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对“生态立省”战略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理飞  胡勇 《贵州林业科技》2006,34(1):24-26,23
作者对“生态省”、“生态立省”、“生态省建设”等有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必须要解决的如下关键问题:加强贵州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正确确定生态立省具体目标,制订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立省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规律为指导,进行生态省建设的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贵州生态省;增强领导决策层的生态意识;订生态立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生态立省战略重点进行分析,认为生态立省林业为先,改善生态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喀斯特区生态恢复是生态省建设之重点和难点,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重要之路。  相似文献   

2.
青海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进展顺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国土绿化》2009,(1):29-30
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生态立省”战略目标,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形式多样,任务明确,重点突出,责任强化,通过实施林业工程建设促进了城乡绿化和部门绿化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立省”就是坚持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并重作为立省之本。发展循环经济,是对“生态立省”的正确解读之一。贵州省发展循环经济至少应当体现如下五点:实践反梯度理论,以求跨越式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两低一高经济增长新模式;应用发散思维,全方位建立经济、社会耦合共生系统;优选重点,落脚实处,干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精细谋划,精确试验,精准计算,快速实施。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和生态优势,着眼于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立省战略,这对互助林业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推动全省高原现代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要推进"生态立省"的林业发展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树立生态保护优先意识,将生态保护作为新时期推进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绿色大世界》2011,(2):65-65
湖北省林业厅邀请十余位林业专家,共同探讨湖北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各位专家就湖北林业应推广的树种、种植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专家们认为,湖北林业经济树种结构相对单一,其中柑橘、板栗、茶叶种植占全省林业经济的66%,可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省”的重点省之一,地处浙西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是率先在全省提出“生态立市”战略规划的地区。“两会”前夕,本刊“绿色中国在行动”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衢州市进行采访。衢州市委领导对记者说,衢州所处的浙闽赣皖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先进市,还是浙江省西部的生态屏障,素有“浙江绿源”之称。带着对“浙江绿源”的深深敬意,我们采写了一组专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省”的重点省之一,地处浙西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是率先在全省提出“生态立市”战略规划的地区。“两会”前夕,本刊“绿色中国在行动”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衢州市进行采访。衢州市委领导对记者说,衢州所处的浙闽赣皖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先进市,还是浙江省西部的生态屏障,素有“浙江绿源”之称。带着对“浙江绿源”的深深敬意,我们采写了一组专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省”的重点省之一,地处浙西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是率先在全省提出“生态立市”战略规划的地区。“两会”前夕,本刊“绿色中国在行动”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衢州市进行采访。衢州市委领导对记者说,衢州所处的浙闽赣皖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先进市,还是浙江省西部的生态屏障,素有“浙江绿源”之称。带着对“浙江绿源”的深深敬意,我们采写了一组专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绿色中国(A版)》2005,(5):74-81
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省”的重点省之一,地处浙西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是率先在全省提出“生态立市”战略规划的地区。“两会”前夕,本刊“绿色中国在行动”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衢州市进行采访。衢州市委领导对记者说,衢州所处的浙闽赣皖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先进市,还是浙江省西部的生态屏障,素有“浙江绿源”之称。带着对“浙江绿源”的深深敬意,我们采写了一组专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是全国首批提出“生态立省”的重点省之一,地处浙西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是率先在全省提出“生态立市”战略规划的地区。“两会”前夕,本刊“绿色中国在行动”采访组一行来到了衢州市进行采访。衢州市委领导对记者说,衢州所处的浙闽赣皖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地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先进市,还是浙江省西部的生态屏障,素有“浙江绿源”之称。带着对“浙江绿源”的深深敬意,我们采写了一组专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经济林已有较大的发展,但各地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作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当前农区经济林发展的几个特点。讨论了农区经济林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强调了发展经济林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搞好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作者呼吁:应把在农区发展经济林作为农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2.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一系列林业政策发生了调整和变化,经历了从“经济优先”到“生态优先”的历史性转变。文中从政策过程的视角出发,运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分析中国林业政策从“经济优先”向“生态优先”转型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业政策的转型是在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三者共同影响下形成的;问题源流由全国性的生态危机和国有林区经济亏损所触发,政治源流是国家执政理念的转变所形成的,政策源流来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提供的政策目标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试验所提供的政策方案;政策源流中的政策试验是中国林业政策得以转型的特别动因。  相似文献   

1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经济效益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调查研究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第一阶段(1978—2000年)造林成果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直观地反映了三北工程建设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京都议定书》和"碳汇"理论对三北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初,贵州省作出“生态立省”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立省”建设中要注重和培养新发展意识的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是当代环境与发展形势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态化形式。  相似文献   

15.
成渝地区位于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地位突出,是支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与核心腹地。区域内竹资源丰富,竹产业优势独特,在全国竹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从战略高度,按照现代产业“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要求,对竹产业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探讨,分析竹产业发展优势和突出问题,谋划四川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提出了重点实施“智慧竹业、人文竹业、商贸竹业”3大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兴智 《绿色科技》2021,(7):134-136
“十四五”规划是国家一个时期内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和总目标。2020年完成修订的“十四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筑牢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的新目标。针对凉州区草原保护工作实际状况,细化了“十四五”期间草原保护远景目标,完善了相应的助推举措,对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本文对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背景、意义、内容、途径进行了论述,指出“把四川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应当包括森林、草地、农田、城市和河流五个子系统内容,采取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大工程治理战略,构建生态经济产业群,发展无公害农业,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依靠科技和法制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青海省湟源县“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第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影响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该项工程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了社会经济状况,促进了社会进步,其影响是积极的、巨大的。作为生态脆弱区的典型案例,为国家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丰富了知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