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面包专用粉小麦新品种陕麦150的   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陕麦150是以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采用八倍体小偃麦中  相似文献   

2.
优质食、饲两用甜秆小麦--龙1858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食、饲两用甜秆小麦“龙18588”是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利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方法相结合,把黑麦的甜秆(叶)等基因导入到优质强筋抗赤霉病的小麦中,2000年冬选育而成,编号为龙18588。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粒用高粱的育种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高士杰  刘晓辉  李伟 《杂粮作物》2002,22(6):330-331
粒用高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能源作物,进入21世纪,对粒用高梁品种的选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出的高梁品种不仅要求高产、优质,还要求抗病虫、抗旱、抗除草剂,适宜机械收割等。在育种策略上要重视优良种质的利用和创新,注意株型改良,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当前中国种业现状及国际种业的发展格局,通过对国内外种子公司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进行比较,明确了当前中国种业发展中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条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策略来提高中国种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大麦新品种“花30”采用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手段育成,它具有穗层整齐生长清秀,矮秆多穗,耐肥抗倒、耐湿抗病、称产高产等特性,推广面积甚为迅速,已成为浙江省和上海市大麦主栽品种,并辐射全国有关省、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宏伟的生物技术发展目标,综述了生物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快速繁殖、食品与添加剂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总结了植物生物技术领域新近发展起来的人工种子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实用化、产业化和商品化将是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以及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7.
抗虫棉示范试种基本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虫棉示范试种基本技术探讨郭香墨,丰嵘,刘海涛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55112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策略,经过几年努力,率先培育出对棉铃虫有高度抗性的中熟、中早熟和短季抗虫棉,在小面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1994年在冀、...  相似文献   

8.
美国农业大力采用生物技术据美国《世界农业》报道,生物技术是美国农业生产者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据美国一家遗传工程开发中心最近的调查,从1983~1993年的10年间,由于采用了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科学成果,美国每年农作物收入增加了20~25亿美元。预计2...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谷子新品种亲缘关系分析及今后育种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八五”以来辽宁省审定的7个谷子新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目前推广的谷子新品种多数是铁谷1号衍生系,这些新品种与铁谷1号相比均有所改进,但产量没有大的突破,抗逆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种质资源的研究,拓宽谷子遗传基础。传统的育种方法与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等先进手段相结合,将使谷子育种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湖南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目前湖南生物技术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湖南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几点措施,即:突出重点,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培训,建立生物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促进创新中小企业的发展;重视服务网络的建立;重视生物技术产业的立法;加大外部环境建设的力度,;加强合作 。  相似文献   

11.
大豆抗虫性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冉  王彩洁  李伟  张礼凤  邢邯 《大豆科学》2007,26(5):771-774
虫害是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抗虫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虫害防治措施.准确的抗虫性鉴定则是抗虫育种研究的基础.本文就大豆对11种叶部害虫、籽粒害虫和茎秆害虫的抗性鉴定方法和分级标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豆耐盐性种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豆耐盐种质的鉴定对于促进大豆耐盐育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已获得的大豆耐盐性基因的共显性PCR标记,对选自于国家作物种质库的59份耐盐和盐敏感种质加以鉴定,同时进行了田间耐盐性重复鉴定,并对种质库耐盐性记载结果、田间耐盐性重复鉴定结果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出田间耐盐性重复鉴定结果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一致的耐盐种质42份,分析了这些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为大豆处质资源的改良及耐盐遗传育种中的亲本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分子标记应用于种质鉴定和育种实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是引进种质在我国大豆育种中利用最多的品种之一.对2005年以前利用十胜长叶育成的195个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旨在明确十胜长叶对各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率,总结其利用方式,为国外种质的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发现,利用十胜长叶衍生育成的品种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个省市,它所衍生的品种数分别为96个、89个、8个和2个;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13.04%、14.99%、20.31%和7.81%.其中92.2%的品种是由杂交育成的.十胜长叶对这些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范围为0.78%~50.00%,以遗传贡献率为12.50%、6.25%和25%的衍生品种数较多,占衍生品种总数的77.3%,说明十胜长叶的利用以至少三交效果比较好,通过复交有利于聚合国内外品种的优良特性.十胜长叶在我国大豆育种中的成功利用说明,通过与当地品种杂交选育创造优良中间材料是利用国外引进种质改良我国大豆品种的有效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蛋白大豆品种育成及其技术拓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钱华 《大豆科学》1998,17(2):182-185
高蛋白大豆品种育成及其技术拓宽研究钱华雷勃钧卢翠华李希臣周思君韩玉琴刘昭军(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哈尔滨150086)前言国内外大豆育种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当前大豆高蛋白育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而且多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豆育种进展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外大豆的生产现状、大豆育种常用方法及优缺点、未来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的分析,指出今后我国大豆育种目标是主攻单产,兼顾高蛋白和高油,同时选取具有更广适应性、更高抗病虫性的品种。同时要广泛引入国外优异资源,采用常规鉴定技术和生物技术挖掘资源的遗传潜力,为育种提供优秀的亲本和优良基因;在育种方法上应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和识别优异的变异个体,变传统育种为现代育种,使大豆品种在培育方面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植物雄性不育性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杂交种生产,轮回选择,复合杂交,生殖适度,配合力征定,遗传多性性的控制,花粉运动和授粉的研究,种植方式的确定,多倍体育和远缘杂交育种等九人方面,系统地评述了植物雄性不育性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领域和近年来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质资源对菌核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矫洪双  陆修德 《大豆科学》1994,13(4):349-356
1991-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豆菌核病发生较重的嫩江地区,选择国营农场九三管理局山河农场作为试验基点。在疫区自然感病条件下,评价了8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对菌核病的相对抗性。在年发病率分别为12.1%、28.1%和21.3%的条件下,编号为91号、139号、30号等9份大豆种质材料,对菌核病表现了相对稳定的抗性。这表明,开展抗病育种研究,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大豆菌核病是可能的。试验中发现,田间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大豆植株的表现型与配合力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形态性状的亲本均值与F1、F2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里呈著或极显著正相关。F1、F2的主要产量性状的均值与相应世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和品质性状的F1育种值与F2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总配合力效应值世代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1997,16(3):252-258
采用不同光照反应类型的大豆品种进行杂交,对其F2代进行光照诱导,研究短光照对大豆杂交F2代谢体变异的影响,并通过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光钝感大豆新种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在F2代进行短光照处理后,其群体的变异明显不同,双亲均为不敏感的组合C1,基Ve-R1的天数、株高和主茎节数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而亲本之一为光照敏感材料的组合C2和C3却表现出差异很大;选育出哈91-7116,哈92  相似文献   

20.
1992 ̄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发病重复鉴定、不同省份异地鉴定和人工接种卵悬浮液的多年多点鉴定方法,对40份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性资源:其中免疫的12份,抗病的28份,进一步做持久抗性研究。结果原对3号小种免疫的12份资源有11份仍表现免疫,1份表现抗病;原来抗病的28份资源仍全部表现抗病。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抗性资源抗性持久稳定,可供抗病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