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物物候变化是气象和水文变化的敏感指标,气候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参数。研究植物物候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以辽西1980—2020年旱柳、榆树春季物候资料和局部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旱柳、榆树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20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速率为0.365℃/10 a,1—3月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为0.609℃/10 a。旱柳、榆树春季物候期提前显著。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以-2.642 d/10 a、-2.966 d/10 a倾向率提前;榆树开花盛期、展叶始期分别以-4.008 d/10 a、-5.242 d/10 a倾向率提前。3月和2—3月气温与旱柳、榆树春季展叶期、开花盛期相关显著,是影响物候期的主要因子。当平均气温每变化1℃,旱柳展叶期、开花盛期提前0.8~1.5天,榆树展叶期、开花盛期提前0.7~1.4天。研究结果可为农时预报服务、农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辽河三角洲地区1989~2009年小叶杨春秋两季的物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物候期差异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物候期对温度变化和界限温度通过日期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21年辽河三角洲地区春季物候期略有提早,但趋势特征不明显,春季物候期的变化主要受气温波动的制约,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秋季物候期呈明显推迟趋势,秋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是由气温降到一定指标的时间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辽宁省1971年以来近40年气候资料和1981年以来25年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地理信息系统精细化模拟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主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在气候变暖过程中的显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辽宁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显著,2001~2006年全省平均大于10℃积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277.4℃,无霜期延长13d。农作物与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近36年(1971~2006年)玉米适宜播期提前4d左右,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近8d,冬小麦可种植北界从盖州北移约250km;近25年(1981~2005年)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每10年提前2-4d,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每10年推后5~7d。  相似文献   

4.
5.
6.
为贵州火龙果早春促花、秋后延长等错季栽培补光及火龙果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参考,以贵州省罗甸气象数据和火龙果现蕾开花结果物候期为研究对象,分析气象因子对火龙果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火龙果首批现蕾时间与4月首次日均温大于20℃时间、至现蕾前日均温低于20℃出现次数、最后一次均温低于20℃的时间、日均温连续大于20℃天数、日均温大于25℃天数、总日照天数、持续有日照天数、持续有日照起始时间、总降雨天数及持续降雨天数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日均温持续高于20℃出现时间越早,火龙果首次现蕾时间相对越早;大于25℃的时间越多,所需日均温高于20℃的持续时间相对越短;连续满足日长时数的时间出现越早,火龙果首批现蕾时间越早;降雨天数越多,连续降雨的时间越长,现蕾时间越晚;不同批次现蕾、开花间隔期内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增加将延后下批次火龙果现蕾和开花时间,其中日照时数为关键影响因子;平均气温是影响火龙果成熟间隔期的关键因子,相邻批次火龙果成熟间隔时间随平均气温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定量地建立了多种类型柑桔物候期变异、分布主柑桔发育过程若干性状指标的气候生态模型,揭示了气象因子对柑桔物候期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疆地区1961-2010年气候整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新疆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后对新疆棉花生长发育的利弊影响,提出气候变暖趋势下棉花种植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关增温对农作物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研究方面,其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增温对不同农作物物候、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岗镇20份合欢枯萎病株样品为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枯萎病菌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进而考察不同培养条件如碳源、氮源、pH和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研究获得7株致病镰刀菌(Fusarium),将菌株3和3-1鉴定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4和10为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1-2和3-2为腐皮镰刀菌(F. solani),2-3为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F. oxysporum对合欢枝条的致病力较强,而F. solaniF. equisetiF. proliferatum致病力弱。培养研究发现,病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2 ℃;F. proliferatum在pH=9时生长最快,其他菌株的最适pH为7.0;F. solaniF. proliferatumF. equiseti能较好地利用蔗糖和乳糖,F. oxysporum在葡萄糖、蔗糖和乳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各菌株在含硝酸铵的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最大,而草酸铵对病菌生长不利。结果可为合欢枯萎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合欢花多酚的提取及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建梅  汪应灵  李万里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056-3058,3061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合欢花多酚的提取工艺,考察了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合欢花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及多酚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的大小顺序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 (m/V,g∶mL),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时间2.0 h,提取温度70℃,在此条件下,合欢花多酚提取率为2.59%;当多酚浓度达到6.0 μg/mL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为73.9%.  相似文献   

13.
以合欢无菌播种苗下胚轴为外植体,对建立合欢高效植株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2,4-D)不同浓度组合影响合欢无菌播种苗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分化,其中较低浓度的6-BA和2,4-D配合可以显著提高不定芽的分化频率。合欢无菌苗下胚轴最佳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6-BA 0.5 mg/L+2,4-D 0.3 mg/L,不定芽分化频率可达90.5%以上;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3 mg/L,生根诱导率90%以上,移栽易获得成功。合欢无菌苗下胚轴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为合欢的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操作及新品种的快速繁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8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茵,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合欢茎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为3mg/mL时,合欢茎叶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uasinfectum)、终极腐霉病菌(Pythiumultimum)、棉花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的活性较高,抑菌率分别为42.77%、72.29%、46.34%;其EC50分别为3.9828、1.0361、3.4931mg/mL。合欢茎叶提取物的不同极性溶液萃取物中正丁醇萃取物对终极腐霉病菌的抑菌活性较高,其EC50为0.884lmg/mL。。针对正丁醇萃取物进行柱层析,浓度为1mg/mL。时,组分4对终极腐霉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抑菌率为83.25%。因此,对组分4的分离纯化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取并测定合欢花中总黄酮。[方法]采用Al Cl3-甲醇显色-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合欢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并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合欢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超声提取工艺。[结果]确定紫外检测波长为434 nm,精密度、重复性的RSD分别为0.96%、1.46%,加样回收率为99.6%。超声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0(g∶m L)、乙醇体积分数80%、温度60℃、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2.94%。[结论]该方法可为进一步开发合欢花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绍兴市各气象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暖趋势是春、冬季比夏、秋季明显,北部平原地区增温趋势大于南部山区。年和春、夏、秋季日较差呈增大趋势,只有冬季最低气温增幅大于最高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年降水量对历年平均降水量的偏差增大,洪涝干旱机率增大。2003年以来绍兴进入降水偏少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降水相反。  相似文献   

17.
临汾市近40a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970—2009年近40 a临汾市日照时数资料统计,分析了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年代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趋势,以及日照时数变化对临汾市主要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汾市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减少趋势,2009年比1970年减少344 h,倾向率为-9.675 1 h/a;全年总日照时数平均每10 a减少934 h,各季节之间差别较大,春季变化最小,冬季变化最大,1月减少最多。临汾市日照时数的减少对小麦、玉米、棉花的生长都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时空变化对季节性变暖时空变化响应事实检测的方法,系统分析和汇总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已有观测事实及其变化规律性,提出其影响的最新认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已有影响事实检测表明:暖冬可使病虫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侵染、冬中繁殖时间,降低害虫越冬死亡率,增加冬后菌源和虫源基数;病虫害发生期、迁入期、危害期提前;越冬北界北移、海拔上限高度升高;持续暖冬可使冬后虫源基数显著增加。与常年相比,全国性暖冬年冬中病菌繁殖侵染率可比冬前增加50%以上、冬中害虫存活率可达常年的1-2倍,冬后菌源、虫源基数增加1倍以上;持续暖冬冬后虫源基数可达常年的5倍以上;病害始见期、虫害发生期提前5 d以上,最早可分别提前20、30 d以上;稻飞虱越冬北界北移2-4个纬度,小麦条锈病越冬海拔上限高度升高100-300 m。暖春有利于病虫害危害期提前、扩展速度加快、发生程度加重。炎夏可使一些病菌越夏的海拔下限高度增加、面积和菌量减少,一些害虫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暖秋有利于害虫滞留危害,发生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个代次。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时空变化及其规律性、发生与灾变的影响预估、风险评估及适应对策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确定临汾尧都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使冬小麦减少冻害,形成壮苗。应用临汾尧都区1981—2010年近3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及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气候变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临汾市尧都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9月27日—10月8日,即秋分后半段到寒露之间,如果早于9月27日,易造成冬前旺长;晚于10月8日,易形成冬前弱苗,不利于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