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冈优22号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冈46A与CDR22组配选育而成。该组合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较强,剑叶宽大挺直,后期不早衰,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稳产高产。据1995年黔西南州农技站组织在7个县(市)进行杂交水稻品比试验结果,冈优22号667m产504~736.5kg,8个试验点平均667m2产631.6kg,比汕优63号增产5.23O,居11个参试组合之首。1996~1997年安龙县农技站组织在本县水稻主产区进行生产示范,全生育期与汕优63号相当,平均667m2产610.8kg,比汕优63号增产7.53%。本文通过70块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田测产验收资料,对冈优22号产量…  相似文献   

2.
牡丹9号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农科所育成。1990年经省审定推广。产量表现:1985~1986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6689.6公斤,较对照牡单7号增产23.5%。1987~1989两年区域试验,在黑龙江省东部低洼区12点次,两年平均公顷产量5925.8公斤,较嫩单4号增产11.0%。1989年进行生产试验,4点次平均公顷产量6556.8公斤,较对照种增产19.3%。  相似文献   

3.
晋杂12号是一个高产、优质杂交种。据1990、1992年两年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平均亩产598.4公斤,比晋杂4号增产18.4%,具有较高的增产潜  相似文献   

4.
豫梁4号是河南省商丘地区农科所新选育的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酿造品质优良的夏高粱杂交种。1988~1989年经省内外试验示范,已显示出较大的增产潜力和经济效益。但在我地夏高粱杂交制种产量较低,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为了提高制种产量,给豫粱4号迅速在黄淮平原推广种植提供较多种子,我们于1990~1992年进行了夏播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并在较大面积上进  相似文献   

5.
油83-19系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育成。1984年供我室试种,三年试验示范,产量结果比跃进5号增产44.58~48.2%,一般平均亩产都在15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6.
八汕63作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平  周洪 《耕作与栽培》1992,(3):30-31,29
八汕63是我州近年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经多点试验表明其抗性较强、再生力强、产量较汕优高,生育期相当,是一个潜力较大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发展再生稻是提高我州粮食产量的有效措施,研究八汕63作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对促进头季和再生季两季高产意义重大,为此,1991年我们进行了本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耕作与栽培》1991,(3):14-15
威优481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通过籼粳杂交育成的中间型恢复系黔恢481与威20不育系测配而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1989年我站在高海拔地区的水城县龙场区顺场乡引种,进行杂稻组合比较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677.67公斤,比对照常规良种桂朝2号增产40.21%,比杂稻威优63增产7.74%。因此,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今年我站在顺场乡大洼村大面积示范推广1010亩。在干旱、病虫  相似文献   

8.
龙里县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新组合冈优22、冈优26增产效果显著张薇(贵州省龙里县龙山镇农技站)冈优22、26是我站从四川新引进的两个杂交稻新组合,1993年经小区试验表现较好。1994年我站在莲花村连片示范508亩,其中风优22为275亩,冈忧26为23...  相似文献   

9.
品种来源:中单12号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于1980年用中白17做母本,许052做父本杂交育成。产量表现:1981~1983年在侯马春播品比试验,平均亩产566.3公斤,比白单4号增产15.3%,与中单2号产量差异不显著,春播时比中单2号产量略低,夏播时比中单2号略增产。通过大面积麦田套播生产示范,一般亩产400~500公斤。1988年8月山西省第14次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可推广品种。特征与特性:中单12号幼苗和成株长  相似文献   

10.
临蚕5号是甘肃省临夏州农科所选育的高产稳产、大粒、抗逆力强的春蚕豆新品种,组合是和政/英175//青海3号,1998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1989~1990年品系鉴定试验比对照临夏大蚕豆增产12%~15.3%。1991年~1992年品比试验比对照增产26.5%和23.5%;1993年较临蚕2号增产21.5%。1994~1995年在甘肃省13个点次区试产量3500kg/hm2,较对照增产11.5%。1996~1997年甘肃省12个点次生产试验产量4000kg/hm2,比对照增产21.2%。1998年示范面积9233hm2。特征特性春性,生育期150天。株高110~165cm。有效分枝1…  相似文献   

11.
豫玉1号是一个株型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的优良玉米单交种,河南省年种植面积约300多万亩。但我地夏玉米制种产量较低,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为了提高制种产量,我们于1986~1988年进行了豫玉1号夏播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的研究,并在较大面积上进行生产示范,增产效果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正>1品种来源仲恺花1号是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华侨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湛油41为母本,粤油19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2008年5月经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适合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南部、河南南部的花生主产区推广种植。2产量表现仲恺花1号2014年春季引入福建省安溪县种植,经过春、秋两季的试验示范,表现结荚集中、荚果大、产量高,试验区产量4 583kg/hm2,比对照汕油71增产10.5%,达极显著水平,示范片平均产量4 401kg/hm2,比当家品种汕油71增产8.6%,增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湘中籼3号(原名88-140)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用湘早籼1号作母本与湘中籼2号杂交,于1988年选育定型。在各级试验和示范中表现突出,该品种产量高,抗多种病虫害,具多种用途。1992年元月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90年省中籼区试平均亩产594.5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5%;1991年续试全省平均亩产566.6kg,  相似文献   

14.
恢复系“92”系1982年夏以国际稻209作母本与“测64-7”杂交,于1985年基本稳定的中舢型恢复系。经与不同质源不育系协青早AD汕地珍汕97A和11-32A配组鉴定,杂交种的结实率分别为84.5%,82.50%,87.5%和82.5%。与珍汕96A配组的杂交种“汕优92”参加浙江省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90年为353.3公斤,比对照种汕优10号减产2.60,但日产量增30,1991年为4677公斤,比对照种汕优64增产1.2%:生产试验为493.3公斤,比汕优64增产9.7%。该组合比汕优64耐肥抗倒,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相仿。1992年通过了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冀承单3号玉米是我所用冀71l作母本,承18作父本,杂交育成。1985年3月通过审定、定名。一、产量情况据有关资料统计,1981~1984年11点次区域试验,冀承单3号平均亩产384.7公斤,比嫩玉1号平均亩增产71.55公斤,增产22.8%。生产鉴定1984~1985年共26点次,分别平均亩产357.35公斤和446.6公斤,比对照增产15.1%及33.5%。在围场县1985~1987年大面积生产实践中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制种产量、质量,我们连续两年在高邮县营南乡何下村采用父母本“光膜旱育、小苗直栽”杂交稻制种新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89年,试验示范152亩,平均亩产166.3公斤,比面上常规制种法增产21.2%。1990年试  相似文献   

17.
“90-1”系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与河南浚县农科所合作育成的一个坚叶大穗型高产优质多抗的黄粒玉米单交种。1992年被农业部定为“八五”国家重点扩繁品种。1990-1991年在河南省玉米区试直播组,平均亩产529.5公斤,比对照种橡玉1、5号亩增产687公斤,为14.9%,居首位。在全国北方夏玉米区试中。1991年早熟组预试平均亩产581.8公斤,比掖单2号亩增产105.8公斤,为22.2%,居首位;1992-1993中熟区试中,晋、鲁、豫、皖、苏5省平均亩产516.9公斤,比掖单2号增产68.8公斤,为15.4%,居首位。1993年在河南省玉米生产示范试验平均亩…  相似文献   

18.
《种子》1992,(4)
1 水稻1.1 冈优12(G46A×明恢63):该品种系重庆市种子站于1988年引进四川农业大学用自育G464与明恢63配组而成的不同质源的新组合。经1988~1991年连续3年进行筛选鉴定,试验示范、繁殖制种,均表现育性稳定,纯度高,且产量高于“汕优63”。一代种植表现综合性状较好,杂种优势较强。中稻产量与“汕优63”相当或略增,再生稻增产  相似文献   

19.
汕优晚3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优质、抗病、稳产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1990年引入我区,经三年试验示范表现良好,是我区推广的晚稻新组合。该组合制种产量高,易夺高产。1992年春制207.7亩,平均亩产224.4公斤,最高的亩产达275公斤。 1 掌握好父本的特征特性。晚3是明恢63经辐射诱变筛选而成,株叶型与明恢63相似。株高96~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小麦顾问团与农业院校、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等单位在全省进行冬小麦增产综合措施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开发,取得显著的效果。据12个“低变中”和“中变高”试验点统计,由开发前亩产量167.5公斤提高到293.8公斤,亩增产126.3公斤,增产75.4%。4年累计推广97.1万亩,共增产小麦97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