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试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3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3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9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新麦2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麦29和对照偃展4110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黄淮冬麦区南片(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4.
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18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周麦1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周麦18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早、中茬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新科麦169和对照周麦18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9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结构合理的特点。广泛适应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茬种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黄准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汇总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濮麦9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国审小麦新品种濮麦9号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中、晚茬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广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镇麦9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9号的穗粒结构较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和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511 0);镇麦9号的丰产、稳产性好,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各试点间的丰产性效应和变异度均较小;镇麦9号的适应性强,增产点较多,具有比较理想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8.
水旱兼用冬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麦6135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长97-5867为母本、晋麦6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明确长麦6135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可为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以及更好地推广该品种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2007~2008年山西中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结果和2008~2009年山西中部水地区域试验产量结果,采用新复极差法(LSR法)和品种基因型互作方差、互作变异系数,以及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了长麦6135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长麦6135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的特点,是1个水旱兼用小麦新品种,在山西省中部麦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根据江苏省2013—2017年淮北小麦品种试验4年汇总数据,分析了江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江麦23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较对照淮麦20增产3.13%~5.79%)、稳产性(3年高稳系数HSC高于对照)、适应能力较强(4年适应度高于对照)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此外,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重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江麦23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新麦36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利用2015—2016、2016—2017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度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区域试验和变异分析中新麦36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和总影响都最大,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结论]该研究可为新麦36的高产栽培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年多点区试表明,郑麦004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2.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粒数较多、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优、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早、中茬种植的半冬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多年多点区试表明,偃展4110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7.96%;具有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株型理想、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麦区及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中、晚茬种植的弱春性、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2010年安徽省小麦区试汇总结果,从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等方面分析评价宿553的丰产稳产性。结果表明,宿553既具有安徽淮北主栽小麦品种皖麦50丰产稳产的优点,品质上又有所提高,集优质、高产、稳产、易栽培于一体,是皖麦50理想的接班品种。  相似文献   

14.
漯麦4号综合表现及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多点区试表明,漯麦4号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广,平均比对照豫麦21号增产8.5%;具有分蘖成穗适中、穗大、产量三要素协调、株型理想、综合抗逆力强等特点,是一个半冬性、多穗、抗灾、丰产稳产型小麦新品系,且是适于河南省大面积生产水平早、中茬种植的广泛适应性品系,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了解开麦18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03~2004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2004~200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多种分析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麦18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应于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在黄淮冬麦区进行小麦新品种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周麦22、周麦18、泛麦5号、矮抗58、众麦一号产量高,综合抗逆性强,抗倒性突出,稳产性好,根系活力强,抗干热风,熟相好,适宜推广。弱春性品种新麦208、周麦23、金丰3号表现突出,可作为晚茬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小麦新品种淮麦24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淮麦24的生产特性,以2004-2007年江苏省淮北片早播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适应度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淮麦24具有丰产、稳产、广适的特点,其群体结构合理,在江苏淮北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瑞华麦520是由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的豫麦13(曾用名:郑州891)和高抗白粉病的黔丰1号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分蘖力强,丰产潜力大,稳产性好。2015年3月通过国家级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6,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地区早中茬种植。该文介绍了瑞华麦520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等,提出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云麦75的推广应用价值。根据2014-2015年云南省田麦区域试验数据资料,通过产量、高稳系数、变异系数、回归分析,分析云麦75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麦75丰产稳产性好,适宜通过栽培方式增加每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综合分析,云麦75是一个抗条锈病性强,具有高产潜力,稳产性强的弱筋品种,适宜在云南田麦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小麦新品种漯麦906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漯麦906是漯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于2010年以周麦18为母本,野二二燕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根据多年试验资料对漯麦906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适应性、抗病性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漯麦906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较好,品质达到中筋品质标准,适宜在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