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寒地早粳稻品质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163份寒地早粳稻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吉林和黑龙江早粳稻品种(系)163个中:有67.5%的品种的整精米率和58.3%品种的直连淀粉含量能够达到国标一级标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高,分别仅有6.1%和1.2%的品种达到了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迭标率低.在选出的4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粒形因子、碾磨因子和外观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65.7%,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和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寒地水稻品质育种应首先注意粒形和碾米品质的选择,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
杂交谷子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主推常规品种晋谷21号为对照,对5个杂交谷子品种在太谷地区的产量表现及粗蛋白和总淀粉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张杂谷9号、张杂谷10号杂交谷子品种的产量比对照晋谷21号增产32.08%~55.72%,且差异显著,;对照晋谷21号的品质优于参试的杂交谷子品种;穗质量、平均分蘖、产量、穗粗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变异系数较大,茎粗和总淀粉变异系数较小;产量与平均分蘖、穗长和千粒质量呈正相关;粗蛋白与株高呈正相关;总淀粉与穗质量和株高呈正相关;主成分1,2,3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96.003 0%。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将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有机结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10个不育系与20个恢复系配组的106个杂交粳稻为材料,研究了产量与稻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部分米质性状之间关系密切;穗长、穗粒数在产量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脂肪酸含量、粒宽、长/宽、糙米率等在米质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穗长、结实率对米质性状影响较大;同时精米率、长/宽等品质性状较易受产量性状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45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食味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味品质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影响;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产量性状方面,食味值与实粒数、结实率极显著相关,各产量性状对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影响;关于叶型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主要是倒1叶的长宽、倒3叶的宽度以及倒1叶、倒2叶的基角开角,而叶片厚度、倒2叶长宽、倒3叶的基角开角的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中晚熟期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7份辽宁省中晚熟期粳稻品种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碾米品质的国标优质一级标准达标率很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国标优质标准达标率也比较高;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国标一级达标率均较低,分别是15.4%、11.5%。在选出的5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因子中,碾米品质与外观品质的联合因子、外观因子与营养因子的联合因子的贡献率占到63.0%.为主要因子。我省中晚熟品种的品质育种,应注重整精米率、粒型的选择,可降低垩白性状,增强适口性,从而达到提高稻米品质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北方杂交粳稻组合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06个杂交粳稻组合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产量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及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杂交粳稻单株产量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育种上,可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组合产量的同时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7.
北方杂交粳稻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品质指标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品质性状指标多数介于双亲之间,杂交粳稻品质多数指标总体上与常规水稻接近,但品质性状可以通过组合选配得到改善.恢复系C852、C224,不育系60A、14A是品质指标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大的亲本,因此这些亲本在育种实践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杂交粳稻品质性状均受亲本的影响,从影响程度看,多数品质指标受恢复系的影响大于不育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方法]该试验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穗下第1、2、3、4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直径和穗下第5节直径9个性状与抗倒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相似文献   

9.
豫南粳稻稻米品质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豫南地区不同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特点,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豫南地区12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垩白度、垩白粒率、垩白大小、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在品种间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88.66%、80.43%、22.76%、26.46%、18.4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垩白度、垩白粒率、精米率、糙米率、粒长、粒宽、胶稠度以及直链淀粉含量是粳稻品质性状的关键指标。同时通过主成分得分聚类分析,12个粳稻品种基本分为6类,其中第Ⅰ类、第Ⅱ类以及第Ⅳ类表现出了高垩白的特征,第Ⅲ类、第Ⅴ类以及第Ⅵ类的垩白性状虽然与优质稻米要求差距相对较小,但其整精米率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粳稻稻米品质特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3个粳稻品种(系)的12个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个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垩白度、透明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63. 5%、45. 6%、39. 2%、28. 7%、20. 3%。共选出4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1. 069%。13个粳稻品种(系)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表现较好,多数粳稻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聚类分析将13个品种(系)归为5类,有76. 9%的品种(系)被归在第Ⅰ类和第Ⅱ类,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于旱胁迫条件下,研究哈密瓜幼苗与抗旱性有关的生理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为哈密瓜的抗旱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抗旱性不同的9份哈密瓜品种,采取盆栽控水技术进行水分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与植物抗旱性有关的游离脯氨酸、甜菜碱、叶绿素、丙二醛(MDA)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苗期干旱胁迫增加了游离脯氨酸、甜菜碱、MDA、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同时减少了叶绿素含量.[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干旱胁迫下游离脯氨酸、MDA、可溶性糖、SOD、POD、叶绿素均可作为哈密瓜苗期抗旱性的鉴定指标,在9份参试品种中,西州密24号抗旱性最强,红心脆抗旱性最弱.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16个常规粳稻品种的8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粳稻品种碾磨和蒸煮品质的改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蒸煮品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外观品质总体较差;品质性状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对碾磨品质和蒸煮品质都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8个品质性状可归结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0.166%;供试材料可分为4类,第1类品种的品质最好,可以直接转育为杂交粳稻的三系亲本,第2类和第3类品质次之,第4类品质最差,其中的若干品种可以作为选育优质品种的中间材料。有50%的品种聚集在第4类,显示出上海市粳稻品种具有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北方杂交粳稻株型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为提高株型杂交育种效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SAS、QGA等软件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由10个不育系及10个恢复系为亲本配组形成100个杂交粳稻组合的株型性状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和母本相比,北方杂交粳稻多数株型性状在遗传上与父本关系更为密切;各株型性状遗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均表现为极显著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株型高大或株叶型高大益于提高穗数及增加穗重,利于发挥杂种优势;影响北方杂交粳稻株型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株高、剑叶角、剑叶长、茎叶重。【结论】北方杂交粳稻株型性状体系复杂;在株型配组中与不育系相比,要更注意对恢复系的选择;杂交粳稻的株型配组过程中应注重对株高、剑叶角、剑叶长、茎叶重等4个因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甘蔗品质指标的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78份粤糖系列甘蔗新品系的15个品质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蔗蔗糖分除与甘蔗纤维分、蔗渣纤维分没有显著相关外,与其他12个品质指标均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甘蔗纤维分与出汁率、蒸煮液糖锤度、蔗渣水分、蒸煮液旋光读数、蔗渣糖度和蔗渣纤维分呈极显著相关,与其它7个蔗汁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甘蔗蔗糖分主要受蔗汁蔗糖分、蔗汁直接转光度、蔗渣糖度的直接作用和蔗汁转光度、蔗汁重力纯度的间接作用的影响,甘蔗纤维分则主要受蔗汁直接转光度、蔗渣纤维分、出汁率、蔗渣水分的直接作用和蔗汁转光度、蒸煮液旋光读数的间接作用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品质指标可由蔗汁指标因子、蔗渣指标因子和甘蔗水分指标因子等3个主成分因子表示,其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86.52%。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通过鉴定北方粳稻种质资源的苗期耐盐碱性并筛选耐盐碱性鉴定的适宜指标,为北方粳稻耐盐碱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线性对数主成分评价法,对水稻苗期进行盐碱胁迫,以水稻苗期的13个性状为指标,从形态特征、物质积累、生理特性对56份北方粳稻种质资源进行耐盐碱性综合评价。【结果】利用对数主成分分析将13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转化为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积贡献率达86.368%。根据耐盐碱综合评价值Sf将56份材料分成5类,分别为极强耐盐碱型、强耐盐碱型、中耐盐碱型、盐碱中敏感型和盐碱敏感型。龙粳29、NF13G280、长白9号、龙粳46属极强耐盐碱型,占总材料数的7.1%。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百株地上鲜重、百株地上干重3个指标的耐盐系数与耐盐碱综合评价值的关联系数大于0.5,可作为苗期耐盐碱性筛选的指标。【结论】从56份北方粳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龙粳29、NF13G280、长白9号和龙粳46等4份极强耐盐碱种质材料,从13个指标中筛选出株高、百株地上鲜重、百株地上干重作为苗期耐盐碱性筛选的指标,该统计方法适宜作为北方粳稻苗期耐盐碱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7.
选用36个吉林省主栽品种。对其产量与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混合千粒重、结实率与产量为负相关外,其他产量性状与产量均呈正相关,株高、每穗粒数、每穴穗数、谷草比与产量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谷草比对产量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8.
杂交粳稻产量及相关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7个三系不育系和 10个优良恢复系按 NCⅡ交配设计,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产量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影响,主要由其特殊配合力决定,在各亲本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杂交稻组合选育上,在考虑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其特殊配合力.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恢复系大于不育系,产量和结实率、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穗粒密度等性状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要大于父本,在杂交组合选配,全面考虑亲本性状同时,要重点考虑母本对杂交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方杂交粳稻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粒重、二次枝梗数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较大。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等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千粒重、一次枝梗千粒重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SCA)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不育系60A、73A、105A,恢复系C198、C52综合性状较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应用Richards方程对于辽宁省新选育的超高产杂交粳稻组合的灌浆特征进行探索和拟合,研究了北方杂交粳稻与常规品种的灌浆特性。杂交粳稻的灌浆高峰期明显早,大约在齐穗后10 d左右就达到灌浆速率高峰值。杂交粳稻的生长速率曲线明显左偏,起始生长势也高,但其后期的下降幅度也明显比常规品种大,都是在粒重在刚到甚至还没达到1/2A时,生长速率就开始下降,而常规品种则在粒重达到2/3A时才开始下降。此外,杂交粳稻的理论实灌时间较短,灌浆前期生长比较小,历时较长。中期的历时较短,贡献率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