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区常年植棉70万亩左右.回顾1968年以来的棉花生产情况,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968~1970年棉花采用直播,套种在以大元麦为主、麦幅占地35%左右的麦垅中,茬口好,亩产119.6斤.1971~1977年棉花前茬片麦面积大(50~60%),条播麦幅占地40~50%,腾茬季节迟,棉花产量下降,亩产为91.9斤.1978年以来棉花以育苗移栽为主,产量有所上升,亩产为102.4斤.为使棉花产量能持续增长,更好地发挥移栽棉增产优势,我们从棉花生产有关资料,分析了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我县常年棉花铺地面积十万亩左右,是江苏省中等产棉县,过去棉花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七十年代平均亩产皮棉62.67斤,其中1979年只有40.3斤,从1980年以后,由于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植棉政策,实行科学植棉,大搞育苗移栽。四年来,棉花产量持续上升,1980年亩产皮棉85.8斤,1981年亩产皮棉111.5斤,1982年亩产皮棉129.4斤,1983年亩产皮棉145.3斤,四年平均递增19.19%。在1983年增产中,其中有5985担皮棉,是通过改制钵子的直径而取得的。就是将原来钵子直径5.5厘米,高9厘米的小营养钵,改成直径为7.5厘米,高12厘米的大营养钵,因此,改制后棉花在生理生态上,具有五大特点:一是钵子体积大适应苗龄长,叶片多,根系发育好;二是改小苗(2叶一心)为大苗(4—5叶)移栽;三是大苗移栽,抗植伤能力强,成活率高;四是大钵苗利于加快生育进程,缓苗期短,生长快;五是花芽分化已在  相似文献   

3.
<正> 棉花从现蕾到开花,这段时间称为蕾期.我省大田生产150斤左右皮棉产量的棉株,大体上5月底,6月初现蕾,到6月底、7月初开花.蕾期一般为25天至30天,蕾期开始的早晚,标志着苗期是否早发.棉花蕾期的生育特点是:自棉花现蕾后,开始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但蕾期仍以营养生长占优势.这个时期,棉株逐渐增大,根系逐渐发展,营养代谢逐渐旺盛,茎、枝、叶、蕾的生长量及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广与发展麦后移栽棉种植模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特点.结果表明: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和夏棉的子棉产量和霜前子棉产量相当.与麦套移栽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的生育进程有所推迟,子棉产量降低4.2%~4.7%,霜前花率降低0.9~1.3个百分点;但与麦后直播夏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57.3%~58.2%,霜前花率提高约19个百分点;与麦后直播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62.1%~63.0%,霜前花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此外,棉花麦后移栽,有利于小麦全幅播种和机械收获,且小麦产量比套种田小麦增产25%以上(P<0.05),同时,棉花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实现了专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育苗,有利于棉花机械移栽.可见,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春棉和夏棉可以取代传统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  相似文献   

5.
对江汉平原棉区棉花叶枝利用育苗移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进行了探索,提出其适应范围和产量指标。对留叶枝棉育苗移栽、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棉花生育指标和关键栽培技术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强调了留叶枝棉的施肥、病虫防治及棉花叶枝的管理技术,为棉花叶枝利用优质高产高效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麦后棉品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皮棉产量的影响,2008~2009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场开展了麦后棉不同种植方式(直播和育苗移栽)、品种和密度试验,以中熟育苗移栽棉为对照,研究分析了麦后直播棉生育性状、结铃动态、产量和"四桃"比例与移栽棉的差异.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在品种选择恰当的前提下,可获得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相当的产量.适合麦后直播的棉花品种是早熟棉,生育期为100~105 d,试验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8是理想的麦后直播棉品种,其中中棉所68增产潜力更大.生育期在125 d以上的中熟品种因霜前吐絮率低,不宜作麦后直播棉使用.江苏沿海地区麦后直播棉中棉所5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7 500株左右,中棉所6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 hm260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7.
我县在缩小一熟春棉、推广麦棉套种的同时,进行了棉花大苗(5~7张叶片)麦后移栽试验,收到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据三年试验,大苗麦后移栽棉平均亩产皮棉为165.5斤,麦子657斤,比一熟春棉虽亩减皮棉16.3斤,但年增收百元左右;比麦棉套作虽亩减皮棉8.5斤,但增收麦子275斤,年净增收45~50元;比麦后中棉所10号小苗移栽亩增皮棉27.2斤,增收35~40元,比麦后中棉所10号直播棉亩增皮棉50.6斤,增收70~75元。1985年全县推广面积达10500亩。实践表明,棉花大苗麦后移栽是夺取粮棉双高产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 根据棉花需肥规律,采用有效地水肥管理措施,以满足棉花生育要求,达到增产的目的,是棉花施肥的基本原则。具体施肥策略如下: 1 足施基肥 基肥肥力长,可为棉花夺高产服务。基肥的施用量应占总需肥量的60%~70%,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一般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0~375担,碳铵30公斤~40公斤,磷肥25公斤~30公斤,钾肥10公斤~15公斤,硼肥1公斤~1.5公斤,深施于棉行的土壤中。 2 早施苗肥 苗肥早施轻施,可为壮苗早发、早现苗蕾服务。一般要求棉花在营养钵移栽时,用2%尿素水和1∶5000倍“802”溶液灌定根水,可以促进棉苗  相似文献   

9.
前言人们要获得棉花高产,必须掌握棉花的生育规律及其特点,使之与外界环境条件统一。近几年来,不少单位在小面积上采用高密度种植、大棵稀植、育苗移栽、杂种优势利用、直言复盖等措施进行高产研究。1977年山东农科院亩产皮棉217斤,徐州地区农科所亩产273斤,为刨高产累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结合教学,也进行了棉花高产栽培研究,1978年亩产皮棉247.5斤。回顾过去,产量高而不稳。高产措施如重复使用,难  相似文献   

10.
棉花蕾期是生育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开始由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棉花蕾期管理目标是在壮苗早发的基础上,实现发棵稳长,搭好丰产架子,协调好营养和生殖生长的关系。以减少花蕾脱落,为棉花高产稳产打好基础。本技术措施主要应用于以鲁棉研28号、中棉所60、晋棉38为代表的常规棉品种,适应鲁西及生态条件相近地区常规抗虫棉春直播或春套种。  相似文献   

11.
研究品种与栽培方法的配合效应对改良3—1式棉花生育和产量影响的结果表明:现蕾前,不同品种相同栽培方法下的棉苗生育动态一致,且品种间差异不明显;相同品种不同栽培方法下的棉苗生育动态迥异。现蕾后,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有利于中熟品种棉株生育和产量形成,对于中早熟品种则利于其棉株前期生育,但中后期长势弱,伏桃和秋桃比例失调,产量降低;中熟品种直播则表现晚发,伏桃和秋桃比例失调,铃重、衣分、产量均降低,而中早熟品种直播则利于其品种特性发挥,伏桃和秋桃比例适宜,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改棉花苗肥追施为基施能促进棉苗根系生长,养分吸收能力加强,加快棉苗生长发育,提高棉苗素质,促进棉苗壮苗早发健长,是棉花生产上值得推广的一项施肥技术,苗肥基施要掌握“早,速,近,深”四字要诀。  相似文献   

13.
高产棉花的生育规律及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淮北地区大面积提高棉花产量的途径,我们于1981~1986年在本场对不同产量水平棉花的生育规律及栽培措施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调查对象为泗棉2号及麦套移栽棉种植方式。6年中先后调查了高产田45块,共99亩,平均亩产皮棉105.0公斤;中产田5块,共11.23亩,平均亩产皮棉80.1公斤;低产田5块,共11.67亩,平均亩产皮棉53.9公斤(与淮北棉区大面积产量水平相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长江流域棉区植棉对麦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对麦秆中氮素的吸收利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棉花直播冬小麦秸秆不还田(D-S)、棉花直播冬小麦秸秆还田(D+S)、棉花移栽冬小麦秸秆不还田(P-S)和棉花移栽冬小麦秸秆还田(P+S)4个处理。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麦秆还田对直播和移栽棉花的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及秸秆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麦秆还田可不同程度地增加直播和移栽棉花的产量、秸秆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直播条件下,麦秆还田后棉花籽棉产量、叶片、茎秆、棉壳和根系生物量的增幅分别为7.8%、3.7%、4.6%、3.4%和14.6%;移栽条件下,麦秆还田后棉花产量及各部位生物量的增幅分别为5.9%、5.2%、5.6%、7.4%和7.9%。从棉花生物量和产量来看,各处理均表现为P+S>P-S>D+S>D-S。收获期,与麦秆不还田相比,麦秆还田后直播和移栽棉花的根系数、果枝数、叶片数、叶片SPAD、单株铃数和单铃重均有明显增加,而株高、根茎粗和衣分的差异并不显著。与D-S处理相比,D+S、P-S和P+S处理的棉株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4.4、34.6和51.1 kg·hm-2,增幅达到9.0%、21.8%和32.2%。表观法和15N示踪法得出棉花季麦秆氮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22.3%和11.5%,且移栽棉花对麦秆氮素的利用率高于直播棉花,表明棉花季大部分小麦秸秆氮素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在长江流域麦-棉轮作区,积极开展麦秆还田技术可增加直播、移栽棉花的产量和棉株氮素吸收,并减少化学氮肥施用,从而提高秸秆氮素养分的循环利用效率。研究可为作物秸秆资源利用和棉花季氮肥科学减量施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露地移栽、地膜移栽、地膜移栽去早蕾和直播地膜4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条件对棉花生育特性、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膜直播棉、露地移栽棉、移栽地膜棉相比,移栽地膜棉去早蕾处理生育期、株高和株高日增量、果枝数和果节量基本合理,节枝比增加,伏桃和早秋桃比例高,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显著增加,产量最高;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伸长率、反射率和纺纱均匀度指数等品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促进棉花早发、提高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一、试验概况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两熟棉区,棉花与前作物共生期较长,在春温上升不稳,梅季多阴雨,并多伏旱、秋雨的气候条件下,棉花生产上常出现棉苗迟发、蕾期或花期水发疯长、后期早衰(尤其是沙土地)等问题.为了克服两熟矛盾和战胜自然灾害,争取棉花苗期早发、蕾花期稳长、后期健壮多结桃,1968年以来,我们在扬州我院内进行有关栽培试验.头几年,针对我院缺钾沙土地易早衰的问题,增施有机肥,加强后期肥水管理,基本上避免了早衰,产量上升到200斤左右.近年来在探索减轻梅季水害(“水发”或“疯长”)的过程中,产量继续有所上升,但不显著.1978年战胜了长期干旱,获得了亩产皮棉286斤.现以这一年情况为主,将有关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麦后移栽棉主攻伏桃,争早秋桃的栽培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种植棉花用工多、投资大、管理技术复杂、产量不稳定等原因,导致棉花种植面积急速下滑。经过在鄂北棉区多年的试验示范,总结了一种全新的栽培模式——麦后移栽棉。该模式有效地稳定了棉花种植面积,并促进了粮棉双增产。在多年试验示范研究中,不仅探索出适合鄂北棉区麦后移栽棉主攻伏桃、争早秋桃的栽培管理措施,而且还总结出鄂北棉区麦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18.
浙江台州地区棉田间套作栽培模式,是在总结以往“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亩产双百斤皮棉栽培模式”和“棉田间套种,高产高效益”多点试验的基础上,再根据该地区气候条件特点制订出来的。该地区把棉、菜、瓜、豆等间套作物的生育阶段以及增产技术措施的模式,通过图表明白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9.
造化公社闸上大队是种植香瓜历史较久,经验丰富的大队。自1978年以来,对香瓜生产进行了育苗移栽试验。经两年大面积种植,看出有以下优点:1.产量高。经多次对比,育苗瓜比直播瓜平均亩增产3倍多。1978年开始试验时,第四小队种植香瓜12亩,其中育苗移栽2亩,产瓜6000斤,直播瓜10亩,产瓜10000斤;1979年育苗15亩,产瓜52500斤,直播5亩,产瓜4000斤;1980年育苗移栽160亩,平均亩产3000斤,最高4000多斤。2.经济价值高,早熟早上市,能倒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一品种的香瓜,采用育苗移栽技术,能比直播瓜提早15天。在8月上旬拉秧后,还可种秋菠菜或移栽秋白菜,亩收入能增加4~5倍。第四小队在1978~1979两年育苗移栽的香瓜,亩产值都在400元以上,下  相似文献   

20.
一、花蕾期的生育特点及管理技术棉花蕾期是指棉花从现蕾到开花所经历的时间,约28~30天。一般春棉6月上旬进入蕾期,7月上旬进入花铃期。此期生长发育特点是:棉花生长发育速度还比较缓慢,由苗期营养生长(根、茎、叶)逐步转变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果枝、花蕾)同时并进的阶段,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