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刈割对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及繁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吕林有  赵艳  王海新  王巍 《草业科学》2011,28(1):100-104
为探索有效控制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恶性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扩散技术,在其严重侵染区开展不同时期刈割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在整个生长季里均可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刈割后具有超强的再生能力和明显的季节效应,其中分蘖期和拔节期刈割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节律与自然生长的相一致,表现出快...  相似文献   

2.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 Cav.)原产于北美洲,上世纪80年代侵入科尔沁草原并在全国多地快速蔓延,成为科尔沁沙地的一大草害.本文通过羊草播种、刈割试验,旨在探索高效、经济控制少花蒺藜草的技术.结果表明:播种30 kg/hm2的中科1号羊草第1年对少花蒺藜草密度抑制率为26.96%;第2年两时期株...  相似文献   

3.
乙草胺及其复配剂对少花蒺藜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缺乏对草原毒害草的重视,少花蒺藜草在彰武县全县范围内扩散蔓延,并已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给草原生态生产环境带来极大影响。本文通过喷施乙草胺单剂和乙草胺同精喹禾灵、烟嘧磺隆、烯草酮混合的3种复配剂来研究其对少花蒺藜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喷施乙草胺单剂及其3种复配剂乙草胺+精喹禾灵、乙草胺+烟嘧磺隆、乙草胺+烯草酮40 d对少花蒺藜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都在75%以上。说明喷施乙草胺土壤处理剂及其和茎叶处理剂的复配剂可作为防除少花蒺藜草的手段之一,这对于草原上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的安全、有效防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少花蒺藜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通过有性繁殖保持入侵种群的建立和延续,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其能够快速入侵的原因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吉林省南部三省交会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分布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为进一步了解少花蒺藜草在我市的分布、生长繁殖及危害情况,2017~2018年通辽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对全市多个旗区进行了少花蒺藜草调查,探讨其在科尔沁沙地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苜蓿优势产区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产优质苜蓿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草原3号苜蓿为研究材料,在4个种植行距处理下(15、30、45和60cm),对其生长特征,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在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茎叶比较小,显著低于宽行距处理(45和60cm)。种植密度对苜蓿的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影响不显著。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鲜干比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对苜蓿饲草产量影响显著,饲草产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饲草产量较高。生长第2、3年苜蓿饲草产量分别在30和15cm行距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0813和12574kg·hm^-2。种植密度对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影响显著,对粗脂肪和灰分则不显著。粗蛋白在30cm行距下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在15cm行距下最小,酸性洗涤纤维在45cm行距下最小,相对饲用价值在15cm行距下最大。综合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生产适宜种植行距范围为15~30cm。  相似文献   

6.
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苜蓿品种及播种量、行间距、 播种深度、刈割高度等栽培因子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前三茬及年总干草产量中,行距的产量贡献率均最大。而苜蓿品种及刈割高度对茎叶比的影响较大。不同的行距处理中,苜蓿产量以20 cm行距最高,显著高于50 cm,随着行距的加大,干草产量逐渐下降,但与30 cm行距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第4茬干草产量在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新疆大叶和金皇后苜蓿品种产量较高。而播种深度、播种量、刈割高度各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苜蓿的茎叶比在苜蓿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中苜1号苜蓿茎叶比最小,金皇后茎叶比最大。茎叶比在行距、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不同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于2013-2016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在等播量条件下设置了10 cm行距条播、20 cm行距条播、30 cm行距条播、20-40 cm宽窄行条播以及撒播共5种种植方式处理,分析了株高、叶茎比、干草产量、倒伏级数、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在相同年份、相同茬次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20-40 cm宽窄行条播下苜蓿第1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30 cm行距条播(P<0.05),但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累计3年干草产量与30 cm行距条播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饲用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0-40cm宽窄行条播以及30 cm行距条播下的苜蓿倒伏相对较轻。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采用撒播,10 cm至30 cm的等行距条播,以及20-40 cm宽窄行条播的种植方式均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业  王亚东  任秀珍  田迅 《草地学报》2016,24(6):1272-1277
为了解替代牧草对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的竞争作用,测定了营养生长中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和茎叶水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紫花苜蓿2种浸提液各浓度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但作用强度和效应存在差异,其中紫花苜蓿茎叶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根浸提液,以0.1 g·mL-1紫花苜蓿茎叶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强,发芽率仅为51.12%,比对照低了44%;发芽指数为16.37,比对照降低了35.37%;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同浓度浸提液对少花蒺藜草胚根的抑制作用大于胚芽;浸提液处理过的少花蒺藜草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随着浸提液浓度的提高MDA含量增大。初步确定紫花苜蓿可作为替代控制法防控少花蒺藜草的备选植物。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海河平原区苜蓿第3~5茬草雨季收获难的问题。于2011-2016年在位于河北衡水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试验站开展了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5种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以及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饲草作物模式评价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两种行距处理下的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高丹草处理下苜蓿第2年前2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单作苜蓿小区干草产量(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食物当量数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但套作青贮玉米处理后的总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小区无显著差异(P>0.05);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显著高于单作苜蓿小区(P<0.05)。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生产性能比较研究得出,30-30 cm、20-40 cm行距套作青贮玉米处理下的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总食物当量数、总经济效益、平均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单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关键种植技术为:单作苜蓿田采用20-40 cm宽窄行秋播种植,于第2年前2茬苜蓿草收获后,在宽行中间套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密度在6 万株·hm-2以内,9月底将套作的青贮玉米与苜蓿一起收获,之后苜蓿田苜蓿正常越冬,下一年再重复种植青贮玉米。该模式在保证与单作苜蓿同等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有效解决苜蓿3~5茬草雨季收获难、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少花蒺藜草入侵现状、适应机制和防控策略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应着重考虑的科学问题。受农作措施和干扰的影响,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的土壤种子库的差异较大。自然状态下,水热条件、种子类型、盐胁迫和干旱胁迫是少花蒺藜种子萌发的限制因素,土壤质地和埋种深度对种子萌发几乎无影响。少花蒺藜草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生活周期与降雨期高度吻合和对光能的高效利用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生物防控、机械防除和化学药剂防除是少花蒺藜草的主要防控方式,但每种方式适用的生境不同。少花蒺藜草对降水与氮沉降的响应和表型可塑性的调控机理、对胁迫和干扰的响应机制,以及探索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的科学防控方法在未来研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以黄淮海当家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播种量(7.5, 15.0, 22.5 kg·hm-2)和行距(15, 30, 40 cm)两个因素,研究了盐碱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为发展盐碱地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播种量对3年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播种当年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种量22.5 kg·hm-2的3年总产量最高,产量随播种量增加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行距对3年总产量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行距15 cm的3年总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减小趋势;行距对播种当年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组合的3年总产量最高。2)播种量和行距对每m2枝条数和枝条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每m2枝条数呈增加的趋势,枝条重则呈减小趋势。产量与每m2枝条数始终呈正相关关系,与枝条重呈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时营养价值最高。4)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在播种量22.5 kg·hm-2和行距15 cm配置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山东以及黄淮海盐碱地区以种植耐盐碱苜蓿品种为宜,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的趋势,在适宜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条件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青海省适宜的禾豆混播方式,本研究以行距为30 cm,25 cm,20 cm和15 cm混播、间作、单播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两种饲草,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方式下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草地的建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间混作对饲草相对生长速率及饲草总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混播处理的草产量高于间作处理。不同播种行距对饲草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饲草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30 cm>25 cm>15 cm>20 cm。间混作对饲草营养成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混播处理的粗蛋白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间作处理,说明同行混播更有利于提高饲草品质;行距为30 cm与25 cm时,其各营养指标相对优于其他两个行距。通过合理的群体空间结构配置可以提高草产量,其中混播间距30 cm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其次为间作行距30 cm播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宁夏干旱区行距与播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行距为20,30,40和50 cm,副区播量为10,15,20和25 kg·hm-2,利用灰色关联度以及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交互作用,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显著。行距30 cm和播量15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行距30 cm和播量20 kg·hm-2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最高;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可得,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由生殖枝数实现。综上所述,为求得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最高种子产量和最优种子质量应将行距设为30 cm,播量设为15~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种植推广的播种方式及播种行距,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和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为试验材料,探求其在混播、间作及不同行距下的生产性能及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混播处理生产性能优于间作处理,30 cm处理优于其他行距。混播草地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混播优势,混播草地中燕麦与饲用豌豆的种间相容性较好,两者间促进作用大于竞争作用,行距为30 cm与25 cm时,燕麦的竞争能力大于饲用豌豆。综合评价显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燕麦/饲用豌豆混播行距30 cm时效果最佳,干草产量最高,适于建植应用。  相似文献   

15.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行距(30、50、70和90 cm)与播种量(0.46、0.77和1.08 g·m-2)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群体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旨在为无芒雀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无芒雀麦群落特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行距的增加,株高和PAR呈上升趋势,其余指标呈下降趋势。30 cm行距处理的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LAI显著高于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而PAR显著低于50、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播种量对LAI和PAR的影响显著,对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R呈显著负相关(P<0.05)。12个播种组合处理可聚合成窄行距类与宽行距类两类,类之间群落特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量(S_(1):13.5 kg·hm^(-2),S_(2):18.0 kg·hm^(-2),S_(3):22.5 kg·hm^(-2))和行距配置(R_(1):15 cm等行距,R_(2):20 cm等行距,R_(3):两窄一宽15 cm+15 cm+20 cm,R_(4):一窄一宽15 cm+20 cm)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3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干草产量(18.41 t·hm^(-2))、粗蛋白含量(21.00%)在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 cm+15 cm+20 cm时最高。中性洗涤纤维(36.50%)和酸性洗涤纤维(26.59%)含量在行距为20 cm时最低。相对饲喂价值(171.98)在播种量为18.0kg·hm^(-2)和行距为20 cm时最高。3年各项指标数据取其平均值,经主成分分析(PCA)可知,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叶茎比、分枝数和中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大,株高和酸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小。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cm+15 cm+20 cm时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是该地区紫花苜蓿草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7.
行距对青海扁茎早熟禾无性繁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根茎切割机切取种植3年的青海扁茎早熟禾Poa pratensis var. anceps草皮,以行距(30、40、50、60、70 cm)及未切割(CK)为处理,进行其无性繁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扁茎早熟禾无性繁殖当年即能收获籽实,不同行距对其植物学性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积累及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主要表现在,30~70 cm行距处理早熟禾的成熟期比对照晚2~6 d;返青期-孕穗期,各行距处理早熟禾的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叶面积显著小于对照(P<0.05);孕穗期,各指标增加迅速,其中行距50 cm的各指标均达最大值(P<0.05);孕穗期-成熟期,各处理根茎长度、根茎分蘖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增加比对照小(P<0.05),成熟期后,增加迅速;50 cm行距处理的扁茎早熟禾种子产量最高(383.6 kg/hm2),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最低(233.0 kg/hm2)。得出,行距50 cm为青海扁茎早熟禾无性繁殖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8.
行距和肥力对川草2号老芒麦生产性能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追肥、不同行距和不同基肥对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chuancao No.2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拔节期追施120kg/hm2复合肥可提高老芒麦生产性能;60cm行距时老芒麦种子产量最高达1 485kg/hm2,30 cm行距时老芒麦产量最高达10 70 kg/hm2;施180kg/hm2复合肥较施15t/hm2牛粪更有利于老芒麦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