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麦抗旱性品种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水处理条件下11个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水分利用率、产量三要素的表现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加,公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的变化不规律;浇一水和浇两水处理间水分利用率差异不明显,浇水和不浇水处理间的水分利用率差异较大,水分利用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多数参试品种不浇水和浇一水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明显,部分品种不浇水处理的产量较高;筛选出抗旱性品种尧麦16、冀麦5265、菏麦17,为旱地小麦生产的品种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不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各品种的倒三叶性状、成熟期各器官的干物质、经济系数、穗粒特性等农艺性状的表现,分析各水处理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加,多数品种的倒三叶面积略有增加;不浇水和浇一水处理间容重的差异不大,和浇二水处理间的差异明显,大部分品种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多略有减少,呈不浇水浇一水浇二水的趋势,处理间不同品种的容重差异较大,各品种容重对浇水次数的敏感程度亦不同;各品种的株高及穗下节间长度随着浇水量的增加有所上升;多数品种不同浇水处理间经济系数随着浇水量的加大有所降低,呈不浇水浇一水浇二水的趋势;多数品种处理间的无效小穗数随浇水次数的增多略有下降,各品种不同处理间的无效小穗率、穗长、小穗数、主茎穗粒数的变化不规律。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灌水对穗粒数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千粒重,灌2水处理显著高于灌1水处理,灌3水较灌2水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穗粒数差异较大,且千粒重差异明显。品种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其中以冀5265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随灌水次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综合认为,冀5265为广适性节水高产品种,石家庄8为较强节水品种,石新616为中度节水品种。  相似文献   

4.
探讨玉米广适性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农艺和生理特征,为广适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2015年和2016年,将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与玉米新品种'衡玉321',在干旱和正常灌溉2个水分处理下种植于河北省农科院节水试验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测定株高、穗位、抽雄期、吐丝期、籽粒产量和产量要素等农艺学性状,以及抽雄前叶绿素含量(SPADv)、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g)、灌浆后期叶片衰老等级评分(LSS)、抽雄前叶面积指数(LAIv)、灌浆期叶面积指数(LAIg)等生理性状,比较不同品种间的性状差异。玉米品种穗粗、秃尖长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品种间存在差异。与干旱处理相比,正常灌溉处理下,'衡玉321'、'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 056.5 kg/hm~2、3987.5 kg/hm~2和5 934 kg/hm~2,穗行数增加3.5、2.3、2.3,百粒重增加4.7 g、5.2 g、6.8 g,株高增加46.7 cm、44.1 cm、66.7 cm。'衡玉321'在正常灌溉处理和干旱处理下的LRS、SPADg分别是5.97、3.85和5.81、3.27。广适性品种'衡玉321'株型紧凑,抽穗后叶片衰老速度慢;干旱条件下叶片发生明显卷曲,但叶绿素含量较高,叶功能好;产量、千粒重和株高的水分敏感性低,而穗数和穗粒数的水分敏感性较高,灌浆中期的叶绿素含量和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对水分不敏感,水旱条件下均表现出高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选育及推广.[方法]以山东省内若干年代25个主推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旨在表明高、低肥力条件下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明确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提高趋势相同,各年代高肥产量较低肥产量增产程度不同;土壤肥力对穗粒数、穗数、50及60年代小麦产量无明显差异,对其他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肥力与品种互作对穗数影响较大;不同肥力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正相关性,表现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土壤肥力对穗长、小穗数有明显影响.[结论]维持较高的地力条件,可促进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指导未来小麦生产和品种选育及推广。[方法]以山东省内若干年代25个主推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旨在表明高、低肥力条件下品种产量的演变规律,明确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提高趋势相同,各年代高肥产量较低肥产量增产程度不同;土壤肥力对穗粒数、穗数、50及60年代小麦产量无明显差异,对其他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肥力与品种互作对穗数影响较大;不同肥力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呈正相关性,表现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土壤肥力对穗长、小穗数有明显影响。[结论]维持较高的地力条件,可促进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7.
创新黄淮井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农田水分管理模式,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高效栽培主要路径。本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互作显著(P 0.05)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及其水分利用效率;黄淮井灌区不同地点间夏玉米品种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 0.05),其不同基因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0.05)。高产量水平的夏玉米品种有高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其产量构成因子如收获穗数和穗粒数与此正相关。高水分条件下,登海605易于获得高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矮单268更易于在水分亏缺或逆境条件下,获得高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受节水处理的影响,以"津原E28"、"津稻417"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控制水分灌溉量,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节水处理,探究不同时期节水后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各时期节水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水稻的产量,主要制约因素为穗数和千粒重,各处理间产量降低幅度为14%~39%、12%~27%。节水处理对穗数、每穗粒数、杆长、穗长、实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均达到0.1%水平上的显著差异。拔节期至孕穗期节水,水稻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下降最为明显;返青至分蘖期的节水处理,水稻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最低;出穗至灌浆期的节水处理实粒率最低。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以高产小麦洛麦26、洛麦28、洛麦29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不同品种和不同灌水处理影响显著(品种和灌溉次数显著影响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二者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灌水处理下穗数均有所增加,穗粒数有所降低,千粒质量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产量的提高主要来自穗数的增加;籽粒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变化较大,不同灌水处理下的营养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处理间的规律性相同。处理W5(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和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改善产量三要素,从而提高产量;处理W4(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利于提高营养品质;处理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加工品质的提高。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是获得高产、优质的最佳灌水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兴茂  倪胜利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1):4374-4380
【目的】探讨小麦广适性品种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农艺和生理特征,为广适性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选用节水品种京冬8号、高产抗倒品种矮抗58与广适性品种中麦175,在干旱和充分供水2个水分处理下,分别在河北省高邑原种场和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圃场种植,小区间随机区组设计。测定株高、抽穗期、籽粒产量和产量三要素等农艺学性状,以及春季苗期植被覆盖度(GC)、抽穗前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v)、灌浆中期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g)、抽穗前叶绿素含量(SPADv)、灌浆中期叶绿素含量(SPADg)、灌浆中期叶片衰老等级评分(LSS)、抽穗前叶面积指数(LAIv)、灌浆中期叶面积指数(LAIg)、叶片衰老速率(LSR)和叶片卷曲度(LRS)等生理性状,比较研究不同类型品种间的性状差异。【结果】穗粒数、LAIg和SPADv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性状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干旱条件相比,充分灌水条件下中麦175、京冬8号和矮抗58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 072.6、1 274和991.7 kg·hm-2,穗数分别增加104、15和47个/m2,千粒重分别增加0.9、1.8和1.7 g,株高分别增加7.2、9和6.2 cm,抽穗分别推迟3、2和3 d。中麦175产量和穗数较其他品种高647.3-1 505.8 kg·hm-2和38-68.8个/m2。中麦175的平均株高、GC、NDVIv、NDVIg、SPADg、LSR和干旱环境下LRS分别是75.8 cm、13.2%、0.64、0.55、56.5、14.10和4.0;其产量、千粒重、株高、SPADg和LAIv的水分敏感指数分别为0.86、0.64、0.94、0.61和0.57。【结论】广适性品种中麦175穗数多,苗期繁茂性好,株高中等,株型紧凑,抽穗后植被指数低,叶片衰老速度慢;干旱条件下叶片发生明显卷曲,但叶绿素含量较高,叶功能好;产量、千粒重和株高的水分敏感性低,而穗数和穗粒数的水分敏感性较高,灌浆中期的叶绿素含量和抽穗前叶面积指数对水分不敏感。以上这些特性使其在水旱条件下均表现出高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冬小麦主要性状的影响及其机理,选用12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和自然降雨2种环境条件下,研究干旱胁迫对其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株高降低6.9%~25.6%,产量下降2.4%~56.2%,WUE增加17.0%~84.9%,穗粒数减少0.4%~17.1%,有效穗数下降2.4%~34.1%,穗长缩短0.21%~11.8%,各性状对干旱敏感程度都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产量下降幅度随品种抗旱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WUE增加幅度随品种抗旱性的增强而增加。WUE及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有效穗数、株高、WUE可作为判定某一品种抗旱性的间接依据,即成穗数多、籽粒饱满、株高稳定性好、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抗旱性好,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超晚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采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型衡水4399;大穗型潍麦8号;中间型济麦22)在黑龙港地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超晚播配合增加播种量,春浇1水可以获得产量为6.43~8.24t/hm~2。在3个品种中,济麦2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粒重差异引起的。济麦22较高的千粒重和产量与其较高的开花期穗生物量分配、花后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密切相关。济麦22花前水分的穗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水分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潍麦8号和衡水4399,从而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穗型中等、花后物质积累和水分生产力高的品种更适合于超晚播节水栽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8个晚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不同施氮量(0、90、180、270 kg/hm2)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该项试验条件下,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穗实粒数与产量关系密切,而千粒重与穗总粒数对产量影响较小;(2)从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变化幅度看,湘丰优103对氮肥最敏感,其次是农香18,丰源优299和深优9586最不敏感;(3)各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施氮量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综合来看,产量构成因素对施氮量敏感性较强的品种是中9A/R9963、湘丰优103和农香18;(4)施氮使各品种产量提高,但各品种最高产量出现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湘丰优103、中优288在施氮量9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丰源优299、农香18、中9A/R9963在施氮量18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岳优6135、深优9586、中9A/R10402在施氮量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可见品种间耐肥性具有明显差异,为获得高产,不同品种宜采用不同施氮量。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产量性状的结果表明:直立穗品种的 生物产量高于弯曲型品种,经济系数低于弯曲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经济系数均提高,且 弯穗型品种的经济产量略高于直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则相反。在相同肥力下,抽穗前两品种的物 质生产差异不大,但抽穗后直穗型品种的物质生产明显高于弯穗型品种。同时发现在低氮条件下,两 品种的穗数明显减少,但穗粒数增多,结实率提高,一、二次枝梗的千粒重均高于高氮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花后各光合器官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及籽粒形态性状的影响,在旱地和水地条件下于开花期对鲁麦14、晋麦33、长4738进行了剪叶遮光处理。结果表明,旱地条件下叶片与茎秆的光合作用对千粒质量、单穗产量的贡献要大于穗器官,而水地条件下,穗器官光合作用的贡献大于叶片和茎秆;在2种水分条件下,剪叶遮光处理对小穗结实性没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的影响依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多数品种在光合器官严重受损时,会导致穗粒数减少;剪叶遮光处理对旱地条件下的小麦籽粒形态性状影响不大,在水地条件下当光合器官严重受损时,各小麦品种的籽粒形态性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剪叶遮光处理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及籽粒形态性状的表现,会因品种类型、水分条件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水分和氮胁迫的响应及其抗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玉米对水分胁迫和低氮条件的响应及其所受的影响,明确不同杂交种的抗旱耐瘠性表现,为干旱、半干旱和土壤贫瘠地区选用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个杂交种,设置不同水分和施氮处理的田间肥水耦合试验,研究水分和低氮胁迫对不同杂交种生长发育、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产量抗逆指数对其抗旱耐瘠性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抗逆性密切相关的8个指标对不同品种进行聚类。【结果】不同水分和低氮胁迫下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明显降低,粒数减少,粒重下降,果穗变短小,秃尖增多,散粉至吐丝期间隔延迟。水分胁迫与低氮条件下受影响最大,其次是低氮胁迫。水分胁迫下增施氮肥或低氮条件下增加供水均能明显提高产量。水分与氮肥间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这种交互作用也表现一定的复杂性,与品种密切相关。供水与不供水或施氮与不施氮以及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也均呈极显著。各胁迫处理的产量、行粒数、千粒重、秃尖长、穗粗、穗长、ASI与产量抗逆指数之间有较密切关系,平均ARI与胁迫下的产量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此为评价依据并结合聚类分析表明:抗旱耐瘠性表现最好的是黔2599、黔玉3号和中单2号,其次是兴黄单89-2、黔2411、遵玉3号、贵毕302和贵毕303;而安单136表现最差,其次是黔玉1号和黔兴4号。【结论】玉米对低氮胁迫的响应要高于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而不同品种因抗逆性差异,对水分和低氮胁迫响应的敏感性明显不同。水分与氮肥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以产量抗逆指数对不同杂交种的抗逆性进行综合评价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水平下6个优质常规稻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广西6个主栽或新育成优质常规稻品种的氮肥利用率及产量表现,为优质稻生产上选用氮高效利用品种及合理减施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常规稻品种桂香18、桂育12、桂育9号、桂育11号、桂育18和桂育8号为试验材料,以柳沙油占202为对照(CK)品种,设0(不施氮)、112.5(中低氮)、150.0(常氮)和187.5(高氮)kg/hm~(2 )4个施氮水平(依次为N_0、N_(7.5)、N_(10.0)和N_(12.5)处理),测定分析各优质常规稻品种在不同处理下的氮肥生理利用率(PE)、农学利用率(AE)、吸收利用率(RE)和偏生产力(PFP),并比较其产量差异,评价其氮肥利用效率。【结果】6个优质常规稻品种的氮肥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在N_(7.5)处理下最高,且均显著高于N_(12.5)处理(P0.05,下同);桂育12、桂育11号和桂育18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在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桂香18、桂育9号和桂育8号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在N_(10.0)、N_(7.5)和N_(12.5)处理下最高;供试优质常规稻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N_(7.5)、N_(10.0)和N_(12.5)处理下,桂香18、桂育12、桂育9号和桂育11号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N_(7.5)处理下桂育18和桂育8号的产量与其在N_(10.0)处理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在N_(12.5)处理下的产量;在N_(7.5)处理下6个优质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CK的产量,明显高于CK在N_(10.0)和N_(12.5)处理下的产量,表明这6个品种在氮肥减施25%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在产量构成因子方面,6个优质常规稻品种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N_(7.5)、N_(10.0)和N_(12.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桂香18、桂育12、桂育11号和桂育8号的有效穗数在在N_(7.5)、N_(10.0)和N_(12.5)处理下差异均不显著,桂育9号的有效穗数在N_(7.5)处理和N_(10.0)处理下均无显著差异,桂育18的有效穗数在N_(7.5)处理和N_(12.5)处理下差异不显著,CK的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6个优质常规稻品种在N_(7.5)处理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氮肥减施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结论】6个广西优质常规稻品种在施用中低氮(112.5 kg/hm~2)条件下,其产量能达到或超过施常氮(150.0 kg/hm~2)和高氮(187.5 kg/hm~2)时的产量,且显著高于广西区试同熟组对照品种柳沙油占202在施用常氮下的产量,属于氮高效利用型品种,符合生产上推广的氮高效品种产量要求,生产上退稿种植时可适当减施氮肥。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拔节期低温胁迫下不同水处理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给抗寒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近年来在河北省中北部审定、推广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智能温室模拟低温胁迫条件,同时设置不同水处理方式:冬后浇1水(节水常温,W1;节水低温,W3)、浇2水(丰水常温,CK;丰水低温,W2),分析了低温胁迫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显著下降,但同等温度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亦显著增加。低温和节水均导致不同小麦品种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保麦10号不同处理间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变化幅度较小,且具有一定的高产稳产潜力,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9.
以晋麦84号、烟农19、舜麦1718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千粒质量分为大、中、小3个处理,并进行两极选择,研究不同品种不同处理不同年份间6种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分蘖数、成穗数中,重穗型品种晋麦84号大粒与小粒处理达显著水平,不同年份间大粒与小粒处理也达到显著水平。在两极选择后,各农艺性状处理间相比,增幅有扩大趋势,除穗粒数外,成苗数、分蘖数、成穗数、千粒质量、产量性状从小粒到大粒处理的后代数值均有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干旱条件下,选择农大108和郑单958为供试品种,研究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郑单958产量高于农大108;农大108在低密度下,穗粒数占有优势;在高密度下,郑单958在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上占优势;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均高于农大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