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水分梯度对激发土壤种子库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分控制试验,对干旱、半干旱退化荒漠草原治理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对不同日降雨量和不同年降雨量的响应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日降雨量对激发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萌发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植物种子对自身种子萌发所需水分不同。有的植物仅需很少水分即可萌发,有的植物需要很多的水分才可萌发,还有的植物种子可萌发范围较广;不同年降雨量对激发研究区内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差异不显著,而对激发土壤种子库内可萌发种子数则成波动式的变化。为治理退化荒漠草原、恢复地上植被,建议研究区采用交替施加不同梯度的水分来激发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特有种沙芥和濒危种斧形沙芥为试材,研究了人工控制的6个沙埋深度和4个供水量处理对沙芥与斧形沙芥幼苗出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不同深度的沙芥、斧形沙芥出苗与供水量密切相关。当供水量为毛乌素沙地6月份平均降雨量的50%(22.5mm)时,沙埋各深度的果实都不能出苗;当供水量为毛乌素沙地6月份平均降雨量(50mm)时,浅层的沙芥(1~4cm)和斧形沙芥(1~2cm)均能顺利出苗;当供水量为毛乌素沙地7月份平均降雨量(100mm)时,沙芥沙埋1~4cm和斧形沙芥沙埋0~6cm均能出苗;当供水量为毛乌素沙地7月份平均降雨量增加50%(150mm)时,沙芥1~8cm和斧形沙芥0~8cm均能出苗。沙芥出苗速率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供水量为135mL时出苗最快,沙埋2cm出苗最快,且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出苗时间推迟。斧形沙芥在供水量90mL出苗较快,出苗时间等于或早于供水量135mL,1cm沙埋深度出苗最快。结合毛乌素沙地降雨特点与该试验结果,沙埋1.0~2.0cm和100mm以上月平均降雨量是沙芥和斧形沙芥自然条件下出苗较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库布齐沙漠北缘七星湖景区所铺设6种沙障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取样,测定6种沙障(平铺式沙柳沙障、芦苇沙障、玉米秆沙障、葵花秆沙障、低立式沙柳沙障、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和裸沙丘不同坡位、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6种沙障和裸沙丘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从铺设方式和沙障材料的角度分析沙障对土壤水分的保持效果,平铺式沙柳沙障较低立式效果好;平铺式芦苇沙障和葵花秆沙障较沙柳沙障、玉米秆沙障效果好.在迎风坡,平铺式芦苇沙障土壤含水率最大,其值为3.52%;在坡顶和背风坡处,平铺式葵花秆沙障的土壤含水率最大,其值分别为1.28%和2.31%00.综合分析认为,从保持沙丘水分这一角度出发,建议在沙丘的迎风坡铺设平铺式芦苇沙障,而在坡顶和背风坡,则应优先考虑铺设平铺式葵花秆沙障.  相似文献   

4.
易晓华  何华  金静 《北方园艺》2015,(21):172-177
以处理后的番茄土样为试材,设置增氧和不增氧2种处理,增氧的处理方式为对盆栽灌溉5‰的双氧水,不增氧处理方式则为灌溉煮沸冷却后的水。分别对以上2种处理灌溉不同水量,获得土壤含水量分别为50%~55%、65%~70%、80%~85%的土样,用稀释涂布法测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结果表明:在不增氧处理中,土壤含水量在50%~55%时细菌和放线菌有最大微生物量,土壤含水量为80%~85%时,真菌有最大微生物量;增氧处理中,放线菌在土壤含水量在50%~55%时有最大微生物量。在不同的含水量下,不增氧处理中的土壤微生物量都比增氧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大;在增氧处理中,不同含水量下细菌和真菌变化不大,放线菌的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沙埋是沙地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选择压力之一,也是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幼苗存活的关键因素。选择梭梭典型自然生境,模拟梭梭种子自然埋藏深度状况,研究了0、0.5、1.0、2.0、3.0cm 5种沙埋深度对其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梭梭种子出苗率随埋深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沙埋深度为0cm时出苗率为4.2%,沙埋深度为0.5、1.0、2.0cm时,出苗率分别为31.9%、14.7%和0.9%,沙埋深度为3.0cm时无出苗。出苗早期,幼苗死亡率均较高,达到平均80.7%;其后,死亡率下降,且2.0cm埋深幼苗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直至幼苗全部死亡。埋深对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幼苗生长早期,0.5cm埋深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以及根冠比均大于0cm和1.0cm埋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逐渐减小。表明0.5cm埋深是梭梭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深度。综上,中度沙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梭梭种子的萌发出土与幼苗的早期生长,而重度沙埋抑制幼苗的生长,甚至导致幼苗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珙桐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重视对其幼苗的培育,而幼苗的生长对于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所以要对珙桐幼苗生长的环境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现阶段的分析来看,珙桐幼苗的生长主要受土壤基质和水分的影响,本文就这二者的影响情况进行全面性探讨,目的是要为珙桐幼苗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葛楠  崔向新  韩彦隆  张琪  张静 《北方园艺》2016,(12):173-179
为了研究典型草原上人为干扰对径流小区土壤呼吸的影响,现以2013年建立在锡林河流域内的径流小区及天然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用ADC土壤呼吸仪测定不同坡位的土壤呼吸日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土壤温度和呼吸日动态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14:30;不同坡位平均土壤呼吸速率顺序为径流小区坡顶(2.61±0.80)μmol·m~(-2)·s~(-1)径流小区坡底(1.51±0.32)μmol·m~(-2)·s~(-1)天然放牧草地坡顶(1.31±0.68)μmol·m~(-2)·s~(-1)天然放牧草地坡底(0.75±0.25)μmol·m~(-2)·s~(-1),且差异显著(P0.05);单变量模型中指数方程较好的解释了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R~2值分别为0.76、0.78、0.87和0.70,Q_(10)值分别为1.68、1.59、2.17和1.91;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线性双变量模型R=a+bT+cW可以更好的表示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R~2值可以达到0.82~0.89。  相似文献   

8.
环境条件对国兰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平浪 《花木盆景》2003,(11):14-15
中国兰花的生长发育既决定于母株的遗传因子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何在兰花栽培过程中将其所需的光,温,水,土,肥,气六大环境因素作适当的调配,以达到栽培目的,是种好兰花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以紫花苜蓿、结缕草、青绿苔草和无芒雀麦为试材,通过人工草地建植对退化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实时监测植被NDVI指数、根系体积、土壤含水量及水分蒸散动态变化,研究不同草种植被覆盖效果及其对土壤蒸散特征的影响,揭示植被土壤水分吸收的主要作用机理,以期为我国北方地区适宜生态修复草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种生态修复草种均可快速增加植被生物量,减少非生长季土壤水分蒸散,但生长季植被生物量增加,土壤水分吸收增强,土壤蒸散明显增加,且不同草地月蒸散量峰值排序为青绿苔草(112.65 mm)>结缕草(107.42 mm)>紫花苜蓿(98.19 mm)>无芒雀麦(86.69 mm)。另外,植被根系分布及其体积变化是土壤水分吸收的关键,根系体积越大,分布越集中,土壤水分吸收能力越强,其中,青绿苔草与结缕草土壤水分吸收的主要区域在0~20 cm土层,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在20~40 cm土层。综上所述,由于生长季植被增加土壤水分蒸散,建议北方干旱缺水地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尽量选择水土保持能力强但水分消耗相对较少的植物种类,就供试植物优先选择无芒雀麦,其次是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10.
在温室盆栽土壤未灭菌条件下,以枳实生苗[Poncirus trifoliate(L.)Raf.]为试材,研究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其生长、可溶性糖含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制造1 g干物质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和水分胁迫条件下,丛枝菌根增加或显著增加枳实生苗的生长量,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叶片、根系内的可溶性糖含量,菌根和水分交互影响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制造1 g干物质用水量,节约用水28.4%-31.1%,增强了枳实生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
以大蒜种子为试材,研究了纯净水、自来水和蒸馏水3种水质中0、0.3、0.6、0.9、1.2 mol/L浓度的NaCl胁迫对大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水质在相同浓度NaCl胁迫下大蒜发芽活力指标体系(根系活力、根生长和发芽率)不同,在同一水质中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下大蒜发芽活力指标体系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2.
多叶羽扇豆种子成熟度和烫种对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多叶羽扇豆种子的吸涨率和发芽率,对不同成熟度和烫种对种子发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收绿籽1 d吸涨率、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达100%、96%和96%;烫种可以提高种子1 d吸涨率,烫种时间对种籽发芽的影响是烫种1 min,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达72%和62%,随着烫种时间的增加,发芽率和发芽势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4、7、10 a生“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不同覆沙年限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苹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覆沙主要在苹果开花期之前有增温效应,可明显提高0~20 cm土壤地温2℃左右;覆沙4~7 a保墒效应明显,10 a后逐渐减弱,需要换沙.  相似文献   

14.
以礼品西瓜为试材,分析了不同灌水处理对2种礼品西瓜产量、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降雨条件下,在播种前、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对2种礼品西瓜进行适当补水,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5 190.22kg/hm~2和23 982.22kg/hm~2;耗水量最低,分别为243.86mm和243.66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9.72kg/m~3和9.84kg/m~3。因此,生长季3次适量补水是当地礼品西瓜获取较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供水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刘云  杨青 《长江蔬菜》2013,(2):71-75
对宜昌市高山蔬菜基地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目前宜昌市高山蔬菜基地土壤酸碱度(pH值)较适宜蔬菜生长,但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下,普遍缺氮、缺磷,速效钾含量不均等且差异极大,有的土壤钾含量缺乏或极缺乏,有的土壤含钾量丰富。土壤的培肥措施为施用石灰,减小土壤的酸度;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微生物活性,改善其通透性能;因地制宜,合理轮作,选择性种植作物,以达到逐步培肥地力的目的;利用掺沙客土进行土壤改良,以改善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北方退化干旱山地适宜的土壤保水措施,以2年生"绿岭"核桃嫁接苗为试材,进行保水剂、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等保水措施的不同组合处理,研究了不同保水措施对土壤水、热状况及新植核桃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保水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多重处理双重处理单一处理对照。地膜覆盖具有保温增温效果;秸秆覆盖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使地温维持较为恒定的状态;保水剂对地温的影响不显著。地膜覆盖可提高新栽树的成活率,秸秆覆盖会降低成活率。地膜覆盖使发芽期提前,秸秆覆盖会使发芽期延迟。到新梢停止生长,保水剂、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栽植坑内施用保水剂+秸秆覆盖、栽植坑内施用保水剂+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栽植坑内施用保水剂+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处理的新植核桃幼树的新梢平均长度分别为11.22、27.17、16.38、31.51、15.91、27.27、29.31、9.83cm,有秸秆覆盖的处理(秸秆、保+秸、秸+地和保+秸+地)有地膜覆盖而无秸秆覆盖的处理(地膜和保+地)保水剂对照。在干旱太行山区新垦地,栽植核桃苗最适宜的土壤保水措施为:春覆地膜夏覆秸秆。  相似文献   

17.
太阳能消毒时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覆膜与添加有机物(鸡粪、麦糠)在太阳能消毒中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加覆膜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可使10、15、20及30cm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达到40.5、38.5、35.8和33.3℃,较不覆膜分别提高7.5、6.5、5.4和4.7℃,较覆膜但不添加有机物分别提高3.4、3.2、3.0和3.0℃;可使其土壤日最高温度分别达到46.4、43.5、40.3和36.4℃,较不覆膜处理分别提高10.1、9.2、7.9和5.8℃,较覆膜但不添加有机物处理分别提高了4.9、6.3、5.8、4.2℃。同时,覆膜、添加有机物增大了土壤日温差。故利用太阳能消毒时添加有机物与覆膜结合可显著提升0~20cm深度内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8.
陈建新 《北方园艺》2010,(22):24-26
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地膜覆盖甘蓝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在结球前期浇1水(T4)可比对照(T1)节水39.75 mm,增产8.7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25%,而叶球的干物质高于对照,但与对照无明显的差别;地膜覆盖条件下浇3水(T2)和不浇水(T5)都不利于产量形成,达不到节水、高产的目标。说明在坝上地区的甘蓝栽培中,适时和适量的灌溉(T4),可达到高产、高效和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