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环境因素是病菌萌发、生长、繁殖的生活条件之一。菌体所处的微气象条件(水、气、热)不适宜就不可能正常生活,植株就不会发病,根据这个道理,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从1975年开始摸索研制“植物防病膜剂”。北京1号、北京2号A型、北京2号B型(简称京1、京2A、京2B)。“植物防病膜剂”  相似文献   

2.
白粉寄生孢寄生黄瓜白粉菌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AQ)接种离体条件下赛璐酚上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ll.]和活体条件下黄瓜白粉菌后,通过棉兰染色和显微观察分析,初步明确了白粉寄生孢的侵染寄生过程。白粉寄生孢分生孢子产生芽管可入侵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分生孢子梗;有时黄瓜白粉菌串生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可被2~3条白粉寄生孢的菌丝寄生,随着寄生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黄瓜白粉菌的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无色的椭圆形或球形,其上逐渐产生由黄色至褐色的白粉寄生孢的分生孢子器,器内含有大量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3.
黄瓜白粉病菌接种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建立了孢子悬浮液接种黄瓜子叶测定黄瓜白粉病菌杀菌剂敏感性的简便方法。比较了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涂抹法和喷雾法接种黄瓜幼苗子叶的效果,结果表明,涂抹法发病率高,均匀度更好;测定了接菌后不同时间施药,白粉病菌对己唑醇、腈菌唑、三唑酮、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等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接菌后96h施药较为敏感,测得的EC50较小。最后确定接种及毒力测定方法为:接种时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分散悬浮,孢子浓度为15×10倍显微镜下每视野30~40个,接种后96h施药,发病后直接利用病斑数来计算毒力测定结果。该方法可用于黄瓜白粉病菌抗药性监测和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风险,采用子叶法测定了山东地区50个黄瓜白粉病菌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菌株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EC50值最低为0.0017μg/mL,最高达0.16μg/mL,平均值为0.028μg/mL,由于所有菌株均采自未使用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的黄瓜日光温室,敏感性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相对敏感基线。以野生菌株为材料,以紫外线诱导和药剂驯化相结合获得了2个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菌株,比较了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适合度和分生孢子的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药情况下2个抗性菌株与野生菌株适合度无显著差异。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分生孢子以80∶20混合培养7代后,抗性菌株的频率变化不明显;50∶50混合培养7代,中抗菌株的抗性频率明显降低,而高抗菌株的抗性频率降低不明显;20∶80混合培养7代,抗性菌株的频率变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采用喷雾法研究了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的生物活性及其在黄瓜组织中的内吸传导性。结果表明,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毒力,感染白粉病的叶片经200 mg/L的大黄酚处理2 d后,霉状物变褐色,病斑枯死。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黄瓜白粉病菌经大黄酚处理后,菌丝和分生孢子梗扭曲、变形,分生孢子塌陷。盆栽试验表明,利用大黄酚防治黄瓜白粉病具有较长的持效期,黄瓜子叶上喷施100 mg/L的大黄酚,20 d后接种病原菌,其防效仍达84.83%,与有效成分500 mg/L的硫磺悬浮剂防效相近。此外,大黄酚在黄瓜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跨层传导性,其横向传导性较弱,几乎无向顶及向基的传导性。  相似文献   

6.
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pm5.1和PM5.2是黄瓜上的2个白粉病抗性位点,本文对7份不同抗病基因型的黄瓜自交系进行了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并开展了黄瓜白粉病菌侵染过程的研究,对侵染后12、24、72 h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基因型为PM5.1PM5.1 pm5.2pm5.2时,黄瓜病情指数最高,表现为高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 PM5.2和pm5.1pm5.1pm5.2pm5.2时,表现为中感白粉病;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PM5.2时黄瓜自交系病情指数最低,表现为抗白粉病。分生孢子在抗、感黄瓜自交系植株叶片上均能萌发,但只能在感病黄瓜材料上完成整个无性生长周期,产生分生孢子。此外,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感病材料上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均高于抗病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更好的能控制白粉病病菌的白粉寄生孢生防菌株,将白粉寄生孢不同菌株对黄瓜白粉病病菌和苹果白粉病病菌分别进行了生防测定.结果显示,白粉寄生孢不同菌株对白粉病病菌的寄生效果和控制作用各异.在白粉寄生孢的不同菌株中,AQ40、AQ9、AQ117对控制温室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效果,而AQGA-22、AQ13、AQB15-20对控制苹果白粉病的效果较好.表明这些菌株对黄瓜白粉病和苹果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寄生于枫杨白粉病菌上的重寄生物,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为芽枝孢(Cladosporium)的一个种。经与近似的重寄生芽枝孢比较,存在形态上和培养特性方面的区别,因此,确定应另立新种,称为粉霉芽枝孢(C.erysiphicola sp.nov.)。该菌不但能寄生于枫杨白粉病菌上,还能侵染枸杞白粉病菌及小麦白粉病菌等。对上述几种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侵染,出现穿入孢子、缠绕菌丝、腐蚀孢子及使孢子萎缩等现象,有希望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该菌在培养基PSA及PDA上生长繁殖良好,其分生孢子除在不同营养液中萌发外,在蒸馏水中也能萌发。萌发的温度在27℃左右。  相似文献   

9.
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的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和2013两年度采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对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监测结果表明,小麦冠层内、外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冠层内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明显高于冠层外;田间空气中分生孢子的浓度逐渐升高,到小麦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度田间空气中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均符合ARIMA(1,1,0)模型且与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温度的白粉菌分生孢子浓度预测模型,模型回归效果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田间白粉病病情与空气中病菌分生孢子和关键气象因子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空气中分生孢子浓度,以及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田间白粉病病情预测模型,其中基于分生孢子浓度的预测模型普适性要优于基于分生孢子浓度和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田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0.
唑胺菌酯对黄瓜白粉病的作用方式及其内吸传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唑胺菌酯(开发代号SYP-4155),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创制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该药剂杀菌谱广、安全系数高、内吸性强,对多种病害兼具保护和治疗活性,是我国"十一五"农药创制的主要候选品种之一.黄瓜白粉病是由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引起的一种潜育期短、流行性强、严重危害黄瓜的病害[1].作者在明确唑胺菌酯对黄瓜白粉病良好防治效果的基础上[2],进一步研究了其对黄瓜白粉病菌的作用方式及其在黄瓜组织中的内吸传导性.  相似文献   

11.
以4个生产上主栽草莓品种为试材,采用曲利苯兰透明染色法,系统研究了草莓白粉病菌在不同抗性草莓品种上侵染过程的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草莓白粉病菌的侵染过程可分为: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侵入寄主产生吸器、菌丝扩展和分生孢子链产生。而草莓不同品种对白粉菌的抗性表现在附着胞产生后的各侵染阶段,随品种抗病性增强,病菌侵入率降低,吸器数目减少,菌丝扩展缓慢,分生孢子数目减少。  相似文献   

12.
大黄酚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子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大黄酚(chrysophanol)对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的保护和治疗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大黄酚能有效降低黄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其保护和治疗作用的EC50分别为0.23μg/mL和25.88μg/mL,对照药剂50%硫磺悬浮剂保护作用的EC50为59.75μg/mL,10%苯咪甲环唑可湿性水分散粒剂治疗作用的EC50为13.55μg/mL。在此基础上,利用2.4μg/mL大黄酚溶液处理黄瓜子叶24h后接种白粉病菌,在不同时段对病组织进行透明染色观察白粉病菌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大黄酚可有效降低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芽管个数,并能抑制菌丝的生长以及降低新生分生孢子的个数。接菌后24h,清水对照萌发率为66.6%,而大黄酚处理后的孢子不萌发;接菌后48h,对照菌丝的平均长度为414.7μm,大黄酚处理的菌丝平均长度为40.1μm;接菌后144h,对照的新生分生孢子串最多为8个孢子,大部分为6-7个,而大黄酚处理后的新生分生孢子串孢子个数最多为2个,大部分为1个。接菌7d后对照的病情指数为72.2,大黄酚处理组的病情指数仅为2.1,其保护作用防治效果达到97.1%,远高于50%硫磺悬浮剂65.4%的防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黄瓜炭疽病菌(GloeosporiumorbiculareArs)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孢子萌发方法对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建立了一套测定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对杀菌剂敏感性的简易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培养的分生孢子,均以使用玻片水琼胶表面萌发法的萌发效果最好,且以PDA培养基培养的分生孢子在玻片水琼胶表面萌发率最高、最稳定。此外使用该方法测定了黄瓜炭疽病菌对福美双、百菌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黄瓜炭疽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优化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黄瓜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orbiculare Ars)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比较了不同培养基、孢子萌发方法对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建立了一套测定炭疽病菌分生孢子对杀菌剂敏感性的简易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培养的分生孢子。均以使用玻片水琼胶表面萌发法的萌发效果最好.且以PDA培养基培养的分生孢子在玻片水琼胶表面萌发率最高、最稳定。此外使用该方法测定了黄瓜炭疽病菌对福美双、百菌清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内生细菌B504的鉴定及对黄瓜枯萎病的生防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B504是从黄瓜植株中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该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等10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率达44.1%。该菌株造成黄瓜枯萎病菌的分生孢子畸形,形成泡状物,尔后细胞壁消解,引起细胞内含物外溢,明显影响孢子萌发。用B504对黄瓜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对黄瓜苗期、成株期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0%和41.7%。B504的16S rDNA序列与枯草芽胞杆菌具有高度相似性。根据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指标,确定B504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在南宁发现由白粉菌引起的九香白粉病,且发病程度逐年加重。病菌的分生孢子在水膜上易萌发。病害盛发期在每年的3月至5月,用石硫合剂(0.5Be),波尔多液(1:1:100),甲基托布津(700倍)和多菌灵(500倍)进行防治试验,防治效果达100%,以石硫合剂喷酒后,病部白粉菌消失最快。  相似文献   

17.
四氟醚唑对黄瓜的安全性及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明确四氟醚唑对黄瓜植株的安全性,采用浸种及茎叶喷雾处理的方法测定其对不同生长时期黄瓜植株的影响,采用子叶保湿培养法测定白粉病菌对其敏感性,并在田间进行防治白粉病的药效试验,综合评价了四氟醚唑对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浸种处理后,黄瓜子叶上白粉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对黄瓜株高和根长的抑制率、茎周增长率及叶绿素含量增加率与己唑醇相比均较低;发芽期及幼苗期的黄瓜植株使用四氟醚唑处理,新生节间均出现轻微的抑制伸长现象;4%四氟醚唑水乳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为0.8146mg/L,敏感毒力高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田间间隔期10天喷雾,在末次药后7天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76.02%~85.77%,与5%己唑醇水乳剂防效相当,明显高于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表明四氟醚唑对黄瓜生长安全且用药间隔期长,是防治白粉病的高效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8.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3种花卉上采集的150份白粉病株样本中分离出白粉菌重寄生真菌,对代表性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与ITS-rDNA序列分析:分离物的分生孢子器深棕色,多聚生,大小为(40.66~82.92)μm×(34.65~63.05)μ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两端含油球,大小为(3.88~5.67)μm×(2.19~2.75)μm;菌株的ITS-rDNA序列与Ampelomyces quisqualis序列的同源性达94%~100%,由此将其鉴定为白粉寄生孢(A. quisqualis)。测定该菌对荷兰菊白粉病菌的重寄生效能及控病效果,发现供试的12个菌株均可寄生于荷兰菊白粉病菌上,平均重寄生指数为26.21;菌株As-81和Rh-60对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分别为46.62%和46.15%。  相似文献   

19.
接种黄瓜白粉菌后16 h的黄瓜叶片用透明胶带在子叶表面粘孢子取样的平均发芽率与用台盼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调查的发芽率分别为83.7%和85.0%,t测验无显著差异,表明透明胶带取样的发芽率可以代表黄瓜叶片上白粉病菌孢子的发芽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叶碟法分别测定了醚菌酯、植物源活性组分大黄素甲醚(P3D)对8个黄瓜白粉菌菌株的EC50。统计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测定醚菌酯P、3D对黄瓜白粉菌的EC50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分别为0.880、.99,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该孢子萌发法可评价化合物对植物专性寄生病菌如白粉菌孢子萌发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国内研制的新型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在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预测预报上的应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通过对捕捉孢子的形态进行识别,优化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主要工作参数如有/无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和空气采集时间;通过病害及孢子的动态监测分析大棚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不加装空气切割头、空气采集口高度为70 cm、孢子捕捉时间在10:00—10:30时段有利于孢子的捕捉。黄瓜霜霉病和黄瓜白粉病病情指数与连续7 d孢子捕捉总量具有强正相关性。连续多日监测到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且数量快速增加是黄瓜霜霉病发生或快速上升的一个预测指标。黄瓜白粉病发病之前没有监测到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且在病害盛发期分生孢子捕捉量仍较少。研究表明,一体化智能孢子捕捉系统适用于黄瓜霜霉病的预测,但在黄瓜白粉病的预测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