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但由于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展均十分严重。资源富集和环境脆弱已成为该市资源环境的两大重要特征,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生态经济是该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分析了榆林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特色农业,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等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以榆林市沙地为例,采用能值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生态经济评价体系,系统评估2008-2018年榆林市的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及可持续性.结果 表明:2008-2018年,榆林市能值使用总量从1.97×...  相似文献   

3.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能值和物质流方法构建经济价值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分别从EKC曲线特征,生态效率及其"脱钩"三个层面解析了榆林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负荷之间"倒U"形特征显著,EKC转折点将出现在2015年前,届时经济价值与资源环境压力将分别较2009年增加8.83和4.38倍;生态效率在11 a间提高了4.55倍,生态效率的提高建立在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的基础上;榆林市脱钩现象以弱脱钩和扩张性复钩的交替为特征,经济发展的弱可持续特征明显,相比于废物排放,资源投入对生态压力的升高具有更加明显的推动作用。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使榆林市在满足全社会物质需求总量的同时,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是今后榆林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开发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以榆林市农业生态科技园为例,阐述了农业生态科技园的内涵与设计原则,分析了本区设立科技园的优势,它集科技农业示范、干旱区生态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并结合农业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相互协调发展,以沙产业为中心,突出干旱区特色,同时提出了产业园的管理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求对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环境承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经济主要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建立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该地区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依据,评析了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等措施建立和完善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干旱指数、人口集中指数、系统熵等指标与方法,对榆林市的气候、人口、经济以及人均水资源等脆弱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榆林市的干旱指数由东向西逐渐增大,为半湿润半干旱型气候;人口分布趋于均匀并继续分散;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集聚在神木县、榆阳区和府谷县;人均水资源西多东少并且整体上逐年减少。基于统计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数学模型计算脆弱度并进行等级划分。分析表明,将榆林市生态脆弱性划分为五个等级,脆弱度以榆阳区为中心向四周减弱。  相似文献   

7.
晋陕蒙接壤区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晋陕蒙接壤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风沙区交接地带,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带、生态脆弱带。同时,又是资源富集带,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之近年来煤炭开发,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整治的建议,并指出在这一地区开发生态环境演变和整治技术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为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评价体系,利用AHP、熵权法并结合TOPSIS方法评价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引入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结合发展规划进行承载力演化分析和预测。[结果]榆林市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弱水平,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等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人口密度大、农业用水量高是榆阳区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是神木市主要障碍因素,水资源本底弱、可利用量低和水土流失问题是东部区县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2020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较2016年整体提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引水工程实施下,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和横山县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其他区县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弱化。[结论]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和地区协调发展存在局部脆弱和失衡问题,应进一步调整用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水—粮食安全—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性退化严重,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贵州岩溶山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贵州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需对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约束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以及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脆弱生态环境对贵州岩溶土地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地处于我国生态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属重度缺水地区,其能源化工产业的迸发式增长造成用水需求和水污染的巨大压力。水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其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刚性约束条件。针对这类资源性缺水的能源型地区,开展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评价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研究工作。通过对1956—2010年的水文资料与198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人口和需水量进行预测,基于城市人口适度发展规模模型,结合GIS技术,利用超载度的指标衡量并预测了榆林市2020年人口规模及承载状态。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的人口规模现处于轻度超载状态,超载人口8.14万人,超载度为1.02,超载度随时间逐渐加重,超载人口数量成倍数增长;到2015年,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适度规模与预测结果相比,超载人口达15.99万人,超载度达到1.04;到2020年,超载人口约30.93万人,超载度增加为1.08;超载人口主要以城镇人口超载为主,2015年、2020年的超载度分别为1.89和1.73,农村人口处于可承载状态,并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人口集聚模式下,城镇人口的增长势必加重人水矛盾,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作用会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南京市溧水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南京市溧水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为发展该区特色富硒农产品产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对溧水全区土壤采样并测试土壤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采用ArcGIS对土壤硒含量进行地统计和插值分析,选取最合适的拟合模型和插值方法,根据样点数据预测整个研究区土壤含硒情况,综合文献资料和溧水实际情况将富硒土地分级,明确富硒土地空间分布,结合土壤酸碱度划分出适宜种植富硒农产品的区域及种类。[结果]溧水区约有4.25%的富硒土地资源,呈块状或点状分布于各个乡镇,可以综合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开发作为富硒农产品的种植地。[结论]普通克里金方法中高斯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出溧水区土壤富硒情况,并且研究区的富硒土地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和利用价值,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为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脆弱区的典型城市榆林市为例,从社会、经济、水土资源、科技、生态环境5个承载系统共选取30个指标,并利用AHP决策分析法与熵权法的组合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分析了1990—2012年榆林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并得出了各县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1)1990—2012年期间,榆林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各县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2)1990年时,榆林各县土地综合承载力都处于严重超载和临界超载的状态,最大值为绥德县,最小值为横山县;2000年时,土地承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增幅不大,最大值为榆阳区,最小值为横山县;2012年时,各县土地综合承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大值为神木县,最小值为佳县。(3)各县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限制因子差别较大。在1990年时限制因子主要是科技系统;到2000年时,限制因子主要是经济系统;到2012年时,限制因子主要是水土资源和科技系统。因此,榆林市应以保护环境和发展科技为关键,带动和维护社会,经济等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贮量之多、组合之丰是我国绝无仅有的,水能资源也名列前茅,且有独具特色的立体气候资源,这一切使攀西成为大西南开发的首位区域。但其农业长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对未来重工业基地建设无疑是一大限制。作者认为,攀西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源劣势--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忽视。本文在对资源优劣势评估基础上,提出生态经济多目标发展模式,即将生态、粮食、致富等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同步加以结构转换,形成一种结构功能协调的区域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15.
1990-2012年榆林市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地生态风险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生态脆弱的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依据榆林市土地系统的基本特征,选取表征干旱风险的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表征人类活动类型及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风险及表征土壤侵蚀的土壤水力侵蚀、土壤风力侵蚀4个风险指标,构建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对影响榆林市1990—2010年土地生态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2年榆林市的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均值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其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偏东部地区;(2)21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风险整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区域差异较大且变化明显;(3)土壤水力侵蚀较剧烈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地区,21年间均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4)土壤风力侵蚀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随着时间变化其均值一直呈递减趋势;(5)土地生态风险21年间总体呈减小趋势,各区县生态风险差异显著.通过对榆林市土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可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建议,实现区域经济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草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  相似文献   

17.
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反馈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建立了红壤丘陵区生态系统的反馈结构模型。提出了系统的主导反馈环,进而对影响系统运作的核心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