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3年5月,国内首次发现鸡疏螺旋体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8师135团场,经过四年多的观察研究,又获得新的重大成果。鸡疏螺旋体能使鹅、鸭、鸡、火鸡及某些野禽感染而患疏状螺旋体病。通过中间媒介蜱或虱传染,感染力强。死亡率高。 1985年7月,用特殊仪器对内地感染后病鸡螺旋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充分证实了鸡疏状螺旋体病不仅在新疆发生,而且在内地  相似文献   

2.
<正>牛流行性流产是由皮革钝缘蜱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牛的蜱传播性传染病,特征为怀孕后期母牛呈流行性或地方性流产。1病原及其传播方式牛流行性流产的病原为皮革钝缘蜱疏螺旋体,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致病力较弱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长6~10μm,直径为0.3~0.4μm,有3~5个螺旋弯曲度。多层次的外鞘(膜)包裹着一个原生质柱。在暗视野和相差显微镜下,这种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3.
犬钩端螺旋体是一种长6~12μm,宽0.1~0.2μm,可运动的,能感染人和动物的一类丝状螺旋菌。任何年龄、品种、性别、未免疫的犬都可能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高热、多尿等,伴随犬全身多脏器受损。本文主要阐述了一例犬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4.
实验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冷冻/解冻后的塔里木马鹿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电镜下观察,塔里木马鹿精子头部呈扁平的卵圆形,长约5.95μm。颈部很短且不明显,长约0.45μm,宽为0.62μm。尾部中段横切面近圆形,直径约为0.58μm,轴丝为9×2+2型;线粒体鞘螺旋段为64~70转。尾部末段仅见质膜包围,9束微管和1对中央微管,形成9+2微管结构。冷冻/解冻后塔里木马鹿部分精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一些精子肿胀、质膜皱褶、扭曲,部分质膜损坏或溃散;顶体轻度肿胀,顶体外膜凸凹不平,形成突起。冷冻对头部破坏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鸡疏螺旋体病是一种以蜱等吸血昆虫传播,由禽疏螺旋体引起的鸡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率可由10%到将近100%不等,病死率一般1~2%,但易感禽类(在有大量媒介吸血昆虫存在时)几乎达100%.早在1891年禽疏螺旋体病暴发于前苏联外高加索,接着迅速在世界各地流行传播.我国1983年首次在新疆发现此病,之后相继在甘肃、内蒙、山西、吉林、北京等地有报道.1994年6月我县自然村两专业户的鸡暴发了疏螺旋体病.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邓绍基 《畜牧与兽医》1996,28(3):118-118
鸡疏螺旋体病的诊疗报告邓绍基(广西贺县畜牧局542800)鸡疏螺旋体病是一种以蜱和螨传播,由禽疏螺旋体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率可由10%到将近100%不等,病死率一般为1%~2%,但易感禽类(在有大量媒介吸血昆虫存在时)几乎达100%。本病最初...  相似文献   

7.
禽螺旋体病(Borrelia GallinarumDisease)是由鸡疏螺旋体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厌食、腹泻和长期站立不卧等。早在1891年鹅疏螺旋体病暴发于苏联高加索,后世界各地陆续有一些禽疏螺旋体病的报道,我国也于1983年在新疆首次发现鸡疏螺旋体病。本病除感染家禽外,还可侵害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韦乐氏病。它是由多种血清型的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热、出血素质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为特征。1病原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纤细、细密而规则呈螺旋状结构的革兰氏阴性生物,长6~20μm,宽0.1~0.3μm,两端或一端弯曲呈钩状,无鞭毛,能运动,常沿菌体中轴转动。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菌体呈淡紫红色,普通染料不易着色。钩端螺旋体为需氧菌,对培养基成分要求并不苛刻。生长最适pH值为7.2~7.4,最适温度为28℃~30℃。钩端螺旋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  相似文献   

9.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永州市某猪场和临近村组的个体猪场的仔猪100多头,发病70多头,死亡15头,病猪出现。混杂血液,呈暗红色血便,有的呈灰白色水样或灰黄色软便,粪便恶臭。病猪精神不振口渴,发烧,脱水贫血。2 实验室检查2.1 显微镜镜检法 取病猪新鲜粪便(最好带血丝的粘液)制成涂片用暗视野观察,可见到螺旋体呈波浪状滚动。 取大肠粘膜直接抹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经火焰固定,以草酸铵结晶紫液,姬姆萨氏染色或复红染色,染色3~5min,水冲洗阴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密螺旋体为淡紫色,长6~8μm宽0.3μm特别是坏死组织…  相似文献   

10.
鸡疏螺旋体病诊疗报告孙殿和,孙桂琴(吉林省通榆县畜牧兽医总站)鸡疏螺旋体病是由鸡疏螺旋体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厌食、精神沉郁、头部发绀和下痢。以及肝、脾明显肿大。内脏出血。近几年来,笔者曾先后在21个养鸡大户中发现此病。共...  相似文献   

11.
鸡疏螺旋体病全血组织灭活苗试验研究乔彦良,李东阳,高学运,陈如明(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250014)鸡疏螺旋体病是由鸡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鸡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983年首次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现该病,本病流行季节对发病地区养鸡业危害较大。为探讨免疫预...  相似文献   

12.
兔密螺旋体病又称兔梅毒病,是由兔梅密螺旋体引起兔的生殖器官慢性传染病。以侵害外生殖器,发生炎症、结节和溃疡为特征。1病原兔密螺旋体是一种细长螺旋形微生物,革兰氏阴性,菌体长6~16μm,有的长达30μm,螺旋长度1.1μm,幅宽0.6~1.0μm。将病部渗出液或淋巴液涂片固定,以姬姆萨染色,效果较好,着染为玫瑰红色,当用福尔马林缓冲溶液固定时,普通碱性苯胺染料也可着染。组织切片可用W arthin法染色。用暗视野显微镜可清楚地观察到密螺旋体形态和运动,因此能确诊本病。2流行病学本病只发生家兔和野兔,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变部组织。病兔是主…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巴布亚企鹅精子的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特征,试验对5只处于繁殖季节的雄性巴布亚企鹅采用无创的背部按摩法获得新鲜精液,经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精子形态与超微结构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的巴布亚企鹅精子属于典型的鞭毛精子,头部呈椭球形,长11.40~11.60μm;精子中段较短,长1.83~2.69μm;精子尾部细长,长47.50~59.74μm;精子超微结构显示,精子的头部长而窄,呈椭球形,在中段发现了自噬体,长0.61~0.81μm,呈新月形,精子的尾部细长、呈鞭毛状。同时观察到了9+2微管结构0.30~0.42μm与尾部中心轴平行排列。此研究从试验层面阐明了巴布亚企鹅精子的超微结构,对巴布亚企鹅授精机制的研究、繁殖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基础,为有效遏制巴布亚企鹅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也为珍稀动物巴布亚企鹅异位保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鸡疑似疏螺旋体病的诊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疑似疏螺旋体病的诊疗报告邓绍基广西贺县畜牧局(542800)鸡疏螺旋体病是一种以波斯锐喙蜱和鸡刺皮螨传播,由螺旋体科的鹅包柔氏螺旋体引起的鸡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厌食、头下垂、贫血、排浆液性绿色稀粪和长期不卧,以及肝、脾明显肿大和内脏出血...  相似文献   

15.
将禽副粘病毒2型的标准毒株Yucaipa病毒和国内分离株F4、F6和F8株分别接种SPF鸡胚,收获鸡胚尿囊液;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分别制备电镜样品和免疫电镜样品;经10g/L醋酸双氧铀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电镜下病毒粒子大小差别较大,形态呈圆形成椭圆型,直径150-300nm,有结构致密的基质蛋白膜,有的囊膜外可见纤突。免疫电镜样品中毒病明显集中,便于观察。  相似文献   

16.
鸡疏螺旋体(Borrelia gallinarum)又名鹅疏螺旋体(Borr.anserina)或马舒氏螺旋体(Sp.marchouxi)是一种通过蜱虱媒介而引起禽类急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早在1891年曾发现一种引起鹅败血症的疏状螺旋体,随之1947年Bourroughs在美国发现了鸡的蜱传鸟类螺旋体病,1956年Francis和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3~6月龄比格犬甲状腺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比格犬甲状腺实质由滤泡和滤泡旁细胞构成。滤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0.22~220.00μm,平均90.80μm;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围成,细胞高度3.04~7.11μm,平均5.18μm,电镜下可见功能状态不同的两型滤泡上皮细胞;滤泡旁细胞很多,直径4.40~8.82μm,平均6.23μm,位于滤泡之间或镶嵌于滤泡上皮细胞之间,也可聚集在一起形成滤泡样结构,胞质内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电镜下也可见两种类型的滤泡旁细胞。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新疆发现的鸡疏螺旋体病的病原学、临床症状和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作者曾在1983年和1984年做过报道。为了深入研究我国鸡疏螺旋体病的特点和规律,又作了如下试验。 一、内地鸡(平顶山市) 人工感染试验 感染试验及结果见表1、2。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柳园地区的户养鸡群中,发现流行一种以黄疸、下痢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经细菌学检验,病原为鸡疏螺旋体。据资料记载,由鸡疏螺旋体所致的家禽螺旋体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柳园地处北方,属干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甘肃结节虫的体外发育史及其成虫的一些形态特征。所述成虫形态有的不同于其他作者的报道,或修正了他们之间的差别。 虫卵88.5~120.9×49.2~66μm,8~32个胚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29~30小时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采食15~18小时,在孵化后24~28小时脱掉鞘膜。第二期幼虫经过类似第一期幼虫的运动和脱皮过程后,运动6~10小时,然后静置15~20小时并变态成为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具有13~16对三角形肠细胞和丝状型食道,包括鞘膜长709μm,宽31.5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