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此背景下肩负着培养涉农人才的时代重任。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思政以全课程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涉农高职院校若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必须精准定位,抓准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新时期我国存在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新“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将对涉农高校教育教学转型和评价改革产生强劲的需求。文章从“学科融合”“导向融合”“学术融合”“评价融合”“教学融合”等五个方面定位该需求,并以福建农林大学近20年的国际合作农业生态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转型为例,说明上述五个“融合”的实践过程和效果,及其对涉农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知农和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开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4.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随着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农业会计专门人才却较为缺乏,高等农业院校大多不重视对农业会计人才的培养.农业会计人才培养的缺失与我国农业经济的相悖发展,加剧了我国农业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同时,涉农岗位对农村财务知识的需求,也对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学科建设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加强涉农会计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对农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所占比例较高,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客观分析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挑战:乡村振兴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需求更加精准;新工科改革新趋势推动涉农高校人才变革;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对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应立足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加快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变革。研究以具体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基于异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在明确改革总体思路基础上,从线上理论教学设计实施、线下理论教学设计实施、实践教学设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考核及评价体系等层面具体探讨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人才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全国农林高校肩负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人才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知农爱农教育、厚植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意义重大。从时空维度、主体维度、学科维度和教学维度探讨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知农爱农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建构农林高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知农爱农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投资人才,分析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涉农高校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发现:从课程构成来看,各高校投资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类似,而特色课程各有不同。财经类“双一流”建设高校深入挖掘投资理论和实务相关内容,设置了与投资工具和产品密切相关的课程,相较之下,涉农高校针对能体现其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农业特色相关课程建设不足。据此,提出农业特色投资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以使课程体系真正服务于知农爱农新型投资人才培养,也为涉农高校彰显特色、培养卓越农业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一懂两爱”农业人才的使命,而如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搭建专兼职教师互动平台、健全模块化教学实施条件、建立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是涉农高职院校完成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涉农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为服务“三农”提供优质资源、助力国家优化农业人才配置、加快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梳理了涉农高职院校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与乡村人才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乡村产业布局不平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乡村振兴理念不契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产教融合发展新要求,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厚植服务“三农”情怀;搭建校地教学平台,健全激励保障体系4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推动涉农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河北北方学院涉农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实施步骤、应用实例,从而使得学生通过案例生动形象的教学,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就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尹晓峰  杨玲 《现代农业》2023,(2):109-112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产品营销课程作为农业经济类学生的基础课程,承担着为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培养优秀农产品营销人才的责任。为更好地发挥农产品营销课程的育人功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分析了在高校开展农产品营销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结合农产品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点,针对农产品营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断优化课程目标,增强思政元素的渗透性”“充实丰富授课内容,扩大挖掘思政元素范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完成思政专业培养双目标”“设立多样教学评价考核,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5个农产品营销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改革措施,为实现农产品营销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农产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路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中国农业大学肩负高等农林教育使命,以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为己任,践行立德树人、坚持特色发展,构建了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创新,探究蕴含农业特色的“大思政”格局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运用好课程思政培育涉农人才是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秉持立德树人初心,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兽医临床诊断学为载体,基于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梳理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在兽医诊断学中的实现路径,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巧妙融合,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力求专业课程思政与大思政课同向同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政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职业认同、三农情怀、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服务“三农”的意识等综合素质,实现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终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养乡村振兴人才。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涉农高校在理念、教学、队伍等方面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面对上述问题,涉农高校要以理念协同为先决条件,以教学协同为核心要素,以队伍协同为关键环节,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农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独特优势,且肩负着重要使命。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提出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结合”新型组织模式,即“线上+线下”“集中+分散”“学校+企业”“项目+成果”“工作站+产业学院”,可为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业推广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涉农学生的推广意识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全国很多高校、多个涉农专业均开设了《农业推广学》课程,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业推广技术与管理人员。该文以涉农专业学生为例,谈谈高效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为提升农业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涉农高校图书馆具有农科人才培养主阵地信息中心、文献资源丰富、服务形式多样等优势,但仍存在与乡村振兴需求契合度不高、缺乏乡村人才培养创新性机制、应用实践能力不足、参与度贡献度不够等问题。涉农高校图书馆可以从服务教育改革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质量、发挥知识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走出去”到农业农村一线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应进一步强化责任使命和工作规划,建立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强化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支撑保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新时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教学融入了新的内涵。充分结合乡村振兴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分析理工类院校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痛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融入乡村振兴理念,改进授课方法;体验式模式参与思政教育;“老带新”模式建立课程思政新模式;开展实践评价及分享报告活动。为同类型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专干班”为研究试点,通过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强化“三农”情怀思政教育等措施,构建了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农牧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范例,旨在为其他农业类职业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涉农专业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所占比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整体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设置内容与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内容未能充分结合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涉农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健康发展。因此拥有涉农专业的地方高等院校深化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尤为必要,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