从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病死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因ASFV具有庞大的基因组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给疫苗的研发带来了困难,目前尚无商品化的疫苗用于本病的防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ASFV,加快ASF疫苗的研发进程,做到对ASF的有效防制,重点对ASFV基础病毒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成果进行综述,主要集中在ASFV的蛋白质功能与作用机制、诊断方法以及疫苗的开发进展方面,以期为ASF的有效防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6.
敖清莹 《中国猪业》2022,17(4):82-86
非洲猪瘟(Afri 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 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猪的一种以高热、病程短、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接近100%。从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病原学、感染机制、临床症状、疫苗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非洲猪瘟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猪传染病,自2018年8月传入我国后呈暴发性流行,目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开发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和安全、高效的疫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复杂的生物学特性阻碍了疫苗的研发,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商品化疫苗.理论上健康猪只体内不存在非洲猪瘟病毒抗体,血清学检测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果...  相似文献   

8.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出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100%。给许多国家养猪业造成了严重打击。该病由于基因组庞大且免疫逃逸机制复杂,至今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本文针对非洲猪瘟疫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谷玉 《中国猪业》2022,17(3):84-86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多器官出血性传染病,病毒感染猪的病死率可高达100%。2018年,我国首次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并很快在国内多个省市点状散发,疫情波及地区生猪大量死亡,国内生猪存栏数量急剧减少,猪肉产品供给出现严重短缺,给我国养猪业和猪肉食品供给安全造成强力冲击。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最理想的方式是疫苗免疫,但由于缺乏有效体外繁殖非洲猪瘟病毒的细胞系、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疫苗免疫保护效果较差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仍未研制出有较高免疫保护效果的非洲猪瘟疫苗。本文对目前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 要:非洲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感染猪的病死率可达100%,能够导致猪只高热、出血、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后,给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对非洲猪瘟病毒功能基因组、晶体结构方面的深入研究,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也有了一定的新进展。本文将从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生物学、致病机制及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科研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未来的非洲猪瘟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swinefevervirus, 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广泛出血性猪烈性传染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家猪和野猪一旦感染强毒株,死亡率可高达100%。虽然目前国外已有商品化疫苗,但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因此,研发安全有效的ASF疫苗,从而阻断ASFV的传播依旧迫在眉睫。本文在综述当前ASF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未来ASF疫苗研究方向及其重点,以期为ASF疫苗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DNA虫媒病毒引起家猪和野猪的高病死率疾病。非洲猪瘟病毒(ASFV)具有复杂的基因组结构和免疫逃逸机制,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近年来,非洲猪瘟(ASF)疫情在俄罗斯等邻国扎根蔓延,间接导致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流行,对我国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疫病的防范工作,并使猪群得到有效的免疫保护,文章通过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人们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为研制有效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是《非洲猪瘟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非洲猪瘟疫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非洲猪瘟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的第三部分,主要讨论非洲猪瘟灭活苗、亚单位疫苗以及异源非洲猪瘟病毒株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6.
非洲猪瘟病毒(ASFV)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一种基因组很大的DNA病毒.在大多数ASFV流行地区,由于没有疫苗导致疫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安全的有效疫苗可以为ASFV的控制及净化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保护性好的非洲猪瘟(ASF)疫苗研发迫在眉睫.目前几种因素阻碍了疫苗的研发,包括ASF病毒颗粒组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目前,非洲猪瘟(ASF)尚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综述了ASF病原学检测方法:免疫荧光、ELISA、免疫层析试纸条等抗原检测方法,其使用方便、快速,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发病或病死猪的快速诊断及群体筛查;PCR、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仍是ASF病原检测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荧光定量PCR方法以其敏感、特异、快速、稳定的优点在我国实践中广泛应用。随着微流控、化学发光、基因芯片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各种自动化、一体化、便携式设备不断研发,将会为ASF防控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孙志洲 《甘肃畜牧兽医》2021,51(1):32-33,39
对非洲猪瘟诊断技术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降低生猪养殖过程中非洲猪瘟的发生概率,实现对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本文通过对非洲猪瘟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诊断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将防治工作落实到位,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出血性以及高死亡率的传染病。20世纪中期以来,已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等数十个国家流行,并在近几年内蔓延至欧亚两洲接壤处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及俄罗斯境内,其一旦侵入我国,将会给我国养猪业带来极大的危害。非洲猪瘟病原学研究以及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对非洲猪瘟病毒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和疫苗研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从病原学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方面对非洲猪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