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是在当地种植条件下,对糜子在常规条播和不同穴播播种方式处理下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抗旱性鉴定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当内糜5号在每穴留苗3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5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产量相对较高;其次是内糜5号在每穴留苗2株,行距为45 cm,穴距为10 cm,亩留苗密度在3万株/亩时,其产量也相对较高。这2类穴播方式在水、旱地条件下表现均较突出,为较适宜的穴播播种方式,应在糜子生产实际中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济谷14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济南和德州试点分别研究了穴距与单穴株数对夏谷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济南试点留苗密度60万株/hm2,行距0.5 m,设置穴距10、13、16、19 cm,相应单穴留苗3株、4株、5株、6株;德州试点留苗密度75万株/hm2,行距0.4 m,设置穴距10、13、16.5 cm,相应单穴留苗3株、4株、5株。两试验点均以条播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留苗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几种穴播方式和条播相比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相关农艺性状差异较小。因此,可以设计适宜的穴播机械,实现谷子机械化精量穴播。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方式对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谷子的最佳种植方式,以晋谷21号、晋谷56号和长农35号为试材,在两种行距、三种留苗方式共6个处理下,测定谷子绿叶面积、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与等行距种植(40 cm+40 cm)相比,宽窄行种植(20 cm+60 cm)能使谷子的绿叶面积增加,根重增加,穗长提高,穗粒重增加,小区产量也有所提高;宽窄行种植以每穴留苗1株和3株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每公顷增产1500kg以上。膜床应做成脊高10cm左右的弓形小垄。种植单秆大穗型品种,应采用宽行40cm,窄行30cm,穴距20cm,每穴留苗2~3株的种植方式;种植矮秆耐密型品种,宜采用宽行50cm,窄行20cm,穴距15cm,每穴留苗3株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5.
单穴留苗数对杂交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杂谷5号为研究对象,在单位面积留苗数一定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穴数、单穴留苗数对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每穴1苗、每穴2苗、每穴3苗处理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三者均与每穴4苗处理产量间差异显著,每穴4苗较每穴1苗减产10.6%。表明地膜穴播条件下,张杂谷5号自我调节能力不能弥补穴距过大带来的减产。张杂谷5号穴播时,每穴留苗数不宜超过3苗。  相似文献   

6.
山丹县春油菜地膜穴播栽培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春油菜华协1号地膜穴播栽培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华协1号地膜穴播栽培密度为每幅膜上种植7行,行距20 cm,穴距15 cm,保苗密度337 500穴/hm2(56 250株)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6.5%,较其他处理都有不同幅度的增产。  相似文献   

7.
穴距对夏播谷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谷14和济谷15为试材,研究了穴播条件下不同穴距对夏播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与条播相比,穴播有效提高了谷子籽粒产量、生物产量、谷草产量和谷穗重,其中,13.0 cm和16.5 cm穴距处理显著高于条播(CK)(P<0.05),不同品种间表现有所差异。因此,在生产上根据不同品种特点确定适宜的穴距穴播,有利于提高谷子产量,实现机械化播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26”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申优26"为供试材料,采用机穴播播种方式,探索了不同机穴播密度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穴播密度对"申优26"的株高和叶龄无显著影响;随着穴距的增大,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行距为20 cm、穴距为18 cm时,"申优26"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697.3 kg。  相似文献   

9.
《广西农业科学》2005,36(3):207-207
1.3m起垄作畦,4月下旬在垄上覆盖地膜后打孔播种1行南瓜,株距50cm,每公顷留苗15000株,5月下旬在地膜两侧各穴播1行玉米,穴距60cm,1穴留双株,每公顷留苗48000株。  相似文献   

10.
在当地种植条件下,研究内糜5号在不同穴距下产量及相关性状,从而得出最佳的播种方式:每穴留苗4株,穴距为30cm,产量可达383.35kg/667m2。  相似文献   

11.
1.地膜谷子套种红芸豆开春施肥整地、耙耱平整后,于4月下旬遇雨趁墒铺膜,每2.1米一带,铺一幅80厘米宽的微膜。于5月10日前后在膜上打孔穴种3行谷子,窄行距30厘米,膜间宽行距150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留苗5株,每667平方米留苗15000株左右。同时膜间露地穴播4行红芸豆,小行距  相似文献   

12.
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13.
密度对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天水市秦州区进行的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膜穴播栽培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耗水量呈直线增加;密度为34.8万穴/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为15.99 kg/(hm2·mm);每穴播10粒,穴距为12 cm,行距为16~20 cm,即密度为41.67万~52.08万穴/hm2时,既能实现高产,又能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陇东黄土高原区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穴距和每穴粒数一定的情况下,以行距为变量,研究了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代表的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密度,结果表明,最佳行距16.9cm,密度472143穴/hm2。  相似文献   

15.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相似文献   

16.
赵长来 《农家致富》2009,(18):31-31
一、种植方式 秋播时做成宽3米的畦,沟深20-24厘米,10月下旬播种,次年6月初收割。收后及时灭茬施肥浅旋,点播大豆,行距70厘米,穴距30-33厘米,每穴播2-3粒种。播后2-3天,在大豆行间条播1行芝麻,芝麻定苗后穴距10-12厘米,每穴1苗。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密度处理对穴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生育期不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冬小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产量等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行距18cm(R1)、22cm(R2)为主区,穴距12cm(H1)、16cm(H2)、20cm(H3)、24cm(H4)为副主区,每穴粒数12粒(S1)、10粒(S2)、8粒(S3)为副区,研究田间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行距、穴距及穴粒数配置对穴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处理条件下,各生理指标在拔节期受影响最显著:其中拔节期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成熟期田间有效穗数均在H3S3水平下达到最高;小麦单株分蘖在不同密度水平下变化规律与成熟期小麦穗数表现一致;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在不同密度水平下变化规律与成熟期穗粒数表现一致;小麦叶片光合指标在各生育期变化趋势呈现"M"型变化,即分别在返青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光合指标降低,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光合指标达到最高。行距和穴距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具有交互性,通过选取适宜行距、穴距密度组合能够有效地调控小麦植株间微环境区域内光、热、水、肥的平衡,利于植株充分提高光合效率,增加有机物积累。因此,行距和穴距是关中地区穴播冬小麦实现稳产、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拔节期为关中地区穴播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生产中需加强该生长阶段的田间水肥管理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一埯多株技术是国家专利技术,改变了传统单株种植模式,使一穴里种植3株以上玉米。行距0.9~1.1m,穴距0.36~0.6m,每穴株数3~8株,亩留苗6000株以上。据统计此种种植模式产量增幅在25%~50%。1边行优势扩大了行距,增加了通透性,提高了光、热、水、气资源的利用率,玉米喜光喜温,行间光照充足与否,空气流动性好坏是影响玉米光合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以神木市常规栽培的地方谷子品种晋谷29为材料,设不同密度、不同留苗方式处理,对其整个生长期进行追踪观察,考究生育性状和经济性状,分析得出在陕西省神木市最优种植密度和留苗方式,旨在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和小型机械化播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密度及留苗方式不同对晋谷29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很大,随着密度的增加,谷子株高、穗长、穗粗、穗粒重呈降低趋势,进而影响产量增加。因此,从高产栽培方面考虑,晋谷29在神木市山旱地种植,每穴留苗2株,密度达到180 0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5 050.25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挖掘寒地水稻生产潜力,以空育13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行距30cm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距为10cm、每穴插4株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0 413.53kg·hm-2,显著高于穴距为16cm、每穴插3株的处理。虽然穴距为10cm处理的着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最小,但是配合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均较高、产量最高的每穴4株处理,密度增加,因此产量也最高,是实现水稻高产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